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尼亚石洞问古

    时间:2020-08-26 07:52: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北部的尼亚石洞是著名的史前人类的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了4至5万年前大量的文物和人类骨骸,证明沙捞越的灿烂古代文化。

    从沙捞越州米里市至尼亚河边的尼亚石洞只有16公里的路程。它位于米里市的西南面的苏比斯(Subis)山里,距尼亚镇约10公里。尼亚石洞的主洞高、大、深,其他30多个溶洞的“迷宫”,也令人叹为观止。主洞宽约250米,高近100米。其他洞穴有的被命名为“骨骼洞”、“月洞”、“烧焦洞”、“杀人洞”等等,千奇百怪。

    笔者在沙捞越州古晋任职期间,曾于1996年9月的一天有幸在尼亚地区本固鲁杨兴友等朋友的陪同下,乘着越野车,渡过尼亚河,前往尼亚石洞参观。快到尼亚石洞时,没有车道可驶,我们只好沿着小径步行到洞口。

    我们首先来到尼亚石洞的燕洞。燕洞顾名思义是燕子栖身之洞。燕洞别有洞天,巨大的岩壁上小洞星罗棋布,燕子在那里筑巢,千千万万的燕窝离地面约百米。据介绍约有200多万只燕子栖息其中。专家研究燕子粪便的密度厚度,以此推算燕子的数目。

    自古以来,丰富的燕窝成为当地土著族群赖以生存的宝库。当地土著民族本南人以采集燕窝为生,今天他们采集燕窝仍然采用古老传统的方法,技术十分熟练、高明,他们的技艺令人钦佩。观看他们采燕窝,真是心惊肉跳。他们在悬崖峭壁系数藤于岩顶,攀缘而上,敏捷地登至顶端或崖壁采集,或者他们把木桩一根一根衔接起来,将木桩悬挂于洞顶,人从地面攀登上去。他们连接木桩方法非常特别,在木桩上连接处钻孔之后,以盐木制成的长木钉把木桩连接起来。采集者个个善于攀爬。他们不但上下攀登自如,还能从这一根木桩攀爬到另一根木桩,甚至在几根架好的横木上走来走去,有如走钢丝一般熟练自如。采燕窝惊险万分,但他们却履险如夷。与燕洞比邻的下石洞,洞较小,燕窝采集者干脆在洞中岩壁上建造临时住屋,屋顶便是石洞的穹顶,有的小屋沿着悬崖而建,有的则倚着一个大钟乳石。缺粮缺水,但采集燕窝却十分方便。没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是采集不到燕窝的。

    主洞还栖息着约500万只蝙蝠。蝙蝠粪是一种含氮丰富的肥料。参观当天,我看到伊班人从洞内背走一袋袋的蝙蝠粪,作为农作物肥料。

    燕子和蝙蝠和平共处。白天燕子出洞觅食,晚间归巢栖息;而蝙蝠则黄昏出洞寻食,黎明回洞。

    身置于尼亚石洞,就好像来到考古和历史学的基地。据沙捞越博物馆记载: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和沙捞越博物馆研究人员在洞里安营扎寨,进行一系列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尼亚石洞在4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的遗迹,挖掘出万余件考古标本和古文物,其中有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骨骸,石器时期各种各样的石器、骨器,如贝壳、骨珠子、石斧、石锤、犀牛齿、犀牛角及玉器等。

    在尼亚东洞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原始尼亚人的壁画。那些壁画约有千年历史,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大猩猩、蜈蚣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据介绍那些壁画是当时尼亚人采用红色的矿物以及一些经久不褪的色料画成的。可喜的是今天旅游者还能目睹这些杰作,人们称它为“尼亚洞中的古代先民岩画”。与岩画驰名的遗迹是“死船”,考古学家在同一洞穴中发现约2000年前婆罗洲人制作普渡死者灵魂进入另一世界之用的舟形棺木,人们称它为“死船”,“死船”的发现惊动了西方考古学家。

    朋友告诉我:在“骨骼洞”中发现大宗古代遗物,其中有大量的陶瓷。考古学家证实:出土的大量瓷器,如瓮、罐、盘、碗等,有的瓷器已破碎,但光泽依存,均属于中国的唐、宋、明朝代的。在那里他们还发现一些金属片以及两枚中国古铜钱,此发现对研究婆罗洲人类文明史作出了贡献。

    尼亚石洞出土的中国唐宋遗物与沙捞越古晋山都望等地出土的中国文物比较而言,尼亚石洞出土的中国瓷器显得光滑而美丽,具有初制的光彩。

    尼亚石洞是著名的燕窝产地,古时尼亚人与现代人一样拥有燕窝的巨大财富;出土的中国瓷器和古铜钱告诉人们:中国商人至少1000年前便与尼亚人进行贸易,中国商人利用一年一度的东北季风,驾着大帆船飘洋过海到沙捞越(原为文莱苏丹国的属地)进行贸易,中国商人运去的货物包括陶瓷器、铜器、丝织品等,卖给当地土著,然后从他们那里买了土特产,诸如燕窝、胡椒、犀牛角、犀鸟盔、龟蛋、蜂蜜等。频繁的贸易往来,说明两地人民联系密切,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观看了燕窝和蝙蝠的神秘世界,再沿石梯木桥攀岩探古,笔者好像到了古时尼亚人的旧家。

    走出石洞,夕阳西下,顺着那羊肠小径,又是索索的步履,再渡尼亚河,笔者的心情宛如尼亚河清波涟漪,上岸再乘越野车,匆匆地回到米里市的现代旅馆。

    相关热词搜索: 石洞 尼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