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逃避主义视域下《最蓝的眼睛》的分析

    时间:2020-07-28 03:37: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瑞森一直备受文学界的关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聚焦于一个普通可怜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普遍的观点认为,佩科拉一家不幸的结局是与种族歧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另一个的角度分析导致佩科拉一家最终结局的原因,借助逃避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逃避主义思想与表现以及主题与逃避主义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逃避主义

    作者简介:杨柳(1995.8-),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3

    引言: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小说的创作,截止到2015年已经有11部小说出版面世,这11部小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主要围绕有关黑人的问题展开,涵盖黑人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等方面的内容,为大众揭露了黑人遭受的苦难和挣扎。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通过小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经历,呈现了佩科拉在学校和家庭生活的状态:在学校备受欺负侮辱,在家里又两次遭到父亲的强奸和母亲的冷淡对待。因为种种的遭遇,佩科拉渴望得到一双美丽的蓝色眼睛,仿佛只要有了它们,她的命运就会改变,一切都会不同。《最蓝的眼睛》中的确向读者展现了黑人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和歧视偏见,这点是必须要承认的。然而最值得思考的問题是为什么同为黑人的佩科拉的同学克劳迪娅一家会和佩科拉一家有很大的差别?究竟是什么让佩科拉一家的生活如此地艰难?

    一、逃避主义思想与文学的联系

    人类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大主题,地理学家对此做过很多的论述,但直到美国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才在其著作《逃避主义》中广泛而系统地对这一概念做出探讨,他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地理学的范畴,也涉及到了 文学、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

    根据他的分类总结,人类逃避的对象有四类:自然、文化、混沌以及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或兽性。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逃避的想法,原因来自于对自然的恐惧、对社会环境的无法承受、希望感受真实、对自身野蛮的动物性的反感。(2005:5)逃避的念头或想法产生的条件:一个人受到压迫的时候,或者是无法把握不确定的现实的时候,肯定会非常迫切地希望迁往他处。(2005:1)所以说逃避主义代表着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逃避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非常具有倾向性。人们倾向于逃避那些不愉快,无聊的事情,转而去追求那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不管这快乐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

    人们逃避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空间移动。比如说,人们可以从一个相对了解的却并不是太满意的地方,逃往一个想象中的或不十分了解的地方……第四,创造精神世界。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童话能指引人们“逃入”快乐和幸福的天界。(2005:6)总结来说,比较常见的两种逃避方式就是真正物理距离上的逃避,或是精神上的注意力的转移,强迫自己忘记或是不注意某些事物的存在,亦或是精神上的自我欺骗,说服自己不接受现实。逃避无可厚非,逃避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但逃避的效果与结果却是难以想象的。就如段义孚所说的逃避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逃避的目的非常不真实。(2005:7)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这一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孟高旺和杨琳琳在其文章《浅析英美文学中的逃避主义》中概述了逃避主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提到了技术革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大众恐慌和逃避,也提及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华盛顿·欧文的《睡谷传说》。朱海玲就在其文章中主要解读了《睡谷传说》中的逃避主义,强调了作品中的逃避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还有回归的过程。翟恒则在其文章中分析了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逃避主义思想。

    二、《最蓝的眼睛》中逃避主义思想的体现

    1.佩科拉一家逃避主义行为和思想的表现

    诚然,绝大多数的黑人都置身于种族歧视的大背景下,生活困窘。追踪溯源,种族歧视是黑人苦难和历史创伤的根源。但根据书中具体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主人公佩科拉一家身上,逃避主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莫瑞森也采用了碎片化的写作手法,告诉了读者促使他们逃避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逃避的结局是什么。

    佩科拉一家有四口人:父亲乔利·布里德洛夫、母亲波莉·布里德洛夫、佩科拉·布里德洛夫和哥哥山姆·布里德洛夫。具体来说,佩科拉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逃避主义者。他逃离家乡,一方面是想要避开那个看到过他狼狈不堪样子的达琳,因为看到那个女孩就会让他想起他的无能和无助。另一方面,他害怕那个女孩会怀孕,他不想承担责任。他沉溺于酗酒,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忘掉过去他受到的羞辱:被白人嘲笑强迫的耻辱,父亲对自己的不屑一顾的痛苦和对自己无能的怨恨。同时在与波莉的婚姻中,也用自暴自弃逃避无聊一成不变的生活。从书中也可以看到因为从小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乔利逃避与自己孩子的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到如今,他只知道对他们作出反应 ,而反应的依据是当时当地的感觉。”(2005:103)他不擅长于此,从未感受过一种正常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

    然而对于乔利来说,逃避没有任何作用,只会积累痛苦仇恨不甘等消极情绪。就像书中说到的波莉的那颗掉落的牙一样,事物积累的过程到达一定程度,最终就会爆发,疯狂地爆发。乔利逃避后最终的结果是强奸了自己的女儿。

    而波莉·布里德洛夫,她年轻的时候像大多数年轻女孩一样沉迷于幻想和浪漫电影,“这些片子让我快乐,但也让我难以回家,难以面对乔利。”(2005:78)只为逃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但那些虚幻的电影让她更加无法回到她真正的生活当中去,她不自觉地会将现实生活与刻意呈现出的完美电影相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她只会更加感到现实的残酷。同时地理位置空间上的转移剥夺了她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切都变了。在这里很难与人交往,我很想家人。”(2005:75)

    和乔利搬到北方后,与黑人妇女打交道上遇到不顺,逃避与人接触交往,这加深了她的孤独寂寞。她在这样的逃避中迷失了自己。最大的逃避体现在佩科拉被乔利强奸的事情上,重点在于佩科拉不是只被强奸了一次,而是两次。波莉却没有发现,这点小说里没有仔细描写,但猜想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她发现了,但她选择逃避,选择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另一种则是她真的没有发现,这样的可能也是归因于她对家庭的逃避,对家庭的关怀太少。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本来是可以降低这场悲剧的伤害程度的,但逃避就杜绝了这种可能。

    除此以外,后来她虽然不再沉溺于迷惘消沉的状态里,主动积极地谋生,但是在白人家庭做帮佣,在教堂做祷告也让她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她的家庭以外,因为对她来说,她的真实生活就意味着她梦想的憧憬的生活的幻灭。她开始逃避自己的家庭生活。“她越来越不顾及家庭、孩子和丈夫——他们就像睡前恍惚的念头,只在一天的边缘时刻出现——只清晨和深夜出现。与这些暗淡无光的时刻相反,白天与费舍尔一家度过的时光显得更加明亮,更加珍贵,更加可爱。”(2005:81)波莉优于乔利在于她没有逃避去追求她渴望的生活乐趣,但她与乔利相同的在于他们都逃避对家庭的关怀。

    而波莉逃避后最终的结果是对强奸这件事“一无所知”,哥哥山姆逃避后彻底离开了家,佩科拉则逃到了自己臆想的另一个世界。拥有了她梦寐以求的蓝色眼睛的佩科拉不再逃避,就像拥有了白人的面具,在这样的面具的保护下,她不再是以往怯懦的自己。

    对于山姆·布里德洛夫来说,逃避精神更加强烈。“据说,到他十四岁时他已离家出走不下二十七次。”(2005:27)面对家里这样的状况,他多次离家出走。说明他对父母的争吵是不堪忍受的,父母的争吵伤害最深的恰恰是孩子,他们无法为了孩子而相亲相爱,也只能说明他们也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者说还不够爱,不够为了孩子去好好生活,好好相處。而山姆想要逃避这种没有爱,充斥着争吵的家庭。

    而对于主人公佩科拉而言,她疯狂渴望那样一双美丽的蓝色眼睛的表现其实就是一种明显的逃避精神的体现。她想要逃避她所在的社区,她所处的世界,因为在那里她得不到关心,无法获得尊重,而看似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一双属于白人“美丽的人”的眼睛。可以说小说结尾她疯掉了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放,但也更说明她在逃避,借疯就可以不用让自己直面他人的流言蜚语。

    2.佩科拉一家逃避主义行为和思想的分析

    出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人们选择逃避。在白人的压迫下,精神和身体的奴役下,黑人不可避免地逐渐丧失了他们自己,不只逃避外界环境,同时逃避他们自己本身。这就涉及到了 身份的追寻问题上,莫瑞森对于黑人普遍逃避的行为非常不认可,希望黑人可以找回迷失的自己,做回自己,而不是白人的附庸。身份的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安全感,缺乏归属感,大多数黑人只是尽自己所能去逃避,却躲避不掉最终的宿命,甚至他们自己黑人群体内部也有等级和歧视。“虽然逃避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个人若想逃避孤独、脆弱和自身不断的变化,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群体,融入这个群体中为数众多的固定的小团体中。”(2005:5)黑人们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有效逃避。

    3.逃避主义与悲剧结局和主题的联系

    从一个更宏大的层面来看书中想要传达的逃避主义精神,莫瑞森质疑人们对美的定义和判断。而事实就是几乎很多的黑人都拒绝,逃避说出自己对美的看法,而是一味地接受以白人的美的概念为主导的观点。他们接受命运,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遭遇的是他们应受的,他们注定要遭受苦难,根源就在于他们生与俱来 的丑陋,他们对此无能为力。这丑陋让他们注定低人一等,受人奴役。他们对于发现和承认自身的美持消极态度或不抱希望。他们逃避去怀疑白人强加给他们的所谓的“美”的一般的标准,甚至让这些标准左右他们的生活,让这些标准变得自然而然,无比合理。由里而外地散发着对这种标准的迷恋。佩科拉欣赏羡慕白人小女孩,她的妈妈也是如此,受到白人的美的观念的侵蚀,使得波莉在刚刚生下自己的女儿佩科拉后,都会有佩科拉真丑的想法。

    “当你注视着他们时,你会纳闷他们为什么这么丑陋。你再仔细观察也找不出丑陋的根源。之后你意识到丑陋来自信念,他们对自身的信念。似乎有个无所不知的神秘主子给他们每人一件丑陋的外衣,而他们不加疑问便接受下来。”(2005:24)

    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克劳迪娅和费里达相对那些“忠心”的黑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不管是出于小孩子的不甘心或是任性叛逆,但她们看似是书中仅有的没有对白人屈服的人。即使面对几乎所有小女孩都喜欢的洋娃娃亦或是 可爱的雪梨·坦布尔,克劳迪娅也是保持自己真正内心的想法。

    “我只有一个愿望:把娃娃拆了,看它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发现它的可爱之处,美丽之处,发现我不钟爱娃娃的原因。显然,我是唯一不喜欢娃娃的人。”(2005:12)“但是,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拆毁这些布娃娃,真正令人恐惧的是将这种冲动转移到白人小女孩身上……我想解答自己的疑问:她们吸引人的秘密在哪里?(2005:14)”

    “我喜欢佩科拉,但更需要知道人们希望这孩子存活—为的是与大家普遍喜爱的雪莉·坦布尔、莫里恩·皮尔等白娃娃们抗衡。”(2005:
    120)克劳迪娅很多的言语和行为都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

    而佩科拉呢?她奇怪为什么人们把蒲公英当做 野草?她认为蒲公英很美丽。(2005:
    30)她可以发现蒲公英的美丽,却无法看到自己。佩科拉不受有色人种和白人待见,甚至也不被黑人群体接受。美的概念成为思维定式,常识。什么是美丽的标准?干净整洁有衡量的标准尺度。而美呢?

    三、结语

    从莫瑞森对她笔下人物的生活的记述,可以看出她对他们持有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有理解,有同情,有为他们的不幸和悲惨而悲痛,也有为他们的胆怯和逃避而愤怒。书中主人公种种逃避的行为造成了后来的结局。与逃避相呼应的是回归,但是这些人物欠缺回归的过程,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美)段义孚著.《逃避主义》[M].周尚意,张春梅译.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托妮·莫瑞森著.《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3]孟高旺,杨琳琳.浅析英美文学中的逃避主义[J].作家,2013(5).

    [4]应黛玮. 跨文化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朱海玲. 欧文的怀旧与《睡谷的传说》中的逃避主义[J]. 考试周刊, 2009(2).

    [6]翟恒.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逃避主义思想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6).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逃避 主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