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极高明而道中庸:持久地面对教育之思的召唤

    时间:2021-03-26 08:14: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教育究其实质而言,乃是生命精神的代际传递,是在人类生命整体背景之中,年长一代与年青一代之间生命理想的传承与互染。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着教育的难题,真正的教育问题持久地激励着我们的教育之思。担当教育之思,知其难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谓教育人的天命。承负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天命,持久地面对教育之思的召唤,正是一个教育人自我教化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教育生命精神自我教化

    年过四十之后,越来越发现世界与人生的复杂性,因此下笔也日益踌躇,越来越不敢轻易下非此即彼的结论,毋宁说,越来越多地期待与后来者一起思考、探究這些在我看来乃是恒久性的问题,恒久性地召唤我们去思考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换言之,真正的问题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代人的不断思考,由此而推进我们自身的生命实践。

    一、教育:生命精神的代际传承

    2011年11月,学院同事贺社新罹患肝癌去世,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名曰《忆社新君》,结尾这样写道:

    社新君不是名流雅士,只是一位普通的大学职员。他淡定地坚守在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里,认真而踏实地生活过。他以自己的友善、热情、踏实,默默无争,在这个茫茫的人世中,活出了人性的质朴与良善。

    社新君的人生已经永远地定格在46岁,但我们还活着,我们是社新君曾经温热地活在这个世界中的见证者。从今以后,我们又多了一条好好生活的理由,不仅是为自己,也为活在我们记忆中的社新君。

    此后不断地在自己的记忆中出现这个片段,我渐渐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逝者通过见证过他们人生的生者把他们的人生转化成一种生命的温暖,由此而流转在后人之中。每个人都是生命流转之中的一个环节。普通个体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传递自己的生命温暖,而堪称杰出的个体则通过寄予他们文化创造的种种作品而把自己的生命理想传递给更广阔的人们。人类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不断的生命流转之中孕育、创生,离开了生命整体及其精神价值的不断流转,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依托族群以致人类生命整体,而不断地、更充分地活出自我生命的价值来,进而传递给更多的人。个体虽然渺小,但正是人类生命整体及其精神生长的生生不息,才让个体生命免于虚空化。

    我们总是在以某种方式参入传统之中,哪怕反对传统,也总是因为传统先行在我们之中。不管我们如何肯定或者否定历史与传统,它都是我们先行地置身其中的事实,而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任由评论的对象。那种断然地否定历史与传统、意欲从历史与传统中脱身而出的想法,难免浅薄。传统不是固然根植在我们之中,传统的创生亦同样在我们之中,我们并非盛装传统的容器,我们自身就是传统在这一刻的存在方式。传统活化在我们身上,我们自身又反过来创造性地活化传统本身。直白地说,我们就是此时此刻正在创生着的活着的传统。这意味着我们既需要充分地尊重传统,更需要一种自觉地绵延传统的意识,或者说自觉地创生传统的意识,“一方面我们是它的产儿,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它的建造者,为它添砖加瓦,夯土筑基”。王庆节.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M].北京:三联书店,2015:62。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很多时候糟粕与精华往往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乃是深入其中,通过我们的创造性诠释以及作为文化与生活主体的当代人的创造性生命实践来扬弃传统,而非像摆弄可见物体一样简单地分门别类、区分清楚。当然适度的区分是必要的,也即那些明确错误或明确正确地区分清楚,同时也清楚地继承与抛弃,但大部分乃是模糊性的,需要经由我们自身的创造性生命实践来加以扬弃。

    由此,教育的意义就昭然若揭:教育究其实质而言,乃是生命之价值精神的传递,是在人类生命整体背景之中,年长一代与年青一代之间生命理想的传承与互染。依照玛格丽特·米德的说法,如果说传统的前喻文化社会更多的是传承,那么到今天的后喻文化时代,则由单纯的传承转向了互染。其实,这里的传承和互染乃是相对的,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包容着两者,只不过我们今天在强调传承的同时,凸显年青一代发展的独立与自由,因而生命理想在代际之间的互染也得以凸显。我们今天当然要鼓励年轻人的创造与独立个性,但忽视生命精神的代际传递,则意味着虚无,也意味着教育的价值虚空,确切地说,意味着教育的自我消解。每个人都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正在于生命精神的薪尽火传、生生不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曾照亮唐代青年才俊的烧不尽、吹又生的野草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吟诵中照亮着白居易身后的人们,直到今天,并且将伴随汉语言而持久地照亮着未来人们的心智世界。

    二、重温古仁人之心: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些年来,我在重温经典的过程中,尝试着去体会古仁人之心,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人类历史上那些卓越人物背后的奥秘,他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洞悉人类生活背后的虚空后依然竭尽全力,活出人性的亮色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抗时间流逝的方式乃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因为如此,孔子周游列国,欲行仁政,“孔子于七十余君无所遇”(《儒林传》),遂退居后整理典籍,修《春秋》,教授生徒,以继承、弘扬王道思想。苏格拉底明知雅典人关心财富和地位胜过关心求知、智慧与真理,但依然不遗余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把死亡作为富于生命意义的哲学事件,由此而永恒地留驻于雅典乃至人类的历史之中,无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不难发现,人类先贤乃是在以自我生命宽广度的扩展来对抗生命长度的有限性,以生命空间的拓展来对抗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

    柏拉图的《斐多》记录了苏格拉底临终前最后的谈话,克里同问苏格拉底还有什么吩咐,“有任何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心力替你去办”,苏格拉底回答:“克里同啊,我一再说,没新的吩咐啊,为了我,为了我的家人,为了你们自己,你们要关心自己,为此你们要尽自己最大心力去做任何能做的事情,即便你们现在不同意我刚才说的。”参见《柏拉图四书》,刘小枫编译: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545-546页。这里的谈话无疑跟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自我申辩的谈话全然一致(参看《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译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当然,苏格拉底临终的谈话关乎苏格拉底个人,却远远地超越了个人的苏格拉底,而是再一次回到苏格拉底一直以来对雅典人、对人的根本性关切,那就是要“关心自己”“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一直关注,临终不忘,首先说明这个问题在苏格拉底生命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这个问题的艰难。从苏格拉底致死不忘的主题中我们不难读出:苏格拉底显然很早就知悉人性教化的艰难,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使命,甚至最终以死来激励城邦,同样是明知人性改变的艰难,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教化使命。我们再看柏拉图《理想国》对话的开篇,从苏格拉底与世故型老人克法洛斯的对话开始,卷二引入古格斯的戒指的神话故事,其意蕴正是对人性之幽暗的洞悉与包容。尽管如此,柏拉图依然要论证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其间所显明的正是:虽然人性之幽暗不可避免,但我们依然要对人性向善充满信心。无疑,柏拉图深得苏格拉底的心传。

    相关热词搜索: 极高 召唤 持久 道中 面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