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宋词中“男子作闺音”的症状阅读分析

    时间:2020-04-19 07:59: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男子作闺音”是华夏文学史上一大奇特的现象,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且于宋词中最为盛行,宋代社会、政治、艺术本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这一状况。

    关键词:男子作闺音;宋词;楚辞;士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让我们先来看一首宋词: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水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溪水饱涨,适得相会,无奈采莲船小,不得好合,“合欢影里空惆怅”,只愿我啊化身这秋江上盛放的芙蓉,郎君化身花低的轻浪,长相来往。一个娇憨、痴情的女子跃然纸上。乍一看,非为女儿身,如何将此情此景,勾勒得这般动人心魄?然而,这首词却出自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等的作者欧阳修之手。

    七尺男儿,缘何去学“莺吮燕舌”,“作妇人语”?关于这一主题,历来关注者不多,著论更鲜。在笔者看,“男子作闺音”其实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社会、政治、表演本体、文人本体和艺术本体五个方面的时代原因,下面便将作一一阐述。

    一、历史渊源

    《诗经》和楚辞乃是华夏文学史上“双峰”,“男子作闺音”亦可上溯至此。《诗经》300余首诗歌中,明显可辨出以女性口吻言说的,占54首,超过总量的六分之一。尽管这些诗之后经“采诗”、“用诗”、“删诗”之变,为统治者与士大夫各取所需,特别是经汉儒“过度阐释”后,有的成为政治说教的工具,但其中少女怀春、思妇、怨妇等母题,却传流了下来。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等名句中的女性形象,已成为后世诗作中的“原型”。

    至于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则将“男子作闺音”推向了文化的前台。屈原所在的楚国,有着深厚的巫术传统。著名学者张晓梅写道:“只有男女巫觋扮演神,巫觋与神灵在祭典中新城一种人神的虚拟情爱关系,才能在热烈的歌舞氛围中迎来神灵的降临。因此,性恋关系不仅是降神巫术中人神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祭祀仪式中人神相娱的本质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楚辞将之转化为男女君臣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关键因素。”①在这一意识形态氛围中,屈原发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声音,以“香草美人”自比,话语中充溢着对楚怀王可类男女之情的思慕,绝非偶然。

    到了汉魏晋,乃至隋唐,男性作者所发出的“闺音”则越发圆润;但一直到宋代,才可以说成为一种“现象”。

    二、时代原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奢逸享乐的风气

    北宋建国后,推行奖励垦殖、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等改革措施,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很快出现了“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宋史·食货》)的局面。商品经济逐日繁荣,加上北宋延续了中唐以来冶游耽逸的风气,酒楼妓馆如雨后春笋般层现叠出。时称“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宋史·石守信传》),士大夫醉情声色,也有了发源之端。

    (二)政治:右文劝乐政策

    “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赵匡胤“首用文吏,而夺武人之权”(《宋史·文苑传序》),实行了以下改革措施:其一,保护文臣,“不杀士大夫”(王夫之《宋论》卷一),以高官厚禄“粉饰太平”;其二,更改科举制度,使之更“政治公平”,并由此改变了士大夫的成分结构,并笼络了人心;其三,实行“劝乐”政策,鼓励官员“多积金”、“市宅田”,给予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使之沉溺声色之娱;其四,“兴文教,抑武事”,推崇理学,形成轻外重内、轻功利重精神的思想风尚。

    这一切,便形成了宋代的意识形态符号秩序(ideological-symbplic order):它是拒绝穿刺与焦虑的。纵情欢愉,正是这一意识形态的题中之义。

    (三)表演本体:宋代歌妓制度与词的流行

    宋代的歌妓制度承接唐代,歌妓主要分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种。其中官妓是中央官署和禁军以及各地方州官署所蓄养的歌妓,一般献艺不献身,常于官员会宴时出来演唱;家妓是达官贵人家中蓄养的歌女舞姬,供家主宾客歆享声色,所演唱的也一般是主人的作品;私妓则流于市井,寄身烟花柳巷,一般还出卖身体。

    歌妓身份相异,但大多具有美貌、艺高、善解人意等特点,“香面融春雪,翠鬓秋烟,楚腰纤细正笄年”(柳永《促拍满路花》),或“眉长眼细,淡淡梳妆新绾髻”(苏轼《减字木兰花》),且“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语者,自公卿以降,皆以表德呼之。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应对非次,良不可及”(孙荣《北里志》),却身份低微,“奴婢贱人,律比畜产”(长孙无忌《唐律疏义》)。正是这些特质,让歌妓与文人,有了诸多交集。

    一来,歌妓之美,令文人诗客向往。欧阳修曾作《减字木兰花》:

    歌植敛袂,燎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圈,百排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住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酸。

    一个“天上仙音”,一个“满坐迷魂酒半酸”,文人之于歌妓的赞誉欣赏,跃然纸上。歌妓唱词,或为文人所赠,或是他们应邀之作,或如柳永词般传唱四海,不能不说与其本身特点息息相关。

    二来,歌妓身世多飘零,易唤起文人同感。唐白居易曾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宋代士人轻功利、好游逸,仕途不举而常流连妓馆,歌妓“一朝春尽红颜老”的境遇很容易就和他们擦出火花。

    三来,文人与歌妓的情事,历来为人论道。后者之于前者,虽多为狎玩之物,然亦不乏真情。柳永的“俚俗之作”情真意切,传流四方,与其混迹烟花柳巷、情牵青楼女子甚是相关。

    (四)文人本体:双重身份的焦虑

    宋代文人,政治环境虽较为宽和,却承受着双重身份的焦虑。张晓梅指出,国外学者对中国士大夫有一个趣称:amateur,其英文有业余、外行之意,这里主要为了强调士大夫以政务为主业,却好撰诗文的特征,表现其“功能的混融性和角色弥散性”。②在身份焦虑的作用下,士人文化作品主要分两大方面:“一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基本上以向上之‘美言’与向下之‘教化’为主要内容;二是私人话语,表现为自驾心灵之呈露,不负载任何外在的责任与义务。”③

    这里有一个吊诡的地方,宋代士人推重理学儒道,以诗言志,常轻贬词,然却往往作词,且对于自己的词作各位珍视。可以认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屏障下,词正是那溢出的部分,是对意识形态的一次次“穿刺”,是照见心灵的微光。词境幽深,便于抒发曲折的心境,虽不比诗位居高阁,却是文人墨客心灵“透气”的小径。诗文并轨双行,正是宋代士人分裂语境的写照。

    (五)艺术本体:宋词和音乐的自身特点

    学者彭洁莹曾写道:“词所配的音乐,是当时胡夷里巷之曲的燕乐,它具有‘从浊至清,叠更其声,下则益浊,上则益清,慢者过节,急者流荡,繁声淫奏,富于变化’(《新唐书·礼乐志》)的特点。富于变化的形式形成听觉美感,,具有极的抒情性。词与燕乐结合,就同样体现了燕乐‘以旖旎近情之辞,就合管弦冶荡之音,往往极怒极伤极淫而后已’(沈雄《古今词话》)的情调特征。而女音的特点是‘其音韵清且美也’、‘其声音亦清细轻雅,殊可人听’(吴自牧《梦梁录》),所以,王炎《双溪诗余自序》才会说‘长短句宜歌不宜颂,非朱唇皓齿无以发要妙之音。’由此,协音律,能够使‘雪儿、难莺辈合乐而歌’(刘克庄《翁应量乐府序》)就成了词的‘本色’,这些‘本色’之词,由字正腔圆的歌妓口中唱出,再加上歌妓形体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就能达到宋土大夫所追求的曲尽人情,婉转妩媚、深幽委婉的效果。”

    北宋时,李方叔就一老翁唱词作《品令》:

    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由此,“男子作闺音”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我们可以从诗、词区别上来观。诗宽绵,词偏狭;诗境阔,词境幽。沈丹亚在《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中指出:“诗歌倾向于人生的历时体验,即使是瞬间的情感,也往往被放入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程来拷问;词的最本质情绪是男女之间共时性情感的传递,词倾向于瞬间画面的切换,而将漫长的人生历程展示为一静止的画面。”④显而易见,词偏阴性,正是“闺音”的不二载体。⑤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 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3] 沈丹亚.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4] 王萍.李碧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歌妓流离与唐宋文人创作浅论[C]贵州文史丛刊,2006.3

    [5] 彭洁莹.宋代歌妓词盛行原因探析——兼论宋代歌舞侑觞之风俗行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 彭洁莹.宋代歌妓词盛行原因探析——兼论宋代歌舞侑觞之风俗行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注解:

    ① 《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张晓梅著,人民出版社,2008.4 159页

    ② 《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张晓梅著,人民出版社,2008.4 295页

    ③ 同上 300页

    ④ 《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沈丹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293页

    ⑤ 《从歌妓词看宋代文士的审美情趣》彭洁莹,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9 23页

    相关热词搜索: 宋词 症状 男子 分析 阅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