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情真,意切,式活,致用

    时间:2020-03-29 07:57: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不论是过去当高中历史教师,还是现在做历史教研员,笔者常常思索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千万学子一个怎样的课堂?或许,一千个历史老师就有一千个答案‘;或许,答案昨天是那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又可能是另一番式样,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只能依据我们的实践给出相对的诠释和演绎。但笔者坚信,无论怎么变,课堂始终是教师撒播阳光、诗意和唯美的地方,也是学生带着生活的积累与文本中的智慧老人晤面的地方,更是师生之间营造心灵共鸣与情感交融之场所。因而,课堂应力求情真、意切、式活、致用,努力引领学生将各种体验的过程拉长拉宽。

    一、情真

    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情感教育等方面自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像语文学科那样靠文字之间的诗情画意感动心灵,更不能靠机械训练和冷冰冰的说教引领学生的历史情感。因此,在引领学生内化历史情感时,我们应努力用生活化的语言拓宽历史事件的情感空间,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观察、发现、分析和感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例如,在教学“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时,笔者将一向紧紧关闭的教室门拉开10度左右,比喻往室内灌的寒冷的“西风”为“英帝国的炮舰”,它们轰开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简明扼要地复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后,笔者又在原来10度的基础上,将教室门开至30度左右,以此比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随着帝国主义国家胃口的护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数个不平等条约。随之,笔者一边请学生复述中法战争和《中法新约》,一边顺势又将教室门开成40度左右,让学生明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又进一步加深,中国大门的涧开,预示着一场更严重的民族危机即将降临。这时候,笔者让全班学生快速浏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特别是体会《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及影响,然后指着教室门问学生:“猜想一下,按帝国主义国家的胃口,这扇‘门’开多大为宜?”并请前排学生上前操作。学生拉开了约有70度左右。笔者接着告诉学生:“老师觉得还应更大一些。”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侵略到资本侵略的转折点,影响极其深远——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然后,继续引领学生复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最后,笔者完全敞开教室门,让学生明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至此完全确立。就这样,笔者通过把教室门逐渐推开的比喻和演绎,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走狗和工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等史识史论。通过这种比喻和演绎,让历史情感一步步抵达学生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探索史的理解,巩固并提升了学生朴素的爱国情和历史感。

    二、意切

    为使历史情感的拉长不至于狭隘化、片面化,我们除了要加强爱国主义主题情感教育,还应着力挖掘历史素材的公民教育、人格教育等,培养学生对历史史实、史观、立场的认同,养成学生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和唯物辩证意识等,从而达到人格感悟的目的,为学生有一个幸福人生做好准备。为此,我们讲解历史时,应力求史实的准确和贴切,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生动有力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旨归。

    例如,笔者在农村中学教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一节时,针对农村学生不能完整理解“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中“初步”确切含义的现状,化抽象为具体,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冰山”,继而煞有介事地抹去“冰山”一角,以此让学生明白:五四运动只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部分任务,要彻底铲除这座“冰山”,中国革命还任重道远,还须经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完成。至此,笔者没有打住,而是意味深长地告诉学生:“我们青年学生要有激情,但更要有智慧,为了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除了读有字书、提高思想素养,还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才能,成为国家的主动公民。又如,在讲大革命失败时,笔者把国民党右派比作一头变态发狂的“牛”,把支持、豢养国民党右派的帝国主义比喻为“喂草”“添料”的幕后“黑手”,把缺乏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比喻为小孩子,把陈独秀比喻为“捉牛”的指挥者,把放弃革命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领导权的做法比喻为不抓牛鼻子而是硬扯牛尾巴,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比喻为“牛发疯”,把大革命失败比喻为革命者“被牛踢伤”。通过边讲边画简笔画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笔者有效地让学生明白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年幼时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等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纵横关系,从而实现了学生在兑换经验和情感的过程中获得鲜活又充盈的“个人意义”。

    三、式活

    历史学科的定位,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为使课堂既塑造学生厚重的历史传承品性,又锻造学生现代人文精神的品位,我们应该让新课程的理念确切地落实到多样化的形式上,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更丰满一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贵的教学思想。笔者从事教研工作后,不论是下校视导,还是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一向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努力创设、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达成对历史事件逼真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要全面吃透教材,艺术地处理史料与史论的关系,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学生的头脑拉回人类精神的故乡,不仅看到物化的过去,更能透过历史思索今天和明天。

    例如,笔者曾指导一位新教师这样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和第7课):先围绕诸子百家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挖掘、整合课内外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两节活动课;然后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绘制人物脸谱,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故事,辩论百家观点(如老子的“道”、墨子的“兼爱”“非功”、孟子的“仁政”、庄子的“无为而治”、韩非子的“法治”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懂得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还调动了学生探索历史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意识,特别是帮助了那位教师懂得了应以怎样的角色从事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认识到自己的施教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框架内,还应包括教育教学的决策性行为、组织性行为、引导性行为、合作性行为、评价性行为等。

    四、致用

    新课程强调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其根本宗旨是追求“人”的终极发展,促使学生对社会良知、生命意义和人生目的的追索。服务于人生的历史课堂不能是开放无“度”的知识拼盘或是贪多求全的“大杂烩”,而应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感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味”。为此,不仅应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更要让学生体验生命历程中这段不可或缺的情感生活,帮助学生透过“整体”的历史观,清醒地实现对自我的反思和认识,找到人生的“准据”(李大钊语),变得愈来愈热情、善良、沉稳、成熟而富有情感和人性。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进行历史课教学时,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史鉴观”。例如,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曾照搬照抄了苏俄的革命道路,因水土不服而遭遇了多次失败后,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史鉴观”能成为笔者评价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和指导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思想武器。例如,针对一线教师不太注重历史前沿问题研究这一缺陷,笔者除了介绍当前的史学研究最新的动态,帮助他们更新历史知识,更注意在思想方法方面引领教师更新观念。比如,对洋务运动、清政府的“新政”、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隋炀帝、李鸿章、蒋介石、林彪、克伦威尔、拿破仑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至少有两种看法。教师应该点拨、分析,使学生知晓这些信息并明白:历史观点不是僵硬不变的,许多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因而,对史料的研究学习;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产生自己的理解。如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个事件和人物组织学生展开课题讨论,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拥有“二分历史”“多分历史”的历史思维。如,“你是怎样认识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假如你是中共领导人,西安事变爆发后,你会如何处置蒋介石?”“谈谈你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看法”等等。对学生的观点,不论对错,都要给予全面的分析和正面的鼓励,师生共思共疑,让课堂成为问题发现和表达的地方,从历史事件中找到现实问题的历史影子和历史借鉴,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实用性。实践告诉我们,多给学生营造诙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多给他们正面的鼓励和包容,多给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多给他们涵泳责任和情感的体会,不急躁,不包办,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延长线上走出“被动态”。

    为加强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思想,笔者曾指导洪江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开展关于“洪江古商城的乡止史”的教学活动,借以推动本区的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该校的学生被分成古建筑、宗教文化、特色饮食等8个课题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乡土文化”等内容的调查,学生既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育了乡土情怀;又从洪江古商城的乡土文化气息里吸取营养,以史为镜,见盛观衰,鉴往知来,正确地认识了“家乡商道文化”的确切含义、地位及其发展的优势与局限,为学生今后的把握家乡发展的方向、寻找历史跃进的契机,从而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信念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诚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因而,课堂必须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尽管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既定的、预设的,长度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蹲下身来,做到情真、意切、式活、致用,努力用心灵去召唤心灵,激励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就一定能无限扩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的宽度。

    相关热词搜索: 情真 致用 意切 式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