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西游记》评点互文性研究

    时间:2020-11-22 03:41: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评点在明清之际兴盛开来,以李卓吾、金圣叹、脂砚斋等人为代表,小说评点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主要探讨李卓吾、袁于令以及张书绅三人对《西游记》的评点,李卓吾的借题发挥、袁于令的真幻对照以及张书绅的避犯之法都是笔者对其评点的互文解读,主要聚焦于跨文本的社会历史文本互文以及文本评点之间的互文关系,以此探究三位评点家的评点特色以及评点魅力。

    关键词:李卓吾;袁于令;张书绅;西游记;互文

    作者简介:马娜(1995-),女,汉族,陕西省汉中市人,西安工業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02

    明清是我国小说创作发展的繁荣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小说评点也蔚然成风,评点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评点家针对文本,根据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积累,通过评点揭示文本中的艺术特色,有的简短犀利,有的娓娓道来,他们的评点虽然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但也创造了一个代表着评点家审美趣味和理论思维的丰富世界。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每一个文本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文本、思想的影响,创作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作品也不是。评点家及其评点亦然。正如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说的那样:“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1]这就是文本间所存在的互文性。

    一、李卓吾(叶昼)的借题发挥

    李卓吾是明中叶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明朝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评点作品,关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一书的评者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但目前的相关研究都倾向于叶昼伪托李卓吾之名评点《西游记》。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2]袁世硕先生也说:“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3]

    李卓吾评点《西游记》时,常常因为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联想出现实境况,他便以“文本”为墨,借“评点”之笔,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丑恶现。这是与作者生活时代紧密相连的评点话语,这样的评点特色是广义互文性的一种。广义的互文性有一种泛文本化的特点,就是将所有一切都看成是文本,现实就是社会历史文本。因此李卓吾在评点时,借《西游记》文本与现实联系,“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如第四回: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旁批:猴孙不知礼体固矣,如今又有一等君子猢狲,就在礼体内作耍。这里评点者批评如今礼体内的君子,也像孙悟空一样不知礼数,肆意胡来。再如第十五回:三藏教行者解开包袱,取出大唐的几文钱钞,送与老渔。老渔把筏子一篙撑开道:“不要钱,不要钱。”旁批:如今做官的倒要钱。再如第八回,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旁批:今人见识,个个如此。这便是赤裸裸借“文”讽刺当今社会的黑暗。如此评点,在文本中还有很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评点者在评点《西游记》的过程中,“诉心中之不平”,将今朝“心中垒块”借助评点道得个清清楚楚,将这些不快倾吐出来,对世人和官场的抨击,积攒着的是失望和愤懑。在读《李卓吾批评西游记》时,仿佛让人觉得《西游记》原作也有着评点者的参与,那些借“昔”讽“今”的评点,有着评点家极力的呐喊和无奈。如此大量个人感悟的参与,在李卓吾的评点中尤其多,这是独属于李卓吾一人的评点特色,在评点中,以“今人”“今看”“今日”“如今”等词为标志,赋予作品时代意义和活力,通过其今昔现实生活的揭露对比,让一个晚明的现实社会来到我们的眼前。

    二、袁于令的幻、真对照

    袁于令在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中说过:“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4]这段话是对《西游记》中真幻问题的总结性阐述。真与幻是相对的,《西游记》中真、幻两者之间的相互对照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互文性强调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关联,理解其奇思妙想的神仙鬼怪世界,就需要对“真”和“幻”这一组辩证关系进行对照思考。李卓吾在具体评点时,就再三强调《西游记》文本描写的“真”到极致、“幻”到极致。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旁批道:“幻笔”。(第六回)

    大圣给如来做记号时,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李卓吾旁批:“趣甚,妙甚。何物文人,思笔变幻乃尔!”(第七回)

    “此回最为奇幻。刘全、李翠莲、相公、相婆,俱从笔端幻出,殊为骇异。(第十一回总批)

    “幻”笔非常重要,但与之相对的“真”的描写,也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没有一定的生活原料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文艺创作,作品要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才能经久弥新千古流传。

    “描画行者耍处、八戒笨处,咄咄欲真,传神手也!”(第三十八回总批)

    那陈清只管磕头相谢,又允送银五百两;惟陈澄也不磕头,也不说谢,只是倚着那屏门痛哭。旁批:描画逼真。(第四十七回)

    那女儿头上戴一个八宝垂珠的花翠箍;身上穿一件红闪黄的纻丝袄……也袖着果子吃哩。旁批:叙得逼真。(第四十七回)

    李卓吾肯定了小说创作中虚幻之笔的价值,也论述了“假中有真”的必要性。“假”和“真”是能在小说创作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如第七十一回:悟空号称是朱紫国外公去接圣宫娘娘回宫,妖王问起娘娘外姓,娘娘道:“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李本旁批:以幻为真,奇绝,奇绝。对真幻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关联性思维,比如从《老子》开始古人就对有无、阴阳之类的问题进行辩证思考,认为对立的东西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对《西游记》中“真幻”问题的认识,以及将两者进行对照评点,体现了袁于令、李卓吾等评点家的慧眼如炬和进步思想。

    三、张书绅的避犯之法

    避犯之法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策略,广泛运用于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中,也代表着互文性的一种形态,“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表现形式。”[5]蒋寅指出:“互文性不只产生于有意的摹仿或无意的相似,有意识的回避也应该是一种互文,它以另一种形式建立了文本间的关系。”[6]“犯”和“避”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谈到了对“避犯之法”的认识理解:吾观今之文章之家……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无他,亦以文章家之有避之一诀,非以教人避也,正以教人犯也。犯之而后避之,故避有所避也。若不能犯之而但欲避之,然则避何所避乎哉?”[7]

    “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避”,两者不可割裂开来。“犯而后避”的系列组合属于文本中的“内互文”现象,即“同一文本内部不同文本单元之间的对话,是文本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对话。”[8]如张书绅在第四十九回评点到:“前已写一黑水河,此又写一通天河,二河得无相犯?然黑水河有府,通天河有第。黑水河其泉不清,通天河其流甚浊。”黑水河和通天河都是河,有着相似和重复之处便是文本间的“犯”,但两条河仅仅是相似却不同,这便是作者的有意规避。这样相互对峙的情节组合在张书绅的《西游记》评点中还有很多,如:

    前此驮一婴儿,驮一道士,已尽受其害,此又欲驮妇女,非是难人尽遇我而解,正是魔障偏遇我而生也!前已写一黑松林,此又写一黑松林,二林正遥遥相应。前此是长老看见,此番又偏是长老听见,总是西天之心不诚,东土之念自动。(第八十回)

    前有陈光蕊彩楼结亲,此又有唐三藏彩楼结亲。然一为唐僧受胎之始,一为玄奘明道之终,两座彩楼,一前一后,遥遥相应。(第九十三回回评)

    避犯之法需要仔细寻找相似片段中不同的描绘,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这样同而不同的一系列组合,相互对峙,相互映衬,更能表现出其一系列相似中的独特之处。这些故事相似却不同,彼此之间遥遥相应,所以人物的性格便在这“同而不同”中被渲染塑造起来了,色彩鲜明,独具一格。

    李卓吾,袁于令以及张书绅对《西游记》的评点使得其作品内蕴更加宽泛,其评点有对作者深藏文本之内线索的挖掘。李卓吾借题发挥,通过“今、昔”对比,揭露现实丑恶,让读者以另一种方式认识到了《西游》;袁于令对《西游记》“真”“幻”问题的总结性阐述,留给后世一座艺术宝库,让读者感受到《西游记》中真与幻收放自如的艺术魅力。“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张书绅关于《西游记》中避犯之法的评点,让读者因为这种重复去思考,体会文本内部情节之间“犯而避之”的巧妙刻画。经典的文本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是因为时代总是赋予它新的意义。因此,文本总不是孤立的,它有着巨大的互文阐释空间。

    注释:

    [1]转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47页。

    [2]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3]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4]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论著选(修訂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5]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6]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载《文史哲》2012年第1期。

    [7]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8][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6页。

    参考文献:

    [1]谭帆.小说评点的萌兴—明万历年间小说评点述略[J].文艺理论研究,1996(6).

    [2]陈洪,沈福身.李卓吾小说创作论评述[J].天津社会科学,1983(2).

    [3]陈谦像.李卓吾评点小说的贡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4]李汇群.论《西游记》中的“犯避”[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5.

    [5]崔伦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趣”[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6]王小轩.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避”与“犯”[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4-4.

    [7]薛梅.《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之“幻”[J].运城学院学报,2005(3).

    [8]万明凡.《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4.

    [9]姚瑶.李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4-5.

    相关热词搜索: 西游记 评点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