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翼城大河口墓地发掘纪实,一个考古工地管理案例

    时间:2020-08-24 07:54: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过程和成果。

    寒来暑往,春秋显得那样美丽而短暂,自然条件对田野考古工作的影响,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夏天的火热将土层炙烤得又干义硬,冬天的寒冷又把它冻得坚硬如铁,大风肆虐,大雨滂沱,大雪飘飞;暑天,挥汗如雨,衣裤潮潮地裹着身体,寒季冷风嗖嗖,手脚麻木,上下墓穴都瑟缩发抖。大河口考古队的队员在克服了种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工作,虽然提交的答卷不是非常满意,但心是真诚而火热的!毕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考占人的分内之事,大河口墓地的抢救性发掘也只是遗产保护的沧海一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秉承着考占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科学发掘,坚持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创新考古的理念……

    考古工作缘起

    大河口墓地位于翼城县城以东约6公里处,晋韩公路北侧,大河口村北由浍河干流支流形成的三角洲高台地上。经勘探,墓地分布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埋藏墓葬千余座。

    2007年5月,翼城大河口墓地因被盗被发现,同年9月至2008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和翼城县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墓地进行勘探和抢救性试掘,试掘了6座墓葬,包括相当于诸侯国君级别的1号墓(M1)。2009年5月至2010年底又进行了大面积发掘。

    2007年的试掘发现,该墓地规模较大,且埋葬有大型墓葬。其中M1墓底长4.6米、宽3.78米、深9.75米,口小底大,一棺一椁。在墓室二层台之上四壁发现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在东部二层台上发现漆木俑2个,在墓室内棺椁之间和二层台上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容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共有青铜容器60余件,发现的盾牌青铜饰、兵器戈、钺等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还发现有原始瓷器、陶器、骨器、鹿角、玉石器、蚌器、海贝等。墓主人骨腐朽,仰身直肢,头向西,有腰坑,从随葬兵器判断,墓主应为男性;从随葬青铜鼎簋及其铭文和形制分析,墓主属侯伯一级贵族,墓葬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之际。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M1即发现有燕侯旨作器多件)。大河口墓地发掘的另外几座墓葬,时代属西周中晚期,其中有一座三鼎墓,两座一鼎墓,出土有玉覆面、玉串饰、陶器、蚌器等物,也比较重要。其中M2为一座三鼎墓,竖穴土圹,两棺一椁,墓主为女性,随葬铜器有鼎、簋、矔、盘、番、钟等,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陶器、玉石器、蚌器和海贝等。使用3鼎2簋,墓主身份应相当于国君夫人。在M2铜矔上也发现有铭文,通过铭文等资料可确证该墓地属于霸国墓地。

    考虑到墓地的整体价值较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2008年9~12月,考古队对整个墓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勘探。勘探结果表明,在大河口墓地存在较多级别较高的大中型墓葬,车马坑较多,且分布较散,大面积抢救性发掘刻不容缓。发掘之前,考古队制定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计划,在发掘思路和方法上本着保护文化遗产兼顾学术研究的原则,试图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并在发掘过程中开展多学科合作,全面提取各种信息资料。

    考古队根据国家文物局2009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在总结山西绛县横水墓地发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翼城县大河口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手册》,对考古队员进行讲解培训。并根据《手册》设计制作了墓葬发掘登记表,采样登记表,测量登记表,小件器物登记表,照相登记表,工作日记,墓葬日记等等规范记录的载体;对工地管理和安全等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要求,比如干部分工、业务管理、技工管理、记录资料管理、出土文物管理、民工管理、安全保卫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文物技术和保护人员的配备和管理、硬件设施配置和管理,迁坟、土地补偿、乡村配合、驻地安置、水电暖设施、发掘过程中的防雨雪、风、雷电等设施,工地搭建临时用房和保卫用房,制订工资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力求做到预见性规范管理。

    墓地工作过程

    正式发掘中,首先在墓地西部用全站仪布10×10米探方100个(总面积10000平方米),因为多数大、中型墓葬分布在墓地的西半部。大、中型墓葬是本次发掘抢救的重点对象,为了获取比较全面科学的资料,需要进行大面积揭露式发掘,才能将这些大中型墓葬置于当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提高资料本身的可利用价值;先发掘大、中型墓葬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和安全保卫有关,大河口考古工地有山西省政府派出的武警值班,但是武警部队任务也很繁重,因此考古队争取在武警值勤期结束之前,将大、中型墓葬发掘完毕,减轻安全保卫的压力。

    在对大中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整个墓地南部墓葬时代较早,北部较晚;南部墓葬未被盗,北部大中型墓葬大多被盗;南部墓葬出土器物丰富,北部较少。因此推测南部可能还埋藏有大、中型墓葬,可能原来勘探有不准确的地方。为确保抢救性发掘的质量和效果,深感有必要对墓地南部和东南部进行复查钻探,因此在2010年6月初麦收之后,即与村干部和村民协商进行了复查普探,结果表明,前一次的钻探比较准确,未再发现大、中型墓葬,同时也证明2008年发掘的1号墓没有车马坑,说明考古队原来实施的发掘方案是正确的。

    墓葬的清理主要分八步。第一步发掘墓葬填土;第二步找到棺椁痕迹,搞清平面结构,发掘椁或棺的盖板;第三步清理棺椁间器物、棺盖或其上遗物,如果有椁,在椁盖清理完之后,清理棺盖板,棺盖板上一般放置有遗物,棺盖板清理之后,棺椁间器物和棺内遗物再进行清理,包括人骨的清理;第四步提取遗物,清理棺底板,注意棺底板和立板之间的结构方式;第五步清理椁底板,注意棺底板和椁底板之间的遗存,椁底板和椁的结构方式;第六步清理棺椁底垫木,墓底,注意是否有腰坑;第七步发掘墓葬的熟土二层台,注意其土质土色和夯打情况,有的二层台内有遗物;第八步完整清理墓底椁底板或棺底板、垫木等,在墓葬底部和四壁观察工具痕迹及其他遗存现象。做好墓葬的照相、绘图、记录工作。至此一座墓葬的发掘即告完毕。在发掘过程中,如果此墓被盗,首先会清理盗洞中的填土,并全部过多重筛筛选。

    安全保卫

    发掘之前,考古队就充分认识到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提出“安全第一”的要求,以人为本。首先进行安全教育,在发掘前学习培训中,从理论和实际等方面一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开工伊始,对工地民工也进行了安全知识教育,给考古队员和技工购买了工伤保险,强调回家路途中乘车和骑摩托车的安全注意事项,

    且不主张骑摩托车回家。对于在发掘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墓葬全部进行扩方发掘,不存有丝毫的侥幸。

    另一方面,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压力很大。盗墓犯罪分子时刻觊觎着这批墓葬,伺机而动,如果没有保卫力量,几乎就无法开展工作。发掘开始,考古队一方面向山西省文物局报告大河口墓地的保卫压力,积极寻求武警部队的协助;一方面通过翼城县文物旅游局和县政府的努力,雇佣保安公司承担发掘期间的墓地保卫任务。到了2009年9月,在有关各方的努力下,山西省政府从山西省武警总队调派部队前来大河口工地值勤,有力地保障了考古发掘的安全保卫工作。

    与此同时,考古工地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购置安装了监控录像报警设备,对工地外围和内部进行全方位24小时录像监控,在重要墓葬内安装了监控录像设备和红外报警设备,加派人员和武警配合巡逻,实现全天候安全保卫。

    在出土文物的安全方面,发掘过程中大中型墓葬安排至少两名技工共同工作,还配合有两名民工,出土文物的移交至少有三人才能进行,填写一式三份墓葬登记表,出土文物随时移交,专人负责接收,及时运送回考古所文物库保管。

    工地管理

    在今天,大型考古工地的发掘、管理和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发掘进行前,考古队即对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了分工。领队谢尧亭总负责全面工作、培训、安全、外联;王金平负责业务技术、技工管理、文物接收保管;杨及耘负责业务资料、民工管理;李永敏管理业务资料和后勤;南普恒负责现场文物技术保护;李建生管理航拍、照相、录像、测绘等3S技术;李兆祥和解云霞负责协调管理。绘图由马教河、郭明珠、李彦伟负责;照相和录像由解宙鹏负责;廉玉龙负责航拍、测绘和正投影照相工作;其他人员负责考古发掘与清理工作。

    文物管理。工地出土文物建立一式三份登记表,移交文物由专人保管,并签字备查。三份登记表,一份由接收文物人持有,一份装墓葬资料袋,一份由工地负责人保管。移交的文物不在工地或驻地过夜,当天运回考古所文物库保管,文物库设置专门房间存放青铜器、玉器、小件等重要文物,另设房间存放陶器和人骨等文物。

    在分工协作方面,临汾市文物局和翼城县文物旅游局都是联合考古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协调工地保卫、村民的土地补偿等考古专业人员不擅长的事务方面,临汾市文物局、翼城县政府和翼城县文物旅游局、公安局、派出所、乡村干部等都给予了考古队很多的支持和协助。

    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田野发掘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发掘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田野考古作业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意识和投入。

    在发掘之前,考古队针对可能常重要的一项文物保护成果。

    在大河口1号墓,发现了11个壁龛,在壁龛中发现有漆木器,在二层台上发现有漆木俑,在墓室内发现大量带木柄的兵器,在二层台上发现有漆木盾牌。当时处于试掘阶段,在发现有漆木器迹象之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立即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到现场,最后商定将这批重要的漆木器遗存加固提取,整体搬运到室内进行清理。到目前为止,已经清理出来大量的漆木器遗存,种类有漆木俑、俎、凰、豆、牺尊、屏、杯、碗等等,有效地保护了容易被人为破坏的遗物。

    在田野考古过程中,提高科技考古意识,加强科技投入,多学科合作是目前考古学发展的大势所趋。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多学科合作,常常和发掘领队的业务水平与理念意识有关,田野作业过程中的科学样品的采集往往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提取一般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对于葬具的材质的分析,需要提取棺椁葬具样品,对织物质地的分析需要提取织物的样品,对器物底部残留物的分析,需要提取器底残留物的样品,同时还需要提取器物外部土质的样品和生土样品,以便比对分析。另外在田野发掘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电子测绘和记录手段,除了常规的照相、录像和测量手段外,我们使用3D扫描设备,更好地记录和测绘发掘对象,保障最大限度地提取科学完整的资料。

    对墓地主人的初步认识

    2008年发掘的以M1为代表的6座墓葬,对我们理解整个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2009年5月至今的考古发掘,整个墓地内发掘揭露面积15000平方米,在发掘区域内共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至今已经发掘完成200余座墓葬。墓葬均为长方形,大多口小底大,在小区域内聚群组分布,墓葬方向以头向西为主(南北向墓葬仅1 3座,已发掘的东西向墓葬中有少量头向东)。大中型墓葬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发掘区域内散布,车马坑均位于大中型墓葬的东部,绝大多数为东西向,仅发现1座为南北向。墓葬填土大多经过夯打,部分墓葬发现有脚窝和生土二层台,个别墓葬有壁龛。葬具为一棺、一棺一椁或二棺一椁,椁盖板一般为横铺,棺盖板底板和椁底板一般竖铺,立板之间多为榫卯结构,有部分悬棺现象,有垫木的墓葬较多,个别墓葬还随葬棺架。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个别为屈肢葬,未发现俯身葬式。有腰坑和殉狗的墓葬较多,未发现殉人。除了M1发现斜洞外,整个墓地其他墓葬均未发现斜洞现象。随葬器物多放置在墓主头前,其次为棺椁间或二层台上,大中型墓葬以青铜器为主,小型墓葬以陶器为主,部分墓葬无随葬器物。青铜器种类丰富,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车马器、乐器等都有发现;陶器组合有:鬲,鬲罐,罐等等;玉器和串饰较多。一般来说女性墓葬随葬陶器较多,男性墓葬较少。在部分墓葬中发现有锡器或漆器随葬,随葬海贝、蛤蜊和蚌器的现象比较普遍。

    发掘到目前,我们对大河口墓地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这个墓地的面积和墓葬埋藏数量显示,大河口人群规模不大,其所居城邑也不会很大,铜器铭文显示的“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 “霸”是其国名或族称。“霸”国不见于传世的文献记载,“霸”器已见于传世的青铜器和曲村墓地的墓葬中,“伯”是排行,也是爵称。铭文资料显示,“霸”与北燕、芮等国有往来关系。从埋葬习俗看,大河口墓地的头向、腰坑、殉狗、斜洞、使用日名等习俗与横水墓地相似,车马坑的布局、无俯身葬、无殉人等现象又与天马一曲村墓地有相似之处。大墓中随葬成群的青铜容器与长子口大墓略似,陶器组合和青铜器风格显然又是周文化的特征。商、周文化因素都比较明显,自身文化特色独具,总的来说,它应属于横水文化的一个类型,即大河口类型。墓葬时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其人群应为狄人系统的一支,是被中原商周文化同化的狄人人群,文化面貌显示其人群相对单纯。

    相关热词搜索: 翼城 河口 墓地 考古 工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