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神奇小村――俞源】 神奇小村

    时间:2019-02-09 04:30: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说俞源神奇,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围绕俞源的争论太多了,争论来自于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它的定位,有的说它是太极星象村;有的说它是天体星象村;有的说不过是自然环境很好的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秘。有的说是明朝宰相刘伯温给它设计的太极星象布局;有的说那时刘伯温早就不在人世了……一个村子,引发了那么多专家学者的兴趣,起码就是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也是冲着“太极星象村”的说法到小村来的。其实我对太极星象并没有什么研究,这个村是不是按照太极星象建的,我也看不明白,很想听一听当地人的说法。
      一进村,首先进入视野并且值得一观的,就是刘伯温草堂。说是“草堂”,其实就是一座庙。为什么小村里会建刘伯温的庙呢?说来有一段故事。要想讲清这个故事,必须从俞源的先人是如何来到俞源这个村子说起。
      俞源本是浙江武义县的一个村子,俞姓人家聚居于此。此村地处浙南括苍山脉北端。南宋时期,也即距今700多年前,俞姓人家还没有迁居此处时,此处只有朱、颜两姓人家居住,故称“朱颜村”。也就是在南宋时期,俞姓有名德者迁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经过若干代的变迁,朱颜两姓逐渐衰落,俞姓便成了这里的大姓。俞德,浦口人,南宋末任松阳县学谕,工作之时经常路过俞源,看到这里风光秀丽,遂定居于此。关于这一点,是有记载的:“(俞德)见婺界有所谓九龙山者,其下溪山秀丽风气回环,欣然有卜居之想矣。仕无几何,辄尔脱却名利创此安乐境,则今俞氏千百世不拔之业,实托始焉。”(明万历吴从周撰《俞氏族谱后序》)关于俞姓迁入俞源,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俞德病逝后,其子俞义护送灵柩回家(当时他们住在杭州),途经朱颜村时,停柩夜宿。次日醒来,发现停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俞义看到很是惊讶,认为这里一定是风水宝地,这是天意,让他们俞家留在这个地方,今后一定会子孙繁盛。于是他便将父亲的灵柩在此地择地安葬,并携全家来此定居。如果说是传说,第二个说法无疑是一个传奇故事,不见记载,只是口口相传罢了,应该还是第一种说法比较准确。不管是哪种说法,俞家在此生息了600余年,这是事实。那么,俞家是怎样发达起来的呢?
      俞义生至刚,至刚生仍,仍生涞、浪、汪。也就是说,从俞德迁来此地,四代一线单传,直到第五代繁育出弟兄三人。而俞涞又使这种繁衍“成果”扩大,他生了三女四子.一下子便使俞氏“香火”旺盛起来。也正是这个俞涞,与刘伯温是至交。
      俞涞生于1314年,卒于1357年。他的四子里有三子:次子善麟、三子善洗、四子善护三人的后代发展成为俞氏家族的三大主要支脉。
      俞涞是个十分低调却又刚直的人。他德才兼备,学识渊博,却不好仕途,过着隐居的生活。关于这一点,在道光辛丑年重修偷氏宗渤的《俞氏族谱后序》中有一段记载:“至第五世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藉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时元政衰乱,盗贼蜂起,因命四子纠集民兵保卫郡邑。又尽出其所积以飨卫士,卒赖保全宋括城。石末公宜孙表为义民万户,而处士竟不居之。宁终为布衣。太史公宋濂、苏公伯衡志其墓,记其祠,咸以处士称焉……诚意伯刘公基、太中丞章公溢舆,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这段记载,说出了俞涞的事迹:当匪盗兵临城下之时,俞涞率四个儿子集合民兵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而且自己出资出粮飨将士,保全了括城。可是当石末公孙元帅嘉奖,封其为“万户侯”时,他并不前往,而是继续在乡间过着他的布衣生活。所以一时间名公硕士都与之相交,结为朋友。这里面就提到了刘基,即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氏(今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史书称他为一代奇人。《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更是一个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的神仙一般的人物,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如果他真的做学问,那么也堪称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等等。但是他走的是仕途之路,难免受了许多磨难。他在元朝做了25年地方官,在明朝朱元璋手下做了10年中央官吏。三次辞官,三次起用,郁郁不得志。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一个官瘾比较大的儒生。不管是哪种说法,刘伯温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一页的。
      
      在俞源,关于刘伯温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重要的说法有两条:一是传说刘伯温大约在元至正九年(1349年)辞官回故里,顺道来看望好友俞涞。当时俞源旱涝不断,火灾频发,瘟疫流行。俞涞请刘伯温踏勘。刘伯温发现俞源周围有十一道山冈,整个村庄群山环抱,有瑞灵之气,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气都泄掉了。他提议,把村口的溪流改为曲溪,设计成太极图样,与十一道山冈共同形成黄道十二宫,就能把瑞气留下。也因为此,他还要求俞源人后代按照二十八宿布局造房。据说,从此俞源村泰民安。二是说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了七口水塘,通称“七星塘”,分别位于村内的几处地方。村里人认为这七星塘是“神塘”,填塘肯定会招祸。1997年,村民俞步升经过勘察,发现七星塘竟按北斗七星排列,这又加深了七星塘的神秘。这大概也就是俞源人会在村口给刘伯温建一座草堂的原因。
      是不是这样,下面我们再说。此时,我正在村口的太极河边茂密的古树林里拍照。刘伯温草堂就位于古树林里,面对着太极河。不过当时由于是平视,我并没有看出这条小溪呈“S”形,更没法看到这条S形小溪把田地分成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后来走进俞源村,看到他们的沙盘,才明显地看出那条小溪的确是一条S形河道,据说是天然形成,绝非人工所为。这就把第一条传奇给破了――这条河道不是刘伯温设计的,而是大自然的造化。至于七星塘是不是刘伯温设计的,也没有找到佐证,也就是说没有文字依据。但是七星塘的作用的确不一般,因为它分散于全村的各个角落,不但为村民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对于防火也很实用。至于能不能祈福消灾,那只是人们寄予的一种希望――信则灵。既然当初俞氏先人俞德下决心定居于此,这里的“风水”一定不错,怎么会“旱涝不断、火灾频发、瘟疫流行”呢?请刘伯温设计的根基就不存在么。再说按二十八宿方式建房。依据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对村里的建筑所做的调查,发现全村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是51幢,而不是28幢,所以这一点也缺乏根据。神秘的事务怕破解。我不想破解,也没有能力破解。俞源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历经600多年,俞姓越来越发达,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它的地利,没有山清水秀,没有七星塘的作用,没有太极河的灌溉,不可没想一个姓氏家族会不间断地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只是说,刘伯温对于俞源所起的作用真的如传说的那样大吗?历史上的事,有谁能说得清楚。
      但是刘伯温与俞源的渊源确有其事。前面已经提到刘伯温与俞姓第五世祖俞涞的旧交。清同治乙丑重修的《俞氏宗谱》中记载了一段文字:“结庐人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元善之与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这段文字的作者是刘伯温,从文中可看出刘伯温对于俞涞的结庐隐居十分称道。刘伯温也的确帮助过俞氏家族。俞氏族谱上记载,自俞涞以下十代的行第是刘伯温帮助排定的;公元1362年刘伯温以俞沫的保障之功、高尚之志,向朱元璋力荐俞沫之孙俞继祖为锦衣卫:总之,刘伯温与俞源村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俞源村人为他建一座草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向着村里走去。
      村里的房屋比较密集,甬道也比较窄,看得出村庄的古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也可以看出历史的印记。房屋没有太新的,都镌刻着沧桑。这里的各种建筑装饰很出色,雕梁画栋,刻工极细。村庄的“声远堂”是一处集雕工大成的建筑。它共有92间,桁条、栋梁、牛腿等构件全部是雕刻精品。“水族舞龙”这根桁条上有8条鲤鱼的雕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成红、黄、黑等不同颜色。我们到时,这条桁条呈黄色。导游也说不上是什么原因――其实,世间有很多事都找不出原因的――它存在自有它的道理,只是人们还没找到罢了。
      在俞氏的宗族祠堂的大门上,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大门正面右侧大字写着“事在人为”,左边写着“人定胜天”。旁边一张白纸写着“百花齐放艳阳天”;右边再旁边写着“守纪律”、“负责任”、“知廉耻”。明显可以看出,后者是民国时期的“文物”,第一条是“文革”时期的“文物”,而“艳阳天”一条则是现在的标语。
      历经600多年,一个村子里容纳了那么多的历史事件,真是让人感叹。如果刘伯温尚在,如果俞涞尚在,不知他们将会有何感想?

    相关热词搜索: 小村 神奇 俞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