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关于沪剧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0-06-09 03:20: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朱佳乐

    沪剧是上海的本土戏剧,江南文化的根脉。上海市松江区曾是沪剧重镇,但目前沪剧传承现状堪忧。本文通过梳理沪剧在松江的历史源流及发展现状,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探寻振兴松江沪剧传承发展的现实途径。

    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三大任务。2019年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尤其要加快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用好用活江南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历史底蕴,激发时代活力。

    沪剧是上海本土的传统戏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南文化的宝贵财富。有“上海之根”美誉的上海市松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沪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沪剧名人、名作辈出。发扬和传承沪剧不仅有保护江南文化根脉的历史意义,更可以是打造松江文化品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

    从“滩簧码头”到沪剧重镇

    据《松江文化志》记载,约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后,苏南、浙东有一些艺人流动演唱戏文,男敲锣,女打两头鼓,和以胡琴、笛、板,大多用本地方言及山歌小调,人们称之为“花鼓戏”。在松江地区花鼓戏也盛行一时,后逐渐演变称为滩簧。为区别于苏滩、锡滩、宁波滩簧,由花鼓戏演变而来的本地滩簧,称为本滩。约到清道光年间,许多民间“草台班子”在农村搭台演出,形成了以松江及周围各县为主阵地的西帮“西乡调”,以及在浦东及周围各县为主阵地的东帮“东乡调”两大品种。松江籍西帮女艺人陆小妹在当时颇有影响,被称为“花鼓戏第一知名女艺人”。民国时期,本地滩簧易名为“申曲”,1941年改称“沪剧”。松江沪剧团体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山社”“新新社”“花月社”等“三大班”,许多著名沪剧艺人如丁婉娥、张谷声、顾泉生等相继来松登台献艺,“婉社”“爱鸿社”“敬兰社”等其他地区的沪剧团常在松江演出。至30年代,松江的滩簧演出场所达13处,有大量的铁杆戏迷,戏院上座率爆满,还发展到茶馆书场。松江“滩簧码头”之称由此而来。

    50年代,松江诞生了“松江县沪剧改进协会”,后改称为“群力沪剧团”,演出《大庵堂相会》《文武香球》等戏。1955年,上海沪风沪剧团在松登记组建了“松江县沪剧团”,在本地与外地广泛演出。松江县沪剧团编导演实力雄厚,除了演出传统老戏,学演其他剧团的《黄浦怒潮》《星星之火》《芦荡火种》《年青的一代》等名作,还从小说、电影、话剧等改编新戏,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丰收之后》《林海雪原》等。1958年,沪剧《渡江侦察记》参加华东各省市戏剧汇演荣获二等奖。

    几十年间,松江孕育了一批在上海沪剧界享有盛誉的优秀剧作家和演员。文牧、周良材、徐林祥、沈孝慈等松江籍剧作家创作了不少沪剧精品,如《罗汉钱》《阿必大》《陆雅臣》《芦荡火种》等,1972年创作的沪剧小戏《开河之前》被当时的上海沪剧团搬演。著名戏剧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戏曲学会会长陆军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他创作的乡土题材沪剧《定心丸》《田园三部曲》《石榴裙下》等被10多个省市的2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松江籍沪剧演员沈侠民、沈惠中、华雯、钮秋珍等在沪剧界颇有知名度。

    沪剧在松江的发展现状

    然而目前,沪剧在上海市的传承陷入困境。2011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年轻人对包括沪剧在内的戏曲类非遗项目很有参与兴趣的只有13.2%,有点兴趣的为55.9%,兴趣不大的为30.3%。年轻人普遍认为戏曲看不懂、样式老、学不会,怎样巩固观众群体,培养年轻人对沪剧的兴趣,成为了沪剧传承发展的首要问题。

    作为曾经的沪剧重镇,近年来松江沪剧发展现状也差强人意。虽然各类戏曲团队数量不少,成员近3000(区级戏曲文藝沙龙队4支、街镇32支、居村级169支,民营剧团20家),政府也通过发布《松江区文化团队管理和扶持办法》、在本土“百姓明星”评选活动中开设戏曲比赛、加强市级专家老师辅导等方式,为戏曲文化团队提供政策、平台、资金等扶持,但沪剧在松江仍难逃衰弱之势。

    老观众看老演员演老戏成为常态。根据松江区有关部门对2018—2019年戏曲团队调研发现,沪剧团体人员结构普遍老龄化,团队成员基本为退休人员。尤其是沪剧团队,人员基本在45岁以上,青年演员极为缺乏。沪剧团队的青黄不接给沪剧剧本创作、舞台演出、作品质量造成了直接影响。创作力量的不足造成戏曲团队以演出传统经典剧目为主,缺乏原创新剧本;有些剧本中的青年、儿童角色,因无年轻演员出演而改变角色年龄或被取消;演员窜团现象严重,几个团队的主演都是老面孔,观众甚至分不清是哪个团队在演出;许多成熟剧目《大雷雨》《家》《罗汉钱》中的年轻角色由年长者扮演,严重影响了演出质量和效果,给偶尔进场看戏的年轻人造成沪剧老套、老化、难看的刻板印象,很难激发他们学习沪剧的兴趣。

    缺场地少经费欠培训问题普遍。据调研统计,松江区文化团队反映的679个问题中,反映缺场地的占11.2%,由于各社区活动场地不均衡,团队排练往往需要租用场地,给团队的发展造成困难。反映缺活动经费的占28.4%,文化团队普遍呼吁政府增加扶持力度,拓宽团队筹措渠道;反映缺辅导老师的占23.6%,专业辅导师资力量不足仍是突出问题。

    宣传缺力度育苗缺方法传承堪忧。目前松江对沪剧的宣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万、千、百”文化配送活动中,每年安排戏曲沙龙队进校园开展演出活动;二是学校自发邀请沪剧名家在中小学中开设沪剧专题讲座。两者都以沪剧知识普及为主,学生被动欣赏多,学习兴趣寥寥。学校也未开设相关沪剧培训课程,导致松江沪剧苗子难以寻觅。在2019年的上海市沪剧校园大赛中,有来自浦东、静安、徐汇、长宁等区的20所学校参与集体组评选,选手年龄跨度从4岁至18岁,行当角色丰富, 而松江学生无缘决赛,无一学校名列其中。沪剧在松江基本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况。

    关于振兴松江沪剧的建议

    松江作为曾经的“滩簧码头”、沪剧重镇,振兴沪剧已时不我待。以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为载体,聚焦人才培育、作品创作、平台搭建等源头问题,运用“沪剧+”思维,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也许是推动沪剧传承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1.打造“沪剧+校园”品牌,开创沪剧“教育示范剧”。

    开展沪剧进校园活动,要突破讲座式教育,把学生从“被动欣赏”转为“主动参演”。近年来,上海市教委为推广艺术教育,在上海戏剧学院综合艺术教研基地开发了“教育示范剧”的戏剧教育模式,其培训方法结合了戏曲、话剧、舞蹈的特点,且有成熟的培训教材,能让学员快速掌握戏曲基本程式,且可以让人人上舞台表演。上戏该基地已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山东潍坊文华小学等学校开展教学实践,教育示范剧短剧系列《孔门弟子》《鲁迅故事新编》《悲惨世界》等在国内外演出,《阿Q罗曼史》还登上了美国百老汇舞台,教育成果斐然,社会反响热烈。建议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沪剧专业院团联手,打造沪剧“教育示范剧”。结合学校教学大纲和特色,精选沪剧经典片段,或改编课本故事,打磨沪剧“教育示范剧”短剧系列教材,在中小学中试点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对沪剧的兴趣,又能挖掘沪剧传承的好苗子,为进一步输送培养做准备。

    2.打造“沪剧+经典”品牌,中西结合激发创作活力。

    沪剧要出新作,除了取材红色经典、海派故事、热点事件等,还可以采取改编外国经典戏剧的方式。在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沪剧是最擅长搬演外国经典剧作的。中国话剧的第一个成功演出是洪深改编自英国喜剧的《少奶奶的扇子》,后来这个戏又成了沪剧的保留剧目,这样的剧目还包括改编自俄罗斯剧作的《大雷雨》等。这方面昆剧、越剧、京剧等剧种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1985年上海昆剧团把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改编成昆剧《血手记》;在历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上,也上演过一批戏曲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如越剧《第十二夜》《王子复仇记》、黄梅戏《无事生非》等;近年来越剧《心比天高》,京剧《王者俄狄》《朱麗小姐》《情殇钟楼》等收获了巨大成功。中国戏曲改编西方作品的剧目广受观众欢迎,尤其是城市年轻白领对中西结合的戏曲新样式情有独钟。建议邀请沪剧专业院团或民营剧团,继续这一做法(也可以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改编西方戏剧经典,以展示新形象、巩固老观众,吸引新观众,使沪剧突破地域局限,成为包容、时尚、更具可塑性的剧种。

    3.打造“沪剧+旅游”品牌,点面结合构建活动平台。

    戏曲与旅游联手,已是城市开发文化创意街区、彰显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热点的常用方式。如成都市的锦里民俗街,将历史街区修复后,注入了川西民俗文化,本土“川戏”在街区内常年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松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方塔公园、醉白池等古典园林,以及仓城、泗泾下塘、府城三大历史风貌区,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议借鉴成都的做法,在园林和历史风貌区内设置固定的沪剧演出场所,抓住重要节庆节点、休息假日,组织戏曲沙龙队开展演出;将沪剧表演作为展示松江文化的窗口,与各大旅行社合作,邀请游客在松江旅游线路中欣赏沪剧表演,让沪剧走向生活、走向大众。

    相关热词搜索: 沪剧 传承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