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崇古求新得朴厚承师传教显热情

    时间:2021-02-06 08:01: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1981年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聘任为院士并颁赠金质奖章,美国传略研究所授予“伟大成功大使”称号,美国世界议会颁给金焰奖。他艺术上兼通中外,并造就艺术人才众多。上海、南京、常州建有“刘海粟美术馆”。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

    刘海粟出生之时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五四运动历史转轨,朝代更替,制度演变,思潮涌动,风云变幻,这一切,给了年少的刘海粟以思想的滋养和精神的力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路上,他执着、坚韧,历经岁月沧桑,从容跨越百年,攀登艺术高峰,创造人生辉煌。

    刘海粟幼时曾遍临唐代数家名碑,十岁时便面对众人从容写下对联:“逢源会委,勇智宏辩。”笔力刚健老成。二十多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学习金文、甲骨文、篆书,汲取其浑涵质朴、庄穆厚重、格调高古的风格。

    刘海粟具有可贵的创业精神,勇于开风气之先,独绝流俗、超越寻常。1912年,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从此揭开了以专门学校从事美术教育的序幕。1915年首倡人体模特儿写生,并因此被凡俗之辈斥之为“艺术叛徒”“教育界的蟊贼”。

    对艺术的忠诚、执着,对生活的钟情、热爱,贯穿于刘海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力学苦读,旷观大地”,七十余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从1918年起,十上黄山写生。1988年93岁高龄第十次上黄山时,还在始信峰石壁上题写下“九三犹是旧刘郎,莫笑故人狂放。”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卓然“自成一家”,也可认为是“黄山画派”代表性人物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两次游历欧洲,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并与当代欧洲著名画家裴那、阿孟琼,以及美学家赖鲁阿、文学家泌宁等讨论艺术,并抓紧时间临摹大师们的佳构。

    刘海粟还具有开拓的教育思想,他并未受过高等美术教育,但在学识和艺术造诣上,却远远超过了不少受过高等美术教育者。他高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躬行“闳约深美”的治学方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他在1924年便提出了“要尊重个性,必须注意创造力”的看法。为了以美的教育“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这一大旨,他访求英才、推进画室制,并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拓展。

    1994年8月7日凌晨,刘海粟因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8月9日,江泽民主席为“刘海粟美术馆”题馆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出了对他的唁函:“刘海粟先生是饮誉海内外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大师,是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他学贯中西、艺通古今、成就卓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为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的美术事业。”

    1921年,康有为乐育英才,收26岁的刘海粟为学生,教他书法与古文、诗词。当刘海粟从康有为手里接过老师所赠《书镜》(即《广艺舟双楫》)的时候,也即奠定了刘海粟一生的书法道路,康有为一整套重体变,尊北碑,强调笔法力度等思想,确定了刘海粟的理论与实践的走向。从此,由整个社会和艺术历史滋养成长的刘海粟的一生中,康有为产生的种种或隐或显的影响终不可磨灭。而康有为对待后辈的热情与教诲的精神,肯定也是积聚在刘海粟身上可贵素质的一个来源。刘海粟以巨大的热情,能够一连几个小时对一个初学书法青年从甲骨文开始讲起,一直说到书法的流绪与出新。他对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的观点,也是承前而推新的。

    “溶碑帖于一炉而铸之”

    刘海粟随康有为学书,手摹心追,深得其髓。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对联“逸气感清淑,良辰入奇怀”和国画《言子墓》题画诗正可窥见他受康氏书风影响之深。康有为尊北碑、强调笔法力度等思想,使刘海粟受益匪浅,但同时他又看到了康有为在书法观上局限、偏激的一面:即重碑轻帖。刘海粟深知,中国渊源精深的书法文化是由碑、帖两部分组成的。学碑易得雄浑、古拙之气,学帖能悟解其精到的用笔、流畅的线条,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足取的。因而,他“溶碑帖于一炉而铸之”,汲取多方面艺术精华。

    1927年后,刘海粟一方面浸淫于大量碑铭,取其雄浑朴厚的风格,另一方面又不间断地临帖,汲取唐人草书线条的奔放流畅和宋人行书的天真意趣。如唐代张旭、怀素及宋代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帖,都是他临习的对象。

    “要师古不泥古”

    在学习传统艺术精华中,刘海粟向来师古不泥古,临习书法时,不计较外表的形似,而着重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天长日久,就积淀了很深厚的传统功底。

    而促使刘海粟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他还曾收集到大量古字真迹。仅他晚年赠送给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收藏的作品中就有宋代马远《女孝经图》大段小楷题跋,明代徐渭的行书、陈淳的草书、朱耷的行书,清代郑簠、刘墉的行书和伊秉绶的行书、隶书、吴昌硕的篆书、康有为、梁启超的行书……他费尽心血收集的这些名家真迹,就是为了通过观赏临摹解出其中的奥妙,从而得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因而在翻看他前中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依稀能联想到马远、陈淳、康有为……这些名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书法个性越来越明显,风格也日趋成熟。这种蜕变,也正如他自己所言:“要师古不泥古。”

    纵观刘海粟在书艺上的造诣,除了其自身的过人天分、名师的谆谆教导、后天的不懈努力,更在于他广博的见识和超人的胆略。在审美表现上,刘海粟突出表现人格情感,强调气势,追求个性的张扬,他对富于创新、善于表现激情的古今中外大师颇为钦佩,并追随他们的美学思想,创作了一大批风格激越的作品。

    刘海粟在《艺术是生命的表现》中说:“任何一种艺术,必先有自己的创造精神,然后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若处处都是崇拜模仿,受人支配,则他表现的必不是自己的生命。最高尚的艺术家,必不受人的制约,对于外界的批评毁誉,也视之漠然。因为我的艺术,是我自己生命的表现,别人怎见得我当时的情感怎样呢?别人怎知道我的内心怎样呢?肤浅的批评,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研究艺术者,应具有自己坚定稳固的态度,不受别人的摇动。”

    “学书必从篆入”

    刘海粟经过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得出了“学书必从篆入”的经验之谈,同当初康有为教他“学书应从钟鼎、石鼓文入手”一脉相承。“从篆入”,以尊碑来说是追本溯源,以中锋用笔来说是必由之路。“从篆入”,为刘海粟雄浑、宽博的书风奠定了重要的根基,纵观刘海粟的书法作品,无不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篆意。

    尚厚重,又好“拙而生秀”

    刘海粟倡导书法“从篆入”,但决不像有些迂腐学者走入小径。他讲究多方博采;他尚厚重,却又爱好“拙而生秀”。

    证之历代大家到刘海粟,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岂是区区点划所能道其底蕴?“字如其人”,又岂是某些简单的社会学概念所能译解?我们即使将绘画对刘海粟书法的直接影响撇在一边,单看精博的论著与豪迈的诗词,也可以确定他书法的意境肯定归于壮美一类。“字如其人”包含着相当宽泛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字”,不可能是“人”的全部众多侧面的反映,但“字”不可能不是人的某个侧面,某种精神的反映。有刘海粟的阅历、学问与精神气质,才有他的书法艺术,这是千真万确的。潜意识中最深的积淀,对雄浑、宽博书风的形成起了难以估量的铺垫作用。

    刘海粟的书法达到崇高境界,应当归功于他学书的正确途径。青年时代的刘海粟曾经受康有为书体很重的影响,以后很快度过追踪形似的阶段。碑与帖交叉练习,使他的书艺建立在广阔的基础上,不偏狭,不刻急。他数十年来学篆书与行、草、楷齐头并进,其中颜真卿的影响始终贯穿着。刘海粟的书法正因为渊源有自,所以功力不凡;又因为不独宗一家,所以显出多姿多彩。

    “多练几种字体,莫要死抱住一体不变”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海粟先生一直为争取表现和创意而不懈努力,融今古,通中外,以至不断在各门艺术中找寻通感、共性,丰富表现力。刘海粟画上的色线,不但采自中国传统书画,并且,按他的自叙,“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蓬那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刘海粟书法中的线条运动,也是在“气韵生动”的原则驱使下不断争取表现、创意的轨迹。

    “画法关通书法律”,作为画家兼书法家并且精通“六法”理论的刘海粟,在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诸方面,都能将书法与绘画的基本道理互相沟通、渗透。绘画滋养书法,书法给绘画的笔法、章法等等提供了基础。

    书法对绘画还有一个直接的功能,那就是在画上书写题记。刘海粟先生告诫后学:“画家要多练几种字体,以适应不同画面之需要,……莫要死抱住一体不变。”古代画家石涛、扬州八怪便是这样做的,海老切身经验也是这样总结的。刘海粟题画,以他广博的学识,兼长诗、书、画的才能。题“大鹏”时用米芾《多景楼》句:“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题“葡萄”有《怀素自叙帖》中形容怀素草书的名句:“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读来令人叫绝,非通才是想不出这等妙句的。老人如何稔熟古人名迹并自觉地将狂草入画,已经是很清楚了。

    九十从头学

    刘海粟游历过大半个世界,足迹遍及东洋、西洋,诸多世界奇观奔腾于他的笔底,尽入他的画卷。90岁的时候,刘海粟始发现自己学问不够,决心从头学起,开始新的艺术征程。

    1990年5月,时年95岁的刘海粟如愿以偿地到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游览、写生。飞机刚一在山顶着落,刘海粟就迫不及待地指着泛着生命之绿的峭壁说:“我要就近去看看那棵顽强的植物!”原来,那竟是棵脱了皮、折了筋的柏树,几近枯干的树干上,缀着簇簇新绿。他兴奋地像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情不自禁地叫喊起来:“奇迹!奇迹!这是生命的奇迹!”他挥舞着双手向它欢呼致意,“多美的一棵古柏啊!我要把它画下来!”

    海粟老人眼里漾着泪花,心潮澎湃。画笔在他手里不停地飞动。观看他作画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仰慕者在他的身后围成了一道半圆形挡风墙。他纵情地画着,没去在意愈来愈烈的风沙,完全忘情地在色彩飞腾之中,那些吹打在画布上粗粗细细的砂粒和着强烈浓郁的原色颜料,在画面上造就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一口气画了两幅,仍意犹未尽,又突然想画国画。于是,他又兴致勃勃地,右手握笔,左手掀起夹克衫的衣襟,挡住风沙,毛笔在被吹得哗哗响的宣纸上飞动。很快,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写意山水画就画好了,又在画的上端即兴题上了:“天下奇观大峡谷,笔墨淋漓刘海粟。九十五岁何尝老,兴来往往欺造化。”随后,不舍地放下画笔,对着大峡谷感叹:“啊!大峡谷,鬼斧神工!站在你的面前,我才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人的渺小,真真沧海之一粟也。”

    “我拥护共和”

    刘海粟在上海学画期间,在与盟兄乌始光分别一年多后的相聚时,乌始光请刘海粟到菜馆吃饭,他津津有味地吃着。突然,他停住了手,也住了口,一个湖北口音吸引了他,那人正在说武昌起义的消息,刘海粟听着听着,抓起凤爪高高举起,大声欢叫着:“为革命军的胜利干杯!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干杯!……为共和自由干杯!”

    老板吓得面无人色,惊慌地奔到门口,伸头向马路两边张望,又慌张地关上门,跑回厅堂,向吃客们作揖打躬:“诸位先生!求你们高抬贵手,莫谈国事!”人们才意识到当时的上海还在皇帝的统治下,欢呼声遽然小了下来。从菜馆出来,刘海粟却久久无法平息激荡的心潮,这个消息于他,无疑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炸裂在他的心头,使他从彷徨和苦闷中惊醒了。

    他走在大街上,如行在无人之境,忽然大声地说:“武昌起义是开天辟地的胜利,势必形成燎原之势,皇帝必败,革命必胜!中国必将走上共和!顺民者昌,逆民者亡。我拥护共和!”

    和自己较量

    1980年刘海粟在朋友的陪伴下,乘车去苏州司徒庙写生。在庙院里有“清、奇、古、怪”四株古柏,记得在二十年前自己曾到此写生这四株古柏,阔别多年,各自经历了风霜雪雨的考验,如今故地重游,古柏仍是那样葱翠挺拔。刘海粟用篆书的笔法画古柏,苍劲而沉着,凝练而活泼;再用浓、焦、淡、湿笔点叶,苍翠茂密,浑厚华滋,点划狼藉。“清、奇、古、怪”四株各具神态,龙舞夭矫,震人耳目,气势磅礴。尤其是“怪”柏,曾遭雷电劈为两片,一半升而挺拔,一半似蛟龙卧地。他以苍劲古拙之笔,写出了古柏的苍颜卧姿,却有升腾万里之势,坚贞不屈,具有万劫不磨的性格。既是对古柏写真,而实际是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操。整幅画是一气呵成,站着画了80分钟,以4张6尺纸而成巨作,而那时他已是85岁老人矣,但他的题款下写的却是“年方八十五”,他是那样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并对艺术充满激情。

    有人问:“海老,您为什么又要重画一次古柏呢?”刘海粟答道:“要和自己较量较量!一个画家认为有意义的题材,会不厌其烦地画上多遍。由于每次作画的心境、情绪、都不同,过去和现在的阅历也不同。所以常画常新。”“较量”二字,海老说得那么肯定有力,显示了一位老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上勇于革新的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 朴厚 传教 求新 热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