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扁平人物艺术功能再反思

    时间:2020-08-17 07:51: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概念,并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艺术成就高于扁平人物。自此之后,理论界渐渐形成这样一种倾向,他们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这种理论倾向体现了不同的文艺观,同时也反映了对文艺本质的不同见解。在此,我们将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综合论述,并结合不同的文艺观,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再反思。

    关键词: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文学;生活;文艺本质

    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05-03

    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概念。“圆形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能够表现生活的广度和丰度。而“扁平人物”又被称作漫画人物或类型人物,是围绕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他们性格单纯,自始至终变化不大,读者都易理解。 而且,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描述殆尽。同时,爱·摩·福斯特在书中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相匹敌的”。在这里,爱·摩·福斯特就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高于扁平人物。自此之后,文艺理论界就渐渐形成了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的理论倾向。他们批判扁平人物缺乏性格内部的戏剧化冲突,认为扁平人物是将人物的某一品性推向了极致,这样就造成了性格单一化,违背生活,违背真实。由于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有复杂性与深度,他们要求对现实做出如实的反映,对于人物塑造而言,自然就要将人物写得丰满,将人物进行如实的描写,全面的展开。因此,他们在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把圆形人物的有无、多少、成功与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而扁平人物则被他们视为无足轻重。

    但是,这些理论在一些作品中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以成功塑造扁平人物著称的一些作品中,如莫里哀的《伪君子》,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矿工》,就显得困难了。这样看来,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一味坚持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的理论倾向就有失公正了。扁平人物有其自身的艺术功能,不能因为圆形人物的成就而否定扁平人物,我们应该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再反思在此,我们通过对扁平人物的具体分类,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对扁平人物的综合分析

    对于扁平人物的分类,马振方先生在《小说艺术论稿》中将其分为两种:特征型扁平人物和观念型扁平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扁平人物,为功能型扁平人物。

    (一)特征型扁平人物即为黑格尔所说的“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人物”,他们是围绕某一性格特征塑造而成,该人物自然成为某一性格的化身。如以成功塑造小人物著称的狄更斯,他笔下的扁平人物尤为出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心广体胖、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先生,盲目乐观而又娇揉造作的米考博,奸诈虚伪的乌利亚等等,这些人物都是围绕单一的性格塑造而成,性格单纯,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征型扁平人物,在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功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分特征型扁平人物甚至凭借其艺术化的性格特征,成为了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观念型扁平人物即为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观念塑造而成人物形象,它是表现思想观念的工具或符号。观念型扁平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远古神话中的人物。如艰难治水的鲧、禹父子,开天辟地的盘古,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等,他们都是围绕单一观念塑造而成的。(2)单纯表现迷信观念、宗教信条的人物,如《圣经》中的犹大、耶稣,《聊斋志异》中的部分人物,在六朝志怪小说中也不乏表现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的等宗教观念的人物。(3)寓意小说中的符号人物。如卡夫卡小说《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鲁迅小说《补天》中的“小东西”,他们都是带有一定寓意的符号化人物。

    观念型扁平人物,是围绕单一的观念塑造而成的,在作品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扁平人物在小说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审美功能。它们蕴含着一定的寓意,承载着笔者的态度与声音,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成为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功能型扁平人物,这是马振方先生没有提到的。 功能型扁平人物,即在作品中起到一定功能性作用的人物。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对作家来说,写作时如能立即全力以赴一口气写下去,那是最方便了,扁平人物对他就很有用,因为他们绝不需要反复介绍,绝不会失去控制,用不着你密切注意他们的发展,他们提供自己的周围氛围——预先规定好了尺寸的发光小圆盘,像伪币一样在空间或星星之间忽而推到这里,忽而推到那里,真是令人满意不过了。”如《西厢记》中的夫人、法本,金圣叹在评点中这样写道:“若夫人、法本、白马等人,则皆偶然借作家伙,如风吹浪,浪息风休,如桴击鼓,鼓歇桴罢。真乃不必更转一盼,重废一唾也。”在这里,夫人、法本并不是作家描写的重点,但是他们在这里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一定的功能性作用。不需要作者太多的笔墨和口舌,只要需要的时候,这些人物形象就可以被拉过来,起到一定的功能性作用。

    又如《水浒传》中的牛二、张保二人,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中,于四十三回夹批中点评说:“杨志被牛所苦,杨雄为羊所困,皆非必然之事,只是借勺水兴洪波耳。”这里的“牛”是指“没毛大虫”牛二,这里的“羊”是指“踢杀羊”张保,二人都是泼皮破落户的典型,但他们都不是作者刻画的对象,其意义是“借勺水兴洪波”,借二人引出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此,金圣叹在四十三回批注道“非一张保便困杨雄,亦只是借以引出石秀耳”,“没毛牛之必至于死者,不死不弄出杨志也”。牛二将杨志引向梁中书那里,然后就有了“大名府比武”“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从而突出了杨志多层次、立体化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经历。而张保让石秀和杨雄认识、结拜兄弟,引出“智杀裴如海”、“大闹翠屏山”的情节, 从而和杨志一样,使石秀、杨雄被“逼上梁山”。在这里,牛二、张保之流于整个故事没有什么重要价值,他们只不过是作为施耐庵的“引子”,将几位好汉逼上梁山罢了。他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起一定的功能性作用。

    总之,功能型人物出现次数少,时间短,且不用细致的介绍,使用起来便捷、方便,在作品中起到必不可少的功能性作用。

    二、围绕扁平人物所体现的文艺观

    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关于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自然引起了诸多文艺理论家的关注。他们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或对扁平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些不同的见解体现了一定的文艺观,也反映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不同见解。

    第一,不同的人物观。对于扁平人物的不同见解,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物观:功能性人物观和心理性人物观。对扁平人物予以充分肯定的见解,体现出功能性人物观;而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的见解,则体现出心理性的人物观。功能性人物观被大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后来发展成为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性观点。他们认为,人物是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仅仅是推动情节的发展。由于他们认为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是功能性的,因此,出于情节的需要,他们只是将人物进行功能性的运用,在人物的塑造中,将人物类型化、性格化,并不注重人物性格的丰满与展开。所以,扁平人物在他们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与功能性人物观相对的是心理性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是人本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心理等流派或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他们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心里可信度,而不是功能性;他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动机、性格,也重视人物所处的社会类型、社会价值与意义。由于对人的重要性的强调、对人的鲜明个性和主观想象力的崇尚,心理性人物观更注重人物性的丰满和心理可信度,而不是功能性人物观的功能性。心理性人物观将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化、真人化,要求将作品中的人物等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物,将人物性格进行全面的描写。在这里,扁平人物由于是被类型化或漫画化了的,因此被予以否定;而圆形人物将人物性格全面展开,能够反映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度,自然得到他们的肯定。

    功能性人物观和心理性人物观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人物观,但他们在分析方法上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功能性人物观较适用于重情节的小说,心理性人物观较适用于重人物塑造的小说。而小说是由人物和情节有机结合而成的,只是部分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偏重于情节或者人物,这就要求将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反映到人物塑造上,既要肯定人物的功能性作用,又要注意到人物性格的丰满与心理可信度,这就要求在文学创作中,既要肯定圆形人物的审美功能,也要顾及到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

    第二,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的理论倾向,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受现实主义的影响,把文学与生活等同起来。别林斯基曾经给艺术下过这样的定义:“艺术是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现实地复制。”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因此,它的任务不是矫正生活,也不是修饰生活,而是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表现出来。”[10]他把生活与文学等同起来。但是,文学毕竟不是生活的复制,任何作品都是对生活的选择、加工和升华。同时,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现实真实。文艺的真实性,并不是说它就是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实,而是说它艺术的、典型的反映了某些客观实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事情。”过分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同一,必然会削弱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自由。在我国的建国初期,我国转向苏联,文艺理论也是在苏联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倾向于把文学与生活等同起来。由于过度追求文学与生活的同一,再加上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假大空的作品,高大全的人物,缺乏艺术性,乏味,失真,无疑是失败的。既然文艺要反映生活,而每个人物又是复杂的,那要不要把所有人物都写成圆形人物?这是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小说中,每部作品都要涉及到诸多人物,而一篇长篇小说更是要涉及到一个庞大的人物集团。试举中国的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每一部小说涉及到的人物都不在少数。仅以《水浒传》为例,单是梁山好汉就是一百零八,再加上高俅、牛二、西门庆之徒,还有曾头市、祝家庄、田虎集团、方腊集团,人物不下一千。如果将所有人物展开,将所有人物的性格特征逐一深入描写,则一部一百多万字的《水浒传》将写成五千万字,甚至更多。相信,这样宏大的工程,即使施耐庵有三头六臂,写到老死也难以完成。这样说来,许多小说将成为不可完成的巨大工程。纵使有一天奇迹出现,真的完成了,由于抓不住中心,抓不住中心人物,作品也将丧失主题,失去审美价值。

    所以,文学并不等同于生活。过度追求文学与生活的同一,把所有扁平人物都写成圆形人物,无疑是失败的。这样不可以,更办不到。

    第三,对于扁平人物的不同见解,反映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不同见解。对于文艺本质问题的见解,最主要的要两大派别:一个是再现论,一个是表现论。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的理论倾向,是再现论的体现,而肯定扁平人物的理论倾向,是表现论的体现。再现论认为,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强调文艺是再现现实的。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他认为文艺是现实的模仿。古罗马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劝告作家“到生活中风俗习惯中去寻找模型”。再现论要求文艺忠于现实,师法自然,对现实进行真实的描写。反映在人物塑造上,要求对人物进行全面的描写,如实地反映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自然是再现论的体现。但由于再现论不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更多的再现论者把艺术看得低于生活,仅仅当作复制品,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由于过度追求文学作品中人物与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等同,也不乏失败的例子。

    表现论认为,文艺是作家心灵的表现,强调文艺是艺术家心灵的自我表现。表现论在反映人物塑造方面,则出现了类型化、性格化、漫画化了的人物,即扁平人物。这些人物形象,以艺术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表现论也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由于过度强调主观能动方面,也就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反映在人物塑造上,也可能造成失真的后果,丧失了作品的艺术性。

    再现论和表现论作为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两个派别,有其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笼统否定,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既继承再现论的文艺观,也不忽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方面。反映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要肯定圆形人物的艺术功能,也要认识到扁平人物在文艺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不应该因为圆形人物的成就而否定了扁平人物,也不应该因为扁平人物的功能抛弃了圆形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充分发挥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功用,各尽其能,使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能够很好的配合,这样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三、结语

    黑格尔说:“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无论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其存在均有其合理性。我们不应因为圆形人物的成就而否定扁平人物,也不应该因为扁平人物的功能而抛弃了圆形人物,这样一刀切,一点论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二者的功用,使其各尽其能,巧妙配合,促进作品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90.

    [2]赵炎秋.对文学评价标准的反思[J].人文杂志,1999(4).

    [3]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黄娟.试探狄更斯笔下的“扁平人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4).

    [5]绘图西厢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施耐庵,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J].岳麓书社,2005.

    [7]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 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相关热词搜索: 扁平 反思 人物 功能 艺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