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0-04-29 08:03: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品德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熏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儿童良好的道德品德无疑对社会风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大都存在着品德上的过错,那么,这些过错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矫正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中人们对智障儿童的歧视,对他们的训斥和打击,容易使智障儿童自抛自弃;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低级趣味的书刊、杂志、电影、录像,给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智障儿童以很大影响,容易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恶习。

    2.家庭中不良教育的影响

    在有智障儿童的家庭中,有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归咎于自己的责任,始终处于负疚的心理状态,试图用情感上的偏袒、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安和愧疚,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或看到孩子的残疾而过于迁就,用同情代替教育,助长孩子心理上的残疾;有的家长对因孩子的残疾而成为特殊家庭,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把孩子当成一个包袱、累赘,而放任自由,撒手不管,严重导致孩子心理的不正常发展;还有的家长,文化素质低,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同时又不注重自身的家教形象,孩子们耳濡目染,在心灵上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印象。

    3.脑结构不良发育的影响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全,自我意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行为控制困难,道德意识薄弱,很难理解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其信念,缺乏道德情感,不会自觉以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容易做出错误举动来,且往往一而再,再而三,陷入屡教屡犯的怪圈。

    二、智障儿童品德过错的矫正

    1.倾注爱心,沟通情感

    热爱学生,倾注爱心,对教师来说好比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才能使师生感情沟通,融汇在一起。对于智障儿童,他们更需要温暖和爱,我们只有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而不是放弃讨厌,才能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和信任的感情,才能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产生对品德观念的认同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通才能达理”的道理,在这方面主要应采取以下两点做法。

    (1)坚持时时事事和学生在一起。作为培智学校的老师不光要上好自己的课,还要与学生同游戏、同劳动、同生活,要尽可能地多与他们接触,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爱的家庭中的孩子,教师细心的关怀,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使他们在爱的情感滋润下受到感染,让他们认识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2)重视心理特征,针对个别差异。智障儿童的品德过错行为由于年龄、个性及严重程度不同,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幼儿化”的基础上更要尽可能从个体的心理与能力实际出发。对于他们做不到或不乐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去做,要设法给每个学生一个铺垫,让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进,这样,在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再及时地给予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直观教育,促进理解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要把知转化为行,必须注重孩子的理解,而智障儿童对抽象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给出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1)教师的表率作用。虽然智障儿童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分辨是非能力发展缓慢,但他们模仿能力较好,教师的一言一行,智障儿童都会仿效。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智障儿童的楷模。对于一些涉及是非的问题,要认认真真地与智障儿童讲清楚道理。让他们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能含糊其辞。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说话算话,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品德的形象,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2)学生的榜样作用。对于抽象的概念,智障儿童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单对他们讲解,根本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凡事要落在实处。这时再尽量鼓励孩子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同伴、为学校、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并让他们感觉到做这些事的光荣,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班级的规范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给品德过错严重的智障儿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他们的行为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充分利用集体力量,让他们自己逐步去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也利用集体舆论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另外,根据他身上的个性特点,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个性。

    3.组织活动,加强体验

    (1)利用生活事件,开展主题教育。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学生校内外的生活是德育资源的重要领域。在智障儿童的品德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生活中的事件来生成教育的主题。如在“三八”节期间,我先播放一段某个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真实生活片段,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你与父母之间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因为提供了这个倾吐的机会,孩子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坦诚展露自己的内心。这时,我以平等的态度,因势利导,让孩子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爱父母、老师到爱班级、学校再到爱家乡、祖国,形成“爱”系列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包容、理解,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等良好品德。

    (2)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与正常儿童一起开展活动,提供与正常儿童沟通交流的机会,使智障儿童逐渐学会正常的交往方式、游戏方法,培养遵守纪律、帮助同学的良好品德,使他们在活动中去掉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受到正确的行为教育。

    (3)深入社会生活,获得心灵体验。把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中,它们包括:在学校要求做个好学生,在家里要求做个好孩子,在商店要求做个好顾客,在社会上要求做个好少年等。尽量让孩子亲历社会实践,在情感、心灵上获得新的感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并内化为日常生活行为。

    4.启发自觉,坚定意志

    智障儿童的行为因智力原因,而不分道德动机的正确与否,没有明确目的,所以其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缺乏自制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把“远大理想”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把某一种品德修养分成若干个层面,并提出明确要求:如先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过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即要求他们不但要认真听讲,还要积极发言;作业不但要按时完成,还要坚持独立完成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白不良行为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不要因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认为已经矫正了不良行为。对学生要注意多表扬和鼓励,如此反复坚定孩子的意志,我相信顽石会成“金”。

    综上所述,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先分析他们品德过错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理论与实际灵活结合起来,再使他们避其所短,不断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和意向,从而真正达到我们思想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 智障 品德 过错 策略 儿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