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甲乙——斜面行走看甲乙

    时间:2020-04-26 07:51: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甲乙,本名叶卫东,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庆日报》社主任编辑。作品曾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获国家性奖项及收入选本。出版著作:散文集《去黑山》、《通往河流的门》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夏日的漫游者》、网络随笔集《心随网动》。《通往河流的门》曾获安徽文学奖。近年来,以写作散文为主。

    那斜面是江堤的斜面,是大山的斜面,也是生活的斜面。

    通过这么多年不断拜读甲乙的作品,如散文集《去黑山》、《通往河流的门》和中短篇小说集《夏日的漫游者》,以及与甲乙本人的结识,我觉得像我这样情愿不情愿地行走了几十年斜面的人,才能够在他展示的种种审美意象中,被一种斜面的力量所冲击,震撼,或者从一种斜面切入,把握到他艺术与人生的最深刻的部分。

    原来,我们都是惯于行走于斜面之上的人。这并非比喻,而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不过,甲乙从东北的群山走到沿江的堤坝,北方的北风与江南的南风的品质反差,还有排浪拍岸的江风和轻柔拂柳的清风的鲜明个性,给了他更多的感受和悟性,斜面行走,他显得更加稳健,姿势也更加好看。

    那天,我在一家期刊上看到甲乙的一张相片,不禁脱口而出:“拥抱所有,包容一切。”他张开双臂,立于大山的斜面,虽然,他笑得那么轻松,但我还是看到了一个斜面行走的人往昔艰辛的影子,也只有在斜面上不断跌倒爬起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拥有。他的两手之间,距离在我眼前放大——他先是从辽宁一个小镇到安徽大渡口的挖沟村,接着是从长江南岸到北岸,北岸到南岸。因社会的变迁与迫于生计,而行走,迁徙,到自觉地做精神的漫游——正因为有后者的努力,才发生了生命的前后呼应,艺术世界随意象在记忆与现实中叠加,思想在节奏与色彩中张扬,显得丰沛、柔和,意味隽永。

    从甲地到乙地,不是简单的两个地名的连接,而是沉重的大地呈现,斜面是它的一部分。斜面不是停止,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变形,一种延伸,他在《大地》一文中如是说:“它是窄条形,却紧傍着大路,似乎要随道路一起走远, 但最终在一道渠沟边留住了脚步……大地的长度是越出我想像的。”我在散文集《通往河流的门》里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少年,帮父亲推车,生活场景虽然从东北黑山、大虎山变成了沿江平原,但路照样存在许多倾斜,“楼阁积满了时间的灰尘,它还在那处缓缓升高、十分漫长的上坡路上,道路的强大力量使得它不断地退却。”“到楼阁的后半程要经过几座公路桥,桥都不长,桥面也较窄,但拉车上桥总是很吃力,因为桥比公路高,形成一道陡坎。”“我们看着将近两里长的岭坡,仔细寻找一条能避开那些小坑及乱石的路线。”斜面上的父亲,是那么艰难和顽强,“父亲说一声走我们就一鼓作气上坡”(《上楼阁》);少年被生计推到斜面上,他在父亲的感召下,成长为一个能走好斜面的人。这少年就是甲乙。通往一个个村庄,一条条河流,及视野之外,斜面必然成为生活本身的形态,绕不过去,但只要天空不倾斜,心态摆正了,什么都不怕。

    这些年,皖江成了甲乙的“瓦尔登湖”。范围距离,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甲乙视角的高度聚焦,他捕捉的是用背景本身说话的画面,通过扑面而来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时空,去感受艺术之美,语言朴实得就好像再熟悉不过的树木,可营造的气氛有如随意伸展的枝蔓,热情四射,我不得不跑到它下面,寻找那一枚枚摇动的果实。

    对甲乙的作品,我不好说我是用仰视的姿势欣赏,但我的目光也呈现一种斜面,做诚挚的接受,却是一种真实情形。说到这里,我就该讲讲是如何接触到甲乙的了。我们在斜面上相遇。那是在1996年夏季,接连多天大雨滂沱,我困在邻县一间房子里读甲乙的散文《张水的日子》和《一九九一年的汛湖》,心情就像他文章中写的一样,“汛水是汹汹地涨,人心开始发慌”,我决定去见见甲乙。路上雨水肆虐,水洼成片,泥泞不堪,反而路的斜面因为有草,走起来好一点,但掌握不了平衡就会滑到庄稼地里。我走到了汽车站,搭上了去安庆的客车。我一路打听,找到《安庆日报》社,大概是下大雨,报社里人很少,非常静,静得让我紧张。我来到三楼,发现了副刊编辑部,门敞开着,只见靠南窗坐着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编辑,正在俯案工作,我走进去,脚步声惊动了他,当他转过身来看我的时候,我说:“我找甲乙老师……”他立即站了起来,鞋也没穿,就奔向我,握住我的手,说他就是甲乙,然后才把皮凉鞋穿上。他后来说,大雨天,跑来投稿,他很感动。而我认为他的感动是真实的,因为他也是冒雨去上班的。

    我们就这样相互认识了。那时,我写作刚刚起步,勤奋地写,可总也写不好,就想拜甲乙为师。可他却说,我们做朋友吧,各写各的。但我至今还认为,我的朋友只是甲乙,而叶卫东是我的老师,尽管我早已知道甲乙就是叶卫东。

    我在心里坚持确定这两种不同的称谓。这对我,还是对甲乙,彼此都有好处。与朋友相处,生活中什么话题都可以谈,也可以说谁的文章好,谁的文章臭。可等到向他投稿时,如果再把他当朋友,受气伤心的就是自己了,因为他作为编辑会把不适合的稿子毫不留情枪毙掉。与其说他不够朋友,不如说自己没能把甲乙同志与叶卫东先生区别开,其实在他那里,是坚持把作者与朋友区别开的。多年来,甲乙的朋友,包括我,大家都认可和接受了叶卫东与甲乙角色的奇妙转换,觉得挺好。

    走了多年斜面的人,他的目光是平民化的,知道斜面难走,所以他习惯于伸出手拉人一把,或者扶一下。他的朋友,更多的是底层作者,包括农民。那年我写了一个坚持写作的老农民,他立刻下乡来看望这个农民,带来了自己的著作。他在老农的家里家外、田间地头到处看,连厕所也不放过。从那时起,我终于明白了甲乙的作品为什么充满生活的气息,有着悲悯的情怀,原来他做文人的姿态低。

    那次造访之后,老农民接连向他投稿,可一篇也没被采用。对此,老农民有些委屈。我笑了,我知道是什么原因,在甲乙兄眼里,所有人是平等的,而叶卫东却有着自己较为严格的用稿标准。交这样的朋友,遇上这样的老师,我没有理由不进步。

    责任编辑 苗秀侠

    相关热词搜索: 甲乙 斜面 行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