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时间:2021-03-26 08:14: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分析了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并指出了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的利弊。论文基于福建龙海埭尾村旅游开发的案例,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埭尾村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2-0000-00

    1 引言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倡议下,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活动已经成为文化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确实,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子底,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民族的身份都酝酿在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里,它需要我们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浪涛滚滚,农家乐古村游席卷华夏大地,传统村落开发特色旅游已经成为新趋势。

    根据《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评选标准(2013)》中对传统村落的相关解释,传统即为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村落即为极大的乡村聚落或者多个乡村聚落形成的群体。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给予保护的古村落。能够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村落要符合以下条件:传统的建筑要有一定的久远度,建筑的占地规模与周边的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且有传统技艺的传承。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区域的民俗以及特定时期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考古的价值,并于周边的环境相一致,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平常说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优秀的传统村落。

    近年来,由于不同古村落的环境差异大,管理人员认识偏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传统村落在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譬如,传统建筑与现代化民居的不协调,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无形遗产后继无人,传统村落发展资金匮乏,等等。一些负面的报道再次把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推向学界争论的风头浪尖。笔者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的案例而否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而否定旅游开发的价值,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把古村落像古董一样用钢化玻璃密封起来,更不能因为旅游开发把古村落弄成“千篇一律”闹市。保护好古村落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充分发挥古村落的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旅游项目,才能有永续的动力吸引游客,继而带来保护古村落充裕的资源。

    2 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

    过去人们对旅游的理解仅仅局限与名山大川,历史名城,冒险刺激游乐场等。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一般来说,传统村落的特有的旅游价值有以下几种:

    情感价值: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首先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其次是民族的特征。乡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经常说的“游子思乡”“落叶归根”就是对乡土的追寻,这是一种深厚的乡土情结,其主要载体就是广大的传统村落。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生活日益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这一切变化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伴随而至的“城市病”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玻璃高楼,沥青马路,车水马龙,空间拥挤,热岛效应等现代城市标签为我们所知,往日的炊烟袅袅,小桥流水,蝴蝶篱笆,黄牛牧童等乡村代名词渐渐被我们遗忘。北京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乃济指出,以“自然(Nature)”“怀乡(Nostalgia)”“涅槃(Nirvana)”为主题的“3N”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趋向。传统村落的选址构造,生活生产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匹配,人与人之间“德业相劝,过时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社交氛围,填补了官场职场“尔虞我诈,口蜜腹剑,处处提防”的心里负担,给现代的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发泄。传统村落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好传承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脉络。

    景观价值:现代的“水泥丛林”把人“塞進去”,仅仅是满足了人的“遮风避雨”的生存需求,根本忽视了人的居住景观需求和生态需求。传统村落的选址一般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地方景观代表性,不仅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产繁衍的物质空间,同时产生了怡情养性的审美情趣。传统村落建筑构造和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它看起来不拘泥形式,却井然有序,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传统村落一般远离大都市,空气质量好,植被覆盖率高,流水潺潺,庄稼勃勃生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日常景观都将是城市居民视觉盛宴,心灵氧吧。

    历史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从村庄聚集起来的,传统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我国的传统村落是各民族千百年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传统村落有密切联系,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在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建筑和“三雕”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音乐,美术,舞蹈歌剧,中药偏方,民俗以及当地方言,民间传说,等等。这些特征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间情感,民族气质,以及文化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村落集情感价值、景观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为一体,其休闲静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苍老的建筑群,别有情致的工艺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以及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都是可以利用开发的旅游资源。

    从我国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利弊共存,其表现如表1所示。

    3 案例:埭尾村旅游开发探析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根据村落实际开展旅游项目,以及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村民、政府、开发商如何博弈,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福建省龙海市埭尾村的多次考察,以该村旅游开发为案例,对我国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做了一些探析和思考。

    3.1埭尾村概貌

    埭尾(埭美)村是闽南传统村落山水格局与村落选址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类型丰富,历史建筑众多,是闽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厝群。村中现存传统建筑276座,其中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有49座,以居住建筑为主,同时还有2座祠堂、1座天后宫。这些建筑傍水而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多为单个的四合院与三合院布局,整齐划一。村落在演化变革、聚落结构、建筑形制、环境遗址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芗剧和锦歌重要的传承地。在建筑格局上,村落是以红砖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文化典范,对研究闽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处可以欣赏到明清时期规模宏大的硬山燕尾,闽系红砖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的“三雕”艺术。

    埭尾村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该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瓜果蔬菜种的植以及家禽水产的养殖。该村距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仅1.5公里,距厦门、漳州市内直线距离30公里,交通极为便捷。近年来,该村已成为漳州旅游的名片和福建文化的代言人,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典范。如图1:

    3.2埭尾村的旅游开发

    埭尾村依靠独得天厚的资源和环境进行了持续的旅游开发。政府在村落的开发与保护上发挥主导作用,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對埭尾进行保护性开发。首先通过多渠道融资完善埭尾基础设施,如修整公路,停车场,引进新进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植树种花绿化村落;其次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的修护和开发。聘请当地的老建筑工人,用原材料,原工艺对破烂的房屋进行维修重建;聚集村民把埭尾的土特产统一化,把民俗活动规范化;积极动员村民拓展旅游产业链,丰富埭尾旅游特色,把埭尾周边的水稻田改造成一个具有观赏、游览、采摘、学习和科普等综合功能的综合型园。不容置疑的是村民在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起了至关的作用。当埭尾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人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但并没有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而是泰然处之。村民依然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积极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主动学习传统工艺。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村里设立专项基金,重视文化传统保护的专家队伍建设,积极与周边的高校合作,筹建由一支由厦门理工专家教授组成的对埭美建筑民俗博物馆研究队伍,支持厦大嘉庚的教授和学生用影视数字化手段对埭美文化的传播与保存,通过他们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理清古村落的文化发展历史脉络,去伪存真的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鉴定,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保留大量真实古朴的建筑民俗视频照片。

    现在的埭尾村燕子自由高飞,硬山燕尾建筑古朴而典雅,广袤的田野瓜果飘香,埭尾人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游客络绎不绝。埭尾是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成功的典范,保护需要发展,发展促进保护。一方面保护修复古村落的街巷建筑,民风民俗,从而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开展旅游项目,实现古村落保护的价值。如图2:

    4 思考及建议

    目前符合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任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作者鉴于埭尾村开发的经验和得失,从政府、开发商和村民三方博弈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1)政府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先行者,应协调各有关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推进传统村落建设性发展,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中来。政府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取得经济效益,加强对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稀缺性的宣传力度。

    1)通过宣传和整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宣传不仅仅是确立了保护政策的书面上的落实,而是通过影视传媒手段对本村落容貌记录和经济数据真实的反映,相对官方的黑白文字,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的影视更能在知识水平较低的村民之间触动他们的心灵,通过村容村貌,经济收入,增长率等各方面的比较在群众内心深处热爱守护村落,积极投身村落旅游的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孕育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有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制定公共政策。惩治对乡土建筑破环和毁损的行为,规范乡土建筑的使用,管理和展示的行为,管理小商小贩在村落乱摆乱放的行为,明确在公共设施,旅游管理,交通运输等服务设施的指导作用。

    3)多渠道吸纳资金。村落的旅游开发前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获得足够的的资金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保障。如村落的修复,村落的绿化,道路,排污防洪,民宿等基础设施,文化宣传等保护都是非常大的工程。然而许多地方财政吃紧,甚至只把村落当成“要钱工程”,并没有把前用到实处。首先,要“清理门户”保证政府工作人员的清廉正义,秉公执法,财务透明。接着主动吸收外界资金,如民间投资,村民入股,银行信贷,个人投资等多渠道融资。最后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接受各种筹款,集资,捐赠保证传统村落的开发工作正常运行。

    (2)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政府和村民的力量很难办到,所以与开发商合作,借助其资本对村落进行适度的开发,同时加强监督,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一条捷径。

    1)开发机构要注重对村落的整体风貌的保护。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化,只有完整保护村落的完整风貌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才能体现村落的价值,维持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吸引游客的很大一部分是古村的建筑风格,古朴的生活环境和众多的文物遗迹,更主要是世代生存的村民生活状态,社交礼仪。建筑的民宿民宅应与当地的建筑物相匹配,杜绝在古老的建筑周围建设现代化的高楼酒店;买卖市场应该统一规范,集中在一起,避免一家一户乱摆乱放经营;价格应该由市场调节,统一标价,合理标价,不宜出现“宰客”现象,影响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发发机构应努力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对传统产品的开发,对传统小吃和民俗的体验活动的挖掘。把当地的美食统一规范化,当地的民俗活动品牌化,增加生产制作体验项目,在源头必须保证真实完整;在古村落的周围田地种植瓜果蔬菜,生态养殖,打造一个集观赏,游览,采摘,科普一体化的农庄,延长旅游产业链,减轻中心村落游客过多的压力。

    3)开发机构应积极与外界力量合作。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需要聘请专家学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不断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更新理论观念,与此同时,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个性内涵,与时俱进提出更切合实际的传统村落发展机制,从内部外部全面精准地理解和把握传统村落,进而在传统村落完整真实的保护与合理高效的旅游开发发挥学者应有的学术指导功能。重视媒体在宣传,普及,教育,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对于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网上大量的视频,照片与传统村落的宣传牌子,广告会让传统村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可以与当地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全方面展示古村落的魅力,向广大村民普及村落保护意识,让游客能深入体验村落的历史与现代碰撞的魅力。

    (3)村民是传统村落治理的参与者,又是旅游开发进程中的直接收益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的民众的生活产生双层的影响。一方面旅游的产业的发展村民成为当地资源的占有者,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会打破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利益的驱动下如果引领不到很容易做出破环村落风貌的行为。

    1)村民要热爱自己的家园。要在思想上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自觉维护村落的秩序,保护村落的建筑风貌,自觉承担起互相监督的责任;积极参与到本地的民俗活动中来,自觉学习本地的传统工艺。

    2)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传统村落的居民环境,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改善起内部条件,满足现代居民居住生活的卫生,通讯,冬暖夏凉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的杠杆调节村落的发展和村民自身利益关系。如开展培训教育,引导他们加入旅游开发上;对民宿小吃,土特产加强规范管理,村落的修复和管理的工作应该聘请当地的居民。

    3)建立村民理事会,村民每个人都应该对旅游开发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建言献策,为各项规划设计提供咨询服务,把自己个人的需求和困难向理事会求助。

    5 結语

    总之,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并不矛盾,甚至互为动力。结合村落的历史条件与资源禀赋情况,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动员各方面力量探索适合古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切记不要破环古村落原来的历史风貌与民俗韵味,更不要低估村落的可识别性和价值,汲取过去一些建设性破环的经验。我们要相信历史的价值,更要相信发展的力量,只有传统村落空间实体与人文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开展旅游项目,传统村落定能在中国大地世代延续,造福国人。

    参考文献

    [1]佘子艺.《消失中的闽南红砖文化》.泉州文学出版,2013年第六期.

    [2]福田亚细男.《地方生活文化和古村落保护》.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版.

    [3]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4]阮仪三.《江南水乡的古镇的保护与旅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版.

    *基金项目:“埭美古民居、民俗(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影像数字化留存与传播”,项目编号:201713469023。

    作者简介:李晓枫(1997—),女,汉族,广东中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村落。

    相关热词搜索: 村落 旅游开发 传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