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嘉莉妹妹》、《群芳亭》看德莱塞、赛珍珠的写作旨趣

    时间:2020-08-14 07:54: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两位文学巨匠,德莱塞和赛珍珠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美国文学。《嘉莉妹妹》与《群芳亭》是他们一生中重要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然而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两部作品也集中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写作旨趣。

    1.都市物欲与家庭精神的创作思想

    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故事的场景主要设置在现代化大都市芝加哥和纽约。都市总是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因此《嘉莉妹妹》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变成了市场主题。通过描述都市对嘉莉妹妹的排斥、改造和容纳的过程, 德莱塞旨在揭示商品经济时代个体命运与都市环境的复杂关系。嘉莉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脑子里充满了对物的梦想,而不是做苦工。当叙述从嘉莉对城市的第一印象移至下班的工人身上时,嘉莉开始渴望:“我就要自由了。我要到快乐的地方,尽情享受了;那一条条街道,一盏盏街灯,还有那灯火辉煌的宴会大厅,全是为我而设的。那些戏院、礼堂、聚会、安静的大街,飘着歌声的小路——在夜里,这一切都是我的。”[3]这种渴望和幻想在嘉莉看到她姐姐那一刻破灭了,因为在她姐姐身上,嘉莉看到的是“生活的艰辛劳苦。”[4]她将城市看成是个可与她对话的可捉摸的商品陈列柜。嘉莉很快发现“挣面包”的想法是荒谬的,而留下一些东西可供出售才是极为重要的。德莱塞在创作《嘉莉妹妹》时正值达尔文进化论和适者生存理论盛行,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代替的时代。科林·坎贝尔说:“消费文化源于对物的不可抵制的欲望,而传统的享乐主义将获得物质视为减轻不适的手段”[5]。《嘉莉妹妹》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与德莱塞对都市物欲横流和人们追求享乐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描写相反,赛珍珠选择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农村小镇的家庭为她写作的场景。黑格尔曾把中国文化的主旨概括为“家庭精神”。赛珍珠也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她以“外乡人”特有的立场在《群芳亭》中为我们描述了中国传统家庭模式:在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是"家国同构";在家庭类型上,是追求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强调的是上下长幼有序。在吴家大宅这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里,夫妻融洽、主仆和睦、子女孝顺、亲情融融。赛珍珠在其自传中说:“中国数千年来既没有专设的地方法院,公安局之类的机构来维护社会治安,也没有洋学堂进行文化教育,更没有西方那样的教会从事慈善事业和道德说教。然而中国社会虽有朝代的更迭和世事的嬗变,却能运转几千年,主要是中国传统家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赛珍珠是非常欣赏和推崇的。然而她又清楚地看到了封建大家庭对妇女和人性的禁锢。她女性拥有了家庭、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她应该拥有真正的爱情、思想独立和文化知识。于是书中主人公吴夫人在四十岁生日时主动搬离了与丈夫合住的屋子,要脱离与丈夫的性关系。同时开始读书、学习,她思想变得开明,能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和外来文化。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和人格上的独立使得吴夫人比追求物欲享乐的嘉莉妹妹要高贵得多。同时作品以家为中心,牵系着社会时局的变化,新一代的子女离家各奔东西,走向社会、走向外面的世界。然而家始终在那里,家庭精神—团结、友善、无私、进取代代相传。其作品艺术性地表达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设想。

    2.非道德的漠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创作理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已发生重大变化。卡津对当时社会有一段评论:“它已变得毫无生机,僵化、保守,整日希望固守传统,不思任何变革和创新。这里的空气凝固,不利于学术精神的出现。”[7]出现了“只有牺牲个人的优良道德才能达到目的”[8] 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嘉莉妹妹先后做过两个男人的情妇,不仅没有受到惩罚,最终还成为了一个有钱的明星。也引发了读者对嘉莉的道德提出了质疑,同时评论家也对作者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诸多疑问:“他纵容了一个失去自我、踩着别人肩膀尤其以牺牲男人为代价爬上上层社会从而达到目的的女人”[9];“一个道德沦丧的女人最后却没有受到惩罚”[10],“受自己本能的驱使借一切机会向上爬的利己主义者。”[11]确实,德莱塞的道德立场自始至终都在两极之间摇摆不定。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嘉莉在摇椅中摇荡的意象便成为作家道德立场的一个恰当隐喻,困惑之中避免道德评判:“本能和理性,欲望和觉悟,在争夺主宰权,她遵循欲望所指引的道路。她被动的时候多于主动的时候。”[12]在小说的结尾处,德莱塞甚至于将嘉莉与艺术家的自我等同起来,把道德问题置换为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出身于贫寒家庭的德莱塞一方面向往富足的物质生活,无法抵制奢华生活的诱惑,另一方面却不能认同物质生活背后工业化社会的价值体系,只好在艺术美的追求中超越现实生活的道德纠葛。它淡化甚至取消了传统道德的尺度作用和谴责作用。这种非道德的漠然性也反映了作者渴望激进的社会文化变革,却对社会变革中所蕴涵的破坏性力量坏有深深恐惧的思想。

    而赛珍珠似乎很少受到美国国内的这种风气影响。其《群芳亭》中无不体现出她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推崇和人与人相互间的人道主义关怀。吴夫人不仅在家中孝敬公婆、体恤丈夫、关爱孩子、善待下人,而且在面对朋友、外国人、乞丐、甚至丈夫的妾时,都真诚、友好,宽容相待。她把中国传统的道德美演绎得淋漓尽至,是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折射。作品中,她还描述了不同宗教相互碰撞与冲突的情形,主张通过“爱”与“人道”进行沟通,倡导宗教宽容。并体现出一种众生平等的博爱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基督教精神。赛珍珠的人道主义观受到所处的家庭文化环境、所受教育和自己婚姻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她的父亲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是个学者型传教士,他不但把《圣经》译成了中国百姓能听懂的中文,而且还了解儒学,更专门研究过佛教。赛珍珠的人道主义则是基督教、佛教和儒教三教中“慈爱”思想的综合。在父母的美国长老会世界里,基督教“信、望、爱”中的“爱”(仁慈)构成了其人道主义的第一个内蕴。儒家文化沉积中的“仁”构成了她的人道主义的另一个内蕴。“我在基督教里长大,所学的生活准则是博爱;我也在另一个更为仁慈的世界中长大,所接受的是中国人的观念:生命是神圣的。”[13]佛教的“慈悲”意识是其人道主义构造中的再一个内蕴。赛珍珠在谈到父亲的宗教观时说:“我父亲认为,耶稣既懂得孔子学说,又知道佛经,因为孔夫子和耶稣的圣训几乎同出一辙。”实际上这也是赛珍珠写作《群芳亭》时世界观、人生观、宗教观,内核就是人道主义思想。

    3.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方式

    自然主义文学十分注重环境描写,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环境决定人物,决定人性善恶,决定人的本质属性。十九世纪最后十年,自然主义文学由法国移植美国, 德莱塞在这方面的声誉被认为与法国的莫泊桑,福楼拜、挪威的易卜生,德国的霍普特曼,和英国的伍尔德齐名。他直接阅读过赫胥黎、斯宾塞、达尔文等人的关于进化论的著作,加上他特殊的生活和社会经历,他对适者生存的理论深信不疑。《嘉莉妹妹》被美国文学史家誉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小说第八章开头的一大段插话式的评论被誉为德莱的“自然主义宣言”。 嘉莉从乡村到芝加哥,从杜洛埃到郝斯渥,再到结束时在舞台上的成功,她似乎始终被命运之手牵引着。在这场由环境所决定的优胜劣汰的斗争中,嘉莉生存了下来,郝斯渥却被无情地淘汰了。在创作中,德莱塞采用科学客观的描写,不加入自己的道德评判,宣传人难以摆脱环境、本能等的控制和影响,强调人的动物本性,完整地体现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揭示欲望乃人物行为的基本动机,生动的细节描写。

    赛珍珠是一位美国作家,然而,恰恰是中国小说而非欧美小说对她小说观念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她认为小说要真实自然地反映生活及人性。因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赛珍珠的作品常用章回体,而不是为西方文坛称道的复式结构。她爱用句式简单的白描手法叙述故事,而缺少为西方现代文学所看重的“意识流”式的心理刻画。在《群芳亭》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勤劳、顽强的中国农民形象,也看到了他们愚昧落后的观念和恶习,其中包括纳妾蓄婢、缠脚溺婴;既有对中国的民风习俗、家庭宗法的重彩描绘,也有写中国连年不断的旱、涝、蝗、兵、匪的天灾人祸的凄惨画面。她与中国人朝夕相处,与底层人们有广泛的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熟悉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赛珍珠根本异于其他外国作家。现代美国作家中,虽也有人来过中国,如奥尼尔、海明威等,但是,他们对这个东方国度的熟悉程度不可与赛珍珠同日而语。赛珍珠在她的作品中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和地主乡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场景与细节的描写亦真实可信。赛珍珠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了乡土中国的原生态。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在美国社会转型期的德莱塞主要运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选择了个人在都市里的生存和消费欲望、追求享乐为写作目标,并因拒绝道德上的评判而显现其非道德的漠然主义;而有着中美双重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则以中国农村家庭为题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出她对中国传统家庭和人的命运的思考和关注,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完全不同的写作旨趣,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各自的成功。虽然都曾受到同时代人的排斥和误解,但历史证明,在文学领域,他们都是伟大而不朽的。

    参考文献:

    [1][2][9][10][11]龙文佩.德莱塞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18;48;12;43;76

    [3][4][12]德莱塞.嘉莉妹妹[M].裘柱常 、石灵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0;8;236

    [5] 科林·坎贝尔.浪漫主义伦理[M].北京:三联书社,1996:97

    [6]赛珍珠.我的几个世界[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03

    [7][8] 艾尔弗雷德·卡津:西奥多·德莱塞和嘉莉妹妹复原术[M]. 裘柱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93

    [13]彼德·康.赛珍珠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68

    相关热词搜索: 莱塞 旨趣 群芳 妹妹 写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