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世界文学”

    时间:2020-11-23 07:53: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就应该支持并推动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但是当今世界各地华人的发展之道,也是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之道;发展世界华文文学需要处理好它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即不是单向回归而是多元升华。作家流亡处境、边缘性往往是其创意动力的泉源的观点;世界主义、普世价值理念应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立足点,这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激发出“第三类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华文世界文学;多元文学中心;普世价值;第三类文化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1)6-0015-08

    近年来,“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界一个热门话题,它也是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于今年11月在广州共同举办的全球华文作家大会的主题。这是一个大课题,应该研讨的问题很多。笔者提出若干拙见,旨在抛砖引玉,更欢迎批评指正。

    一、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就应该支持并推动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今年将要举行的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是该组织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行这种会议;而且又是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举办全球华文作家大会,两个机构各自出席一百五十名代表,一起商议如何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这肯定将在世界华文文学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大会要研讨的中心议题,让我自然想起一个大家议论了很久的观点,就是: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应该肯定促进还是否认促退?

    “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已经去世的美籍华裔周策纵教授于1988年8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周教授说,华文文学,本来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中国。可是自从华人移居海外,在他们聚居的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与文学,自然会形成另外一些华文文学中心。这是既成事实。①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既成事实”更清楚不过了。就拿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来说,它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是一个证明。这个机构的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亚洲华文作家协会”。1992年6月4日,“世华”成立,并于当年12月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宣言认为,“唯有华文作家以包容的、宽阔的胸怀,在世界各地互信互爱、团结一致,才能开拓华文文学的新纪元。”至今,“世华”堪称世界最大规模的华文作家组织,拥有三千多位会员,分散在七大洲的近百个地区分会(亚洲二十三个单位组织、欧洲十四个国家分会、北美二十四个分会、南美九个国家分会、中美洲三个国家分会、大洋洲九个分会、非洲三个国家分会)。此次,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在中国广州市开会,这是它所举行的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了。

    由于世界各国华文文学的存在和发展,由于世界各国华文作家各自的活动,出现多元文学中心是最自然不过的,只不过是显浅的现象,本来不必强调,更用不着争论。但有论者一时说可以形成多元文学中心,但现在世界上没有,一时又说根本没有什么中心或边缘,极为慎重其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其实,如果平心静气根据客观事实而论,或者理论一点从系统论及其层次观念或多元系统理论来说,“中心”和“边缘”是客观存在,是完全正常的,并不为人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所决定的。而且,“中心”有大有小;“边缘”可远可近。再说,“中心”和“边缘”的存在是相互关联不断变化的,并不是简单的、死板的、单独的存在。它们不过相对而言,换言之,某个“中心”相对另一个“中心”大可能是“边缘”,是也不必讳言的。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系统、层次、结构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系统与系统之间,大系统和它的小系统之间,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且此一时彼一时。

    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为许多学者、作家所赞同。例如,早在1993年,台湾的郑明娳教授提出类似的“多岸文化”的观点。她说,当代华文世界所面临的新情境是“多岸文化”的并陈,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区,任何采用华文写作而形成华文文坛的地方,都构成华文文学的一环。华文世界已超越两岸文学的对峙情况,形成多岸文化的整合流程。②她进一步指出,“多岸文化”本身包含许多文化区域,因人文环境不同,出现各地独特的文坛情况。“多岸文化”的整合,并不是归于一,乃是各岸争取主动权与解释权的竞逐关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谁的主动权强,解释权获得共识,产生了全面性甚至国际性的影响,谁就居“多岸文化”的领导地位。③

    文学中心不是有“意图”就可以“另立”的——它不是自封的;另一方面,虽然没有“意图”它也可能不经意就出现了——它是文学业绩自然推动的结果。当然,对于世界各地华文作家来说,中心不中心,或者所谓主流支流之分别,不必成为关注的问题。痖弦说得好:海外华文文学无需在拥抱与出走之间徘徊,无需堕入中心与边陲的迷思,谁写得好谁就是中心,搞得好,支流可以成为巨流,搞不好,主流也会变成细流,甚至不流。还必须指出,中国大陆作为华文文学的发源地,有数千年历史,诞生许多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它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影响深广,自然是最大的中心。不管出现多少个中心,中国大陆这个中心也是绝对不可能被替代的。或许还可以这样指出,在中国大陆这个大中心内也会出现多个小中心,各自呈现出强烈的、甚具价值的地方色彩,如岭南文学、京华文学、西部文学、海派文学等等。

    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不但道出事实现貌,而且是积极而有意义的。文学多元中心不是政治中心,不是权力中心。文学问题不是权力问题。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那些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对“多岸文化”竞逐领导地位的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都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由边缘走向另一个中心,正是世界华文文学兴旺发达的标志。

    二、“崛起的新大陆”:世界华文文学

    兴旺发达的一个现象

    谈论华文文学世界,笔者当然要谈论自己作为一员的澳华文坛。

    2006年12月,笔者主编的澳华新文苑丛书第一卷《依旧听风听雨眠》在台北出版,其封底特意加了一段文字。其中写道:“澳华文坛真正成型至今不过十几年,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澳华文学的崛起有目共睹,亦开始为文史家所重视。”④

    关于澳华文学这块“新大陆”的崛起,这个论点绝非笔者个人之见,它其实已经获得不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的共识。例如,2006年7月,美国评论家陈瑞琳在成都第二届国际新移民华文文学笔会发言中,这样认为:“海外华文作家常常被学术界分为四大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⑤

    更早些时候,在2003年12月,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专任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创办人杨松年在他的《评析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的意义——〈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序》中则这样描述:“全球的华文文学,可以分成好几大块:中国大陆是一块,港、台、澳是一块,美、加是一块,欧洲是一块,东南亚又是另一块,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香港移民的增加,澳、纽华文文学又形成新的一块。”⑥

    最新的也许也是最权威的认同可以从暨南大学教授饶芃子和中国社科院教授杨匡汉两人共同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一书中看到。这本于2009年7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大陆大学教材的新书目录如下:第一章 海外华文文学概论;第二章 东南亚和东北亚华文文学;第三章 北美华文文学;第四章 欧洲华文文学;第五章 澳大利亚华文文学。这个目录,多少也可以不言而喻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世界 文学 华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