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德盛元气寿:追忆京剧大家谭元寿

    时间:2020-12-31 04:25: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永和

    2020年10月9日,谭元寿大哥撒手道山,享年92岁,走得很安详。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3位送了花圈,在外地视察的习总书记还专门委派中宣部一位常务副部长亲赴谭家寓所来悼念、慰问。

    认识他很早。1957年,我初中毕业19岁,元寿大哥那年29岁。是一位能写会画并且有中医医生执照的宝林和尚介绍我们相识的。不久,我就为他写了一篇千字的介绍文章——《谭门有后》发表在文化局主办的《剧目介绍》周报上。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北京京剧团工作了。可那时候他不像后来的那样了不起。他在团里来的活儿,是文武老生及短打武生。所担任的戏码也很平常。因为当时的北京京剧团人才济济,角儿太多了。当时团里有四大头牌,就是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那时赵燕侠还自己单干,领衔主演燕鸣京剧团没有参加进来。这四大头牌是全国最顶尖的艺术家,没有人能比得了。再说唱老生的,年长的除马、谭之外,还有陈少霖、马盛龙。和元寿先生年龄相仿艺术水平相近的,还有马长礼、高宝贤、贺永瑛、郭和咏、王德鑫,后来童祥苓又加入了,这些位,哪位技艺也不软……武戏方面,有杨盛春、黄元庆等国内一流水平的大武生,可以说该团群雄并列。

    当时剧团的领导很有水平,为了展示这些优秀青年演员的才艺,特意成立了没有四大团长参加演出的小团。主要是白天在市工人俱乐部或广和剧场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末,元寿大哥演出了谭派名剧《定军山》《战太平》,还有和马长礼合作演出的文戏:全本《群英会》,后面再演武戏《三岔口》,文武双出。元寿大哥被观众熟悉和热爱,应该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直到他逝世前。

    坚实的基本功

    谭家六代子弟的培养都要经过科班的教育。

    元寿大哥1938年10岁时被他的爷爷谭小培亲自送到富连成科班学戏。谭家学戏有这个传统,不走家教兼请老师的路子。谭门第二代谭鑫培入的是金奎科班。第三代谭小培入的是杨隆寿办的小荣椿科班。第四代也就是元寿大哥的父亲谭富英,入的是富连成科班。当时谭鑫培的夫人也就是谭富英的奶奶,非常不愿意把孙子送到科班去学习,而且说你(指谭鑫培)要敢送我就跟你拼命。是谭老爷子偷偷把富连成的社长叶春善请到家里,把孙子托付给他才送进科班。元寿先生当然还要遵照这个传统,由爷爷谭小培亲自把它送到科班去。谭家觉得只有在科班里受最严格的训练,才能够学出过人的能耐来。

    谭元寿先生在科班学习8年,遇到的老师都是最棒的。教他老生戏的是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等,这些位都是富连成科班里最会教戏、最负责任的老师。教谭先生武戏的也都是精英,是鼎鼎大名的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和钱富川等名师。老师真教学生也真学,因此这8年打下了文武各方面的扎实基本功。从科班毕业以后,谭家的传统是先不搭班唱戏,而是由长辈如谭小培、谭富英爷儿俩再给谭元寿加工,行话叫“下卦”。在家里加工深造,一来二去就是两三年。

    还有一个别家难有的好机会,就是名伶李少春到他家来拜会他的师兄谭富英,谭先生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让喜欢李派文武艺术的元寿,马上给李少春磕头拜师,所以后来他唱《野猪林》《打金砖》,在上海唱猴戏,都走的是李派的路子。基础打得牢,这是成名成家最基本的。

    谭门不怕当配角

    这也可以说是谭门的家风。当年谭鑫培进三庆班的时候,开始只是武行头,后来才唱老生,慢慢地成了三慶班中排名第二位的老生,在他前面还有程长庚和卢胜奎。到了第三代谭小培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挑班儿当过头牌,一直是给名旦跨刀当二排。当然也没耽误他成大角。到了大名鼎鼎的第四代谭富英先生这儿,在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组成北京京剧团以后,谭先生高风亮节,经常为马先生、张君秋先生配演二路。人们都知道在马先生主演的《赵氏孤儿》中,谭先生扮演赵盾。在张君秋先生主演的《秦香莲》中,谭老先生扮演陈世美。元寿先生继承了家门的好传统,为老先生们心甘情愿当助演。比如在《赵氏孤儿》中扮演孤儿,在《状元媒》中扮演杨六郎,在《秦香莲》中扮演韩琪。他虽然演了这些配角,但并不因此而降低了他的身份。他主演的这些配角仍然是光彩照人,具有独特魅力。他并不因为自己唱过《空城计》的诸葛亮,就不再来配角的王平。主演、配演都高高兴兴去演,而且都尽力塑造人物,尽力演好人物。这样做有几大好处。演戏多了会的戏就多了;接触的角色多了,上台演出的时间也就多了。再一个,派什么活来什么活,这样后台就有了好人缘。主角配角演得都好,后台管派戏业务科的同志们,就敢给你派戏让你演出,这是不是有点儿学问?有点儿《易经》的学问?可意会不可言说,这就是淡泊名利,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沙家浜》扮郭建光,

    文武艺大施展

    元寿大哥看似不争,实际上是很聪明的。从1958年到1963年,这五六年当中,由于他演出多,塑造角色多,便逐渐形成了他演传统戏的艺术风格。那就是擅演文武兼备、唱做一体的文武老生戏。他在台上精神抖擞、英气逼人,走的完全是他曾祖父谭鑫培的路子,初步形成了自己允文允武的风格。1964年,全国现代戏调演。北京京剧团演出了现代戏《沙家浜》。由谭元寿先生扮演指导员郭建光。这个角色前文后武,正好对了元寿先生文武老生的路子。不仅如此,当时他三十六七岁,正当年,扮相英武,穿上那身合体的灰军装以后,不但精悍挺拔,而且漂亮极了、帅极了。前面的文场子,郭建光在“芦苇荡”中的几段唱,高亢嘹亮,刚健遒劲,让观众听着特别过瘾舒服。后面的武场子开打,元寿先生身手娇捷,干净利落,特别是那一排“扫堂腿”加“旋子〞的武技,迅疾帅漂,科班的扎实幼工展现出来,从而受到了观众的特别欢迎。1964年在上海剧场的演出,连演40场,客满40场。元寿大哥红了火了,成为全国最“标准的郭建光”。

    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传统戏,人们迫切希望看一些传统的名剧。特别希望能看到谭门本派的一些名剧。元寿大哥并没有因为演了10年现代戏,而把谭门本派的戏丢了。优秀的、有卖点的传统好戏,他是一出一出地恢复。

    为什么再也不演

    《沙家浜》的郭建光?

    自从1980年代以后,元寿先生再也没有演出过《沙家浜》的郭建光。不仅在舞台上没有演出过,而且他参加了那么多的京剧晚会,中央电视台的各个节日的晚会,不管是彩唱还是清唱,元寿先生好像和这个郭建光绝缘了。不但从来没有扮上过彩唱,而且即使清唱,哪怕一段两段,他也没有再露一露。笔者沾着和元寿大哥的交情很深,我曾婉转地问过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只有两句话,很干脆。他说:我现在还能唱得出来当年的郭建光吗?我要把我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我不能够有损郭建光这个英雄形象。这个回答又引起我的深思。不仅是戏曲艺术家,而且包括诗人、画家、音乐家,往往都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候“挂印闭门”。或封手或封口,也都是为了把最美好的东西留给观众,留给读者。

    最后,笔者以一首为元寿大哥所作悼亡诗为本文做结:

    九旬米寿谭门人,犹有酷爱京剧心。

    常对传承发急论,自谦只是普通兵。

    高风亮节人皆颂,一代大师名实同。

    忽闻仙界唤兄去,老泪纵横哭几声。

    相关热词搜索: 京剧 元气 追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