•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孤帆独征_孤帆的意思

    时间:2019-02-05 04:44: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继承了古代人物品评的语言特点。他是作家的诤友和读者的良友,以强烈的文人责任感践行着文学的使命。他坚守着文学独立性的立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批评建议,对当今的文学发展仍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风格批评
      
      在小说创作中充满幻想和浪漫气质,用一种生活的律动和具有音乐美的节奏描写湘西原始的人生状态,用人性美来感染读者;在文学批评中又因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席之地的是沈从文先生。作为文学批评家,他的成就被小说创作的光环所掩盖,很少受到重视,但是他对文学批评的独特见解和对文学的忠诚执著,不仅对现代文学有所规谏,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来说也有值得反思和借鉴之处。
      
      一、人物品鉴式的风格批评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他完全凭借直观感受和印象去评品优劣,用诗化的语言和古典评点式的评论概括作家作品的风格特征,往往开门见山,语句精炼。如:“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的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地看,细小处,幽僻处,在世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作品上以一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注意,是闻一多的《死水》”。(《论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这样的评论没有一般批评家的那种内容、形式、主题、思想等笼统的批评概念,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简明扼要又极生动形象,突出的是对美的直觉体验和领悟。这种对整体印象的生动描绘和我国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语言很类似。
      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和文学自觉的时代,人们注重对美本身的纯粹无功利的欣赏,对人物美的欣赏便以人物品评的方式出现。人物品评是用生动形象、隽永凝练的语言说明一个人的本质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整体精神风貌。如,当时人用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评王羲之的形貌举止,以及他的书法作品的飘逸、潇洒自由之美。再如王羲之评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简洁形象的语言使这风神出众的人物如在我们目前一般。文学批评受这种品评风气的影响更倾向于从整体形象入手突出表现作家的人格和文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建安七子说:“刘桢壮而不密”即刘桢的作品气貌高爽劲健,但不够细密。而“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认为孔融的作品气调风貌有超越时人之处。这些对人物和文艺创作的品评都是从直接的审美经验出发,用含蓄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精神特征和心理体验转化为感官印象传达给他人。
      沈从文的批评文章与魏晋时期的人物艺术品鉴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他从不像一般批评家那样用繁复的推理和演绎,把艺术美机械地拆开去说明,而是从直觉感悟和心理体验迅速地把握住文学作品中飘忽朦胧的美,从作家创作的本体着眼,以期准确地对其风格进行概括,给读者留下整体的印象。如评徐志摩的诗:“以生命的洪流作无往不及的悬注,文字游泳在星光里,永远地流动不息,不与一切意籁的综合,乃成为自然的音乐。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青天、白水、一声佛号、一声钟。”(《论徐志摩的诗》)把诗中难以言传的,抽象却可感的流动音乐之美用精巧细腻的文字表述出来,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一种青春跳动的生命气息。
      注重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是沈从文进行风格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他把作家作品的风格特征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同他一起分享其中的个性自由与人性之美。与魏晋人物品鉴不同的是,沈从文没有停留在对美的表层欣赏上,而是更进一步地向作家的灵魂深处和作品世界中探险、体验,考察风格的成因与得失。在对施蛰存和罗黑芷比较时指出,他们都以被都市文明入侵后的小镇的毁灭为创作基础,在笔致技巧方面有共同的得失。然后指出二人同中有异:施蛰存比罗黑芷沉静,因而文体纤细,“在描写上能尽其笔之所至,清白而优美”,而罗黑芷则因时代与环境的限制,想要表现自己的愤怒,其作品“貌似娴静却极急躁”,缺少了施氏的从容。
      
      二、作家的诤友,读者的良友
      
      关注作家作品的同时,沈从文还注意到了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因而他常常密切关注广大的读者群体。在《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中他指出:书评应当是一个作品的同声,又希望成为一群读者的指路石。
      作为作家的诤友,他能够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作家的创作。他认为“评论不能阿谀作者,不能苛求作品。”并且不以个人爱憎为作品估价。他与鲁迅早年有过误会,和包括鲁迅在内的左翼作家进行过论战,但他没有心存芥蒂。他评价鲁迅的创作:“写《狂人日记》分析病狂者心的状态,以微带忧愁的中年人感情,刻画为历史所毒害的一切病的想象。在作品中注入嘲讽气息,因为所写故事超拔一切,同时创作形式又较之其他作品为完美,这作品便成为当时动人的作品了”。评价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作家时,他也用同样的标准。郁达夫曾在沈从文最穷困的时候给了他很大的关怀和帮助,可以说是他的恩人和导师。沈从文肯定了郁达夫“表现自我”取得的成就,但是指出“感伤的气氛使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写到放荡无节制的颓废里,作为苦闷的解决。……给年青人在生活方面、生活态度有所影响,这些影响便是同情于《沉沦》上人物的悲哀,也同时同意于《沉沦》上人物的任性,这便是作者从作品上发生的不良后果。”(《论中国创作小说》)郁达夫只顾展示自己的苦闷而与时代脱节。
      作为读者的良友,沈从文在文学批评中充满现实感和道德感,以引导读者认识理解和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纠正恶化一时的流行趣味为目标。他认为“一个好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有一种向善的力量……读者能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所以他批评张资平“写的是恋爱三角或四角”,“挑逗抽象的情欲感应,抓住年青人的心,但是在技术的精神、思想力、美各方面,是很少人承认那作品是好作品的。”(《论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他认为文学批评的目的不在告诉读者买或不买某一本书,而是告诉他们明白那些已经买来的书,如何用不同的态度去认识,理解和鉴赏,从而使读者避免转到恶化的兴味中去,同时对作家的创作意图有所规谏。他希望作家的作品能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关注。沈从文在创作中也是心存读者的,他在《边城》题记中写道:“我的读者应该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是基于对中国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三、对文学独立性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沈从文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允许他躲避现实而超然于世外,独善其身。他要用文学来抗争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唤醒民众的人性,而另一方面,他把文学事业看的一场神圣和庄严,他不容忍文学工具的扭曲滥用和误用,要捍卫文学的独立与尊严。
      把文学作为唤醒和拯救国民意识的工具,沈从文是认同的。 但若将其扭曲滥用与商业、政治相结合,使其丧失纯洁性和独立性,染上铜臭味和成为政治的ushuaia品,则是沈从文所激励反对的,他认为这“十分可悲可悯而且可怕”。如张资平等人的小说以低级趣味迎合部分读者心理,给人们带来了坏的影响,受到商业利益的诱惑也出现了许多俗滥的作品,这种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地失去了生命力。
      沈从文将那些依附于政治的文学创作称为“打手文学”,这种作品只能是政治的装点物。他还反对把文学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因而他对左翼作家把文学当宣传,过多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而忽视创作的艺术技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十分不满,并和左翼作家产生了论争,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颇多争议。
      针对文学的商业化政治化出现的“差不多”现象,沈从文提倡对文学形式美的重视,即注重语言艺术和技巧,同时重视作品的独创性。在创作中,他以人性美为标准,用优美的语言来传达一种美的体验。在《边城》中,他描绘了民风淳朴,处处充满温馨祥和,与青山绿水相映而成的世外桃源,读者沉浸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也会随之净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沈从文的这种单纯以文字工具去感化众人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对文学独立性的重视却应该对当代文学中所出现的商业化炒作文学,追求作品的卖点和看点的浮躁心态有劝诫作用。商业利益的追求,功利化的倾向致使文学越来越缺乏人文性,流于肤浅和俗滥,渐渐丧失独立的价值。当代的文学创作者和批评家应从前辈对文学立场的坚守中看到自己所缺乏的文人的责任感和文学信仰。
      在寂寞中沈从文坚守着对文学的信念,他希望看到文学自身价值被人们所认同,文学改造过敏性的作用能得到正确的发挥。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一直将自己放置在一个角落里,将所观看到的文学遭遇与现象融化到自己的批评文章中,以期引起人们的反省。他对文学独立品格的认识,对作家的诤谏与期望,对读者的引导和关爱都渗透进了他对文学批评与创作中。经过历史的沉淀,他的文学批评观也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抽象的抒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卜召林.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康长福沈从文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扬晨晓,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相关热词搜索: 孤帆独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