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世纪震荡: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原因和前景

    时间:2021-01-19 07:59: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地区人口的年轻化;公民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时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相关国家外交上缺乏主动性;信息化时代的政治影响;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民主、自由”的鼓吹;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当前阿拉伯民众抗议的开端是社会经济性的,但迅速向政治性演变。战后阿拉伯世界四次重大的政治运动的区别表现在——地域范围的逐渐扩大;目标的递进;草根性和同时性更加突出;形式的不同。卷入运动的国家从过程和结局看大体有6种类型。“阿拉伯之眷”将对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以及地区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原因;前景

    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1)03-0008-05

    进入2011年,从突尼斯开始的民众示威迅速演变为推翻政府的行动,其示范效应很快传导到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约旦、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甚至阿曼和巴林这样富裕的产油国。可以说,目前的阿拉伯世界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政治形势,或者说政治危机。现根据个人掌握的有限材料,就相关重大问题作一宏观分析。

    一、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除了资金富余的海湾产油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迟缓;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文盲比例高;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率高;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原料在外贸出口中继续占居重要地位;吸收外资少。近年来情况虽然有所改善,像突尼斯2007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第一的国家,但民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埃及,目前每天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的民众占总人口的40%。即便在产油国,也存在着财富两极分化、失业、教派歧视等问题,利比亚贫困线以下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1/3,巴林存在的教派问题。

    2、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不论是共和制国家还是君主制国家,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着威权主义政治。尽管一些国家已实现多党制,但权力仍高度集中于个别政党、君主手里,存在着克里斯玛式的个人统治,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任均已超过20年,甚至达到30年;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国还出现政权家族化倾向。

    3、阿拉伯地区人口的年轻化。阿拉伯地区的人口增长属于世界最高,故此埃及30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5%。年轻人往往不安于现状。思想活跃,他们对老一代民族主义领袖的业绩所知不多,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而他们的失业率也最高(埃及15-29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25%),并且无法参与政治。他们是这一场政治地震的主力军。

    4、公民社会的发展。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得到强化,素质有所提高,组织性增强,这突出表现在突尼斯和埃及动荡过程中的相对顺利和非暴力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和平过渡。两国的军队也采取了中立态度。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约旦、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家。部落社会的利比亚和也门则是两个相反的例子,公民社会发展的落后使两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5、全球化时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号称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穆斯林国家中有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但是,阿拉伯世界则鲜有样板,在20国中只有沙特名列其中,但它是产油国。埃及虽然近几十年的经济改革有一定成效,也被当做新兴经济体之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使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迟缓更加刺目,引起许多阿拉伯国家民众的强烈不满。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如食品价格的上涨,则进一步加剧了阿拉伯地区社会政治矛盾的白热化。

    6、阿拉伯国家在外交上缺乏主动性。长期以来,许多阿拉伯国家屈从美国的政策,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协调对伊朗政策、解决阿拉伯世界内部问题、推动区域合作等方面毫无建树,使整个阿拉伯世界处于迷茫中。例如埃及协助以色列压制哈马斯,对拉法边境口岸进行封锁,使加沙地带的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7、信息化时代对政治运动的影响。表现之一为网络和手机的广泛运用,使反对派和示威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当局难以觉察和压制。表现之二是电视的普及和较为自由的媒体的发展,例如半岛电视台等,使抗议画面迅速传播到整个阿拉伯地区和全世界,激起更加广泛的抗议和国际压力。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场信息化时代的民众运动。表现之三更值得关注,就是信息化时代私人和公共信息隐秘性的缺失。现在,门户网站、各种机构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而最近的维基揭密则暴露了国家机密的脆弱性,出现了所谓“维基揭密革命”之说。英国《观察家报》网站文章指出,25年之后,“隐私将成为我们祖辈的古怪强迫症”。社会运动古已有之,唯其形式随时代而变化。

    8、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西方式“民主、自由”的鼓吹。美国一直宣传中东应当实现民主化,并对阿拉伯国家施压,资助当地的反对派组织,这些都产生了长远影响。在这次动荡中,美国从最初的观望逐渐转向支持抗议民众,推动当政者辞职,向埃及和突尼斯新政权提供经济援助,甚至与英法联合对利比亚政府使用武力。

    9、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源于其同种同教同文以及问题的类似性。当一国发生运动时,很快波及其他国家,例如埃及民众成功地推翻现政权对利比亚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

    二、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地震的性质和特点

    关于当前阿拉伯民众抗议的性质(政治性还是经济性的)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它的开端是社会经济性的,但迅速向政治性演变,因为上述国家的矛盾涉及各个方面,而民众的强烈不满已经压抑了太长时间。可以说,这次运动是战后阿拉伯世界继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独立运动、五六十年代共和主义浪潮和冷战结束后的“民主化”浪潮以来又一次波及整个地区的、规模前所未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二战结束以来阿拉伯世界的前述四次重大的政治运动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1、地域范围的逐渐扩大。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独立运动中有6国独立(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卷入运动的国家更多。五六十年代共和主义浪潮推翻了埃及、伊拉克、也门和利比亚的君主制,冲击了约旦和黎巴嫩,影响到沙特。后冷战“民主化”浪潮主要涉及北非国家,部分影响到海湾国家。此次运动影响范围对已经波及1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大多数国家已经趋于稳定,但在未来运动仍有扩大的可能。

    2、目标的递进。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独立运

    动以国家独立为目标,五六十年代的共和主义浪潮以推翻君主制为目标,后冷战“民主化”浪潮以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社会变革为目标,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威权主义统治,争取社会平等、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和外交独立,是本地区民众经历了战后几十年来“阿拉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伊斯兰主义等各种选择之后,用实践对本地区的现代化道路作出的新选择。

    3、草根性日趋明显。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独立运动和五六十年代共和主义浪潮是由贵族、资产阶级、军人、小资产阶级组织发动的、半自上而下的政治行动,后冷战“民主化”浪潮是官方自上而下的运动,这次运动则是真正的自下而上的自发且广泛的群众运动,有点类似于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4、同时性更加突出。四五十年代的独立运动持续13年,五六十年代共和主义浪潮持续六七年,后冷战“民主化”浪潮持续3-5年,这次运动则在2个月内波及12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同时性。

    5、运动形式的不同。在运动的形式上,四五十年代的独立运动基本上是和平的非殖民化运动,五六十年代共和主义浪潮为军事政变和内战,后冷战“民主化”浪潮为改革运动,这次运动主要为非暴力的游行示威,这是以往未有的。

    早在十几年前,埃及著名的女历史学家阿法夫·卢特菲·赛义德·玛尔索就对1952年埃及革命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它从埃及当代史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当前局势的某种线索:“1952年革命……是极其惊人的,它给埃及带来了曾被人广泛讨论的新事物:变革,推翻君主政体和腐朽的统治精英。之后,人们开始对他们的腐败、贪婪、搞裙带关系和无能感到失望。”因此,尽管战后阿拉伯世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民族民主运动和某种程度的经济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最终都归因于长期以来政府在国家发展、治理、外交等方面的无能。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矛盾终于如同火山一般大面积爆发了。

    三、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发展方向和类型

    首先,从地理范围和态势上看,这一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动荡在总体上已经趋于稳定,卷入运动的国家从过程和结局看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埃及和突尼斯通过和平示威和军队中立成功地推翻了现政权,转入建设新的政治体制阶段。西方已经允诺对两国提供大量财政援助。自由主义党派和伊斯兰政党在即将进行的大选中可能上台,以此推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变革,军方则在幕后操纵权力,从而形成土耳其、巴基斯坦式的政治模式。相关国家最终结局尚不明朗。因为在这些国家,反对派组织众多,尚不存在拥有广泛影响的政党和领袖。另外,军方在最终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尚不明确。

    2、利比亚和也门。由于当局的镇压,利比亚陷入内战,西方世界通过联合国禁飞决议公开支持反对派。尽管卡扎菲的倒台已经可以预期,但战后的利比亚仍面临着政治经济重建的重任,前途不明朗。也门处于胶着状态中,总统已经离开国内。

    3、叙利亚。这里的示威似乎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存在着外部(一些西方媒体指是海湾的个别阿拉伯国家和美国)的有意煽动,以便借机打击亲近伊朗的复兴党政权。一方面,在当局的强大镇压下,反对派的活动已经趋于平静。但另一方面,当局也采取了诸如解除实施了几十年的紧急状态法、释放政治犯和允许成立反对党等措施。

    4、巴林。唯一爆发激烈冲突的阿拉伯产油国,主要是教派冲突,矛头指向君主制,但近期在其他产油国的支援下已经平静下来。巴林的改革势在必行。

    5、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约旦、阿曼。这些国家波澜不惊,当局已经比较成功地稳定了局势,原政权继续存在,或者同时重组内阁,进行程度不同的改革(摩洛哥国王自动放弃了部分权力),但能否完全化解矛盾还有待观察。

    6、伊拉克和巴勒斯坦自治区。前者出现了小规模的示威,后者改组了内阁,法塔赫与哈马斯建立了联合政府。

    其他阿拉伯国家则比较稳定,尽管在个别国家(如沙特)的形势一度十分紧张。

    总之,“阿拉伯之春”将对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政治上,它将在不同程度上推动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可以说,此前阿拉伯地区的“民主”个案都是美国强行推销给本地区的,如巴勒斯坦(1993年)和伊拉克(2003年),但现在埃及和突尼斯将成为由本地区自发产生的民主实验室。利比亚也将在战事结束后走上伊拉克的道路,开始民族国家重建的试验。在其他国家(主要是君主制国家),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改革也必不可免。在经济上,自由化、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仍将延续,但也可能出现变数(例如穆巴拉克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许多外国学者对这次运动给予积极评价。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认为,这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阿拉伯大起义以来的第二次阿拉伯大起义;日本报刊认为,这是1989年以来世界政治体制的又一次巨大变革;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盟)秘书长、埃及前外交部长穆萨认为,埃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本人对此表示欢迎,并有意竞选总统。事实上,这一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即“伊斯兰拒绝民主”论。

    四、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对地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阿拉伯世界的格局和阿盟未来的走向。在这次运动中,沙特的地位明显上升,它急于确保本地区政权的稳定,防止伊朗火中取栗。2011年5月10日,海湾合作委员会邀请约旦和摩洛哥加入该组织,表明了它试图确立新的地区中心和秩序的意图。因此,随着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趋于结束,地区格局将发生某种变化。另一方面,埃及历来是对阿盟影响最大的国家,阿盟的总部设在开罗,其秘书长长期由埃及人担任。因此,埃及外交立场的变化可能影响阿盟未来的政策走向。

    2、对阿拉伯世界与周边的以色列、伊朗及美国、欧洲关系的影响。这次卷入动荡的阿拉伯国家多数是与美国、以色列关系较好的逊尼派国家,新政权的建立将对本地区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冲击,埃及和突尼斯的外交政策将更趋独立,与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微妙,与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可能改善,从而扩大后两国的地区作用。以色列将进一步受到孤立。2011年4月25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一份民间调查结果显示,54%的被调查者主张中止埃以和约。4月28日,埃及宣布准备永久开放与加沙地带连接的拉法口岸(此前口岸由埃、以共同管理),这将便利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加沙地带的人员出行和物资流通。同时,埃及还积极调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哈马斯的关系,双方于27日宣布,在新的大选之前组建过渡联合政府。即使是一些历来亲美的国家如沙特和约旦,美国在此次动荡中“出卖”盟友(如穆巴拉克)的做法也使它们心寒,其结果就是加强相互合作,以此作为未来国家安全的主要依靠。

    3、对阿拉伯世界与俄罗斯关系的影响。从目前来看,俄罗斯的国家地位将会受到削弱,这主要是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尤其是叙利亚与俄罗斯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并有着大量军火贸易,它还有俄罗斯的一个海军基地。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康斯坦丁·马基延科说:“如果叙利亚政权跨台,这个国家就再也不是我们的盟友了。”至于埃及等国未来与俄罗斯的关系,目前还不好判断。

    另外,在上述国家动荡的同时,阿拉伯世界还有两件重大事件也将影响到地区格局,即苏丹有关南方独立的全民公决的顺利通过和真主党在黎巴嫩内阁中占有部长比例的扩大。前者意味着苏丹南方形成了一个亲西方的基督教黑人国家,将脱离阿拉伯世界;而后者显示伊朗在黎巴嫩的影响取得重大进展,更加证实了西方担忧的伊朗主导下的“什叶派新月”(从伊朗、伊拉克延伸到黎巴嫩的什叶派地区)的初步形成。

    总之,阿拉伯地区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时刻,目前的政治动荡将对未来相关阿拉伯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种会议,而埃及和突尼斯的军方首脑在“革命”前曾到美国访问,“革命”中更迭的只是领导阶级。见法国《论坛报》2011年6月2日。

    特邀编辑:马淑萍

    相关热词搜索: 阿拉伯 动荡 震荡 前景 原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