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简谈孟子的“性善论”

    时间:2020-08-08 04:17: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祝妍芳

    摘要:在人性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的著名观点,意思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后天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的差别。他并没有直接说人性本善,但从“为仁由己@x我欲仁,斯仁至矣③”等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显然认为人的道德依据是内在的、不用求诸于外的。孟子继承并高扬了人性善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自己标宗立派的核心思想一性善论。笔者在本文中,将从孟子自身对“性善”的论证、对人性显“恶”的解释以及如何保持“性善”三个方面,简谈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浅薄认识。

    关键词:性善论;孟子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8-0010-01

    一、孟子对“性善”的论证

    孟子认为人性不是别的,而是人内在固有的良心善性,也叫“不忍人之心”。他通过“孺子将入井”的比喻来具体阐明了这一点:“所以谓之人皆有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④”由此观之,孟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从人固有的情感出发的。他认为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见到孩子即将掉入井中,一定会产生惊惧、同情的情感,或不由自主地呼喊出声,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挽救的动作。而这些情感或动作的产生都是一种无关乎功利、无关乎身份地位、无关乎文化水平等的本能反应,是完全自然而然、出乎人天性的反应,这不禁可以说明一切人都天然地具有善性。

    在与告子的多次辩论中,孟子又对“性善”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首先,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论”,主张人性如水,“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⑤”。而孟子针对此观点则指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⑥”即孟子反驳道:人性本善就像水必定向下流动。东边开个口子使水流向东,西边开个口子使水流向西。地势的高低,固然会改变水的流向,但不能改变的是水流向下的本性。人性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同一事物,不同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甚至还有人会做出不义之事。但这只能归根于人经验的不同,而不能以此说明人性本身是不善的。

    其次,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满足生存繁衍的欲望才是人性的本质,而非情感。孟子对此辩驳说,牛、马也有天生的性,也有生存繁殖的需要,难道说人性等同于牛性、马性吗?

    由此观之,孟子虽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的天性,但认为人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的动物是源于其特殊性的,即人皆之的道德性。在此意义上,孟子强调道:“大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⑨”即人和禽兽的差别虽然微乎其微,但人性中因本然地具有仁义,才具有了与禽兽之间的根本区别。而如果将自然欲望作为人的本性,则无法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

    二、孟子对堅守“性善”提出的要求

    针对坚守“性善”,孟子又提出了三点具体的实现方式。

    首先,孟子提出要做“大人”。

    孟子在《告子上》中说:“耳目之官不思……此为大人而已矣。”即孟子认为耳目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容易受外物的蒙蔽而误入歧途。但人心可以思考,因此要借助本心进行自我反思与观照,从而避免因耳目之欲而被夺去天生的善性。此点不禁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孟子提出要“寡欲”。

    他在《尽心下》中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寡矣。四”即欲望多又不知节制的人,常常会被欲望冲昏头脑,而逐渐失去自己的本心。因此,孟子认为存养善性的前提便是要拋去过分的欲望

    最后,孟子提出要“存心养性”。

    他在尽心上》指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朱子解释道:“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③由此观之,“存心养性”即是要时刻保持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节操,不论世事如何变迁,周遭环境如何纷杂也要坚守住自己的本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孟子关于自身“性善论”的一系列阐释,一方面意在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意在呼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通过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坚守住自己生来就有的珍贵的良心善性,不受情欲所惑,不被习气所染,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4,125,69,220,304,305,274,313,350,327.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儒家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2]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热词搜索: 孟子 性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