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陶行知:爱满天下

    时间:2020-09-07 07:56: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字世昌,后改名知行、行知,安徽省歙縣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同年9月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一年后获该校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秋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跟随斯特雷耶、杜威、克伯屈、孟禄、斯列丁和康德尔等教授学习教育。在哥大两年间,他学习的科目有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校与社会、教育行政、财政学、教育社会学等。自1917年秋学成归国始,他三十年如一日以身立教、矢志不移,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探求新路。他不仅在教育实践方面有诸多贡献,还在教育理论方面有骄人建树。他不做政客式、书生式和经验式教育家,而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第一流教育家。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赞誉他“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日本学者斋藤秋男指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万世师表;生活教育学说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是献身教育、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和甘于清贫的一生。他三十年如一日以身立教、矢志不移,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探求新路。他言教与身教并重,不仅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还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传播教育之爱。他不仅爱国、爱民,还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为人师表、师德高尚,最终使得教育之爱遍及天下。

    教育实践方面的贡献

    发起七大教育运动,推动中国教育大众化。

    1917年9月,陶行知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教育科,初入教坛便“小试牛刀”,提出一系列教学与管理改革。譬如,“教学法”的提出,学生自治的倡导,男女同校的实施等,都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他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呕心沥血,为了推动中国教育大众化,先后发起七大教育运动,包括发动平民教育运动(1921-1925)、推行乡村教育运动(1926-1930)、开展普及教育运动(1931-1935)、发起国难教育运动(1935-1937)、投身战时教育运动(1937-1939)、从事全面教育运动(1940-1945)、倡导民主教育运动(1945-1946)。例如,他提出乡村教育的目标是:“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① 从乡村教育所服务的农民数量上来看,他确实给广大的中国民众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先后参与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1922),组织中华平民教育总会(1923),发起乡村教育同志会(1926),创办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1933),成立国难教育社(1936),成立生活教育社(1938),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1945)。可以说,他主持、组织、发起、创办、成立和参与的各个教育团体和各种教育活动,把这些时间连起来正好构成一部推动中国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活动史。

    创办新型学校,打破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

    陶行知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他以振兴中国教育为己任,先后创办了数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新型学校,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例如,1921年在南京为玄武湖渔民子弟创办昆明学校;1923年秋创办南京安徽公学;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创办湘湖师范学校;1929年创办新安小学;1932年10月创办山海工学团,另外还办有报童、棉花、种稻、晨更、流浪儿等工学团;1938年11月在香港创办中华业余补习学校;1939年7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

    以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例,这是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学校,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中指出:“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本校各科教师都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员。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我们所要考的有五样东西:农事或土木操作;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做国文一篇;三分钟演说……本校一切建筑都是茅草屋。”② 可见,晓庄师范学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颇高。另外,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关系融洽、命运相惜、同甘共苦,不仅住的宿舍是自己动手建造的茅草屋,还有教室、图书馆、科学馆、娱乐室、操室、陈列所、动物园、指导员家属住宅,都是由人人动手参与建造的茅草屋。考试不拘泥于智慧和常识的测验,还侧重于操作技巧和演说能力的考核。校园建筑的命名也别具一格,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礼堂取名“犁宫”,门前大柱上的一副对联更引人入胜,上联是“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下联是“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倡导教学做合一,培养一批手脑双挥型人才。

    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说:“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③ 该诗表达了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即“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么学,怎样学便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④ 他进一步解释说“做”字:“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⑤ 他把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用于亲手创办的学校中,培养出一批手脑双挥型人才。

    以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与重庆育才学校为例,就不难看出他的突出成就。其一,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给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生活教育运动的骨干,为革命输送了栋梁之才。例如张劲夫、操震球、刘季平、董纯才、方与严、戴伯韬、程今吾和李楚材等。其二,以山海工学团为核心的各工学团,在1932年至1937年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为抗日救亡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方明、张健和杨应彬等。工学团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恢复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三,重庆育才学校在办学的8年中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革命干部与各类艺术人才,例如李鹏、陈贻鑫和杜鸣心等。

    教育理论方面的建树

    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学说。

    陶行知一生不断进步,勇于追求真理,致力于人民教育和社会改革等事业,他认为,“全国学者,苟能尽刷其依赖天工、沿袭陈法、异型他国、率任己意、偶尔尝试之旧习,一致以试验为主,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⑥ 也就是说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不仅要有批判精神,还应注重教育试验。他敢于探索未发明的新理,敢于进入未开化的边疆,通过开展教育运动、坚持办学实践、身处教学一线、精于培育人才,最终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他在丰富的著述中构建了一个概念清晰、原理明确、主张具体、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他的生活教育学说是“由若干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和具体主张组成”。“它以政治理念、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石,以‘生活’范畴为基本逻辑起点,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为教育哲学依据,以民主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创造教育、终生教育等为具体教育主张,有机地构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与自身教育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定历史内涵,对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影响到当时的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⑦ 虽然他的生活教育学说是产生在他生活的特殊年代,但是他主张的科学教育、创造教育、师范教育和终生教育等,对于现在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创新和发展了其他教育理论。

    陶行知不仅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学说”,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和发展了诸多领域的教育理论,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14个方面:教育改革、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民主教育、儿童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女子教育、终生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总之,他针对中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观点,为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树立了“万世师表”的教师典范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师者的典范和表率,不但立德、立言,还立行、立功。“万世师表”的最高荣誉,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人获得,除了孔子,另一个就是陶行知。纵观陶行知的一生是献身教育、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和甘于清贫的一生。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教育而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他选择了一条教育救国之路,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这条教育救国之路虽然荆棘丛生、崎岖不平,但是他不改初心、无怨无悔。他坚辞大学教授之职,婉拒大学校长之职,推脱教育厅长之职,婉拒总干事之职,始终坚守在教育前沿阵地,尽职尽责做一名好老师、好的中小学校长。他为教育有泪不轻弹,有苦肚里咽,为教育风雨兼程、寻觅曙光。他在家庭中传播教育之爱,在学校中传播教育之爱,在社会上传播教育之爱。他不仅爱国、爱民,还热爱每一位学生,最终使得教育之爱遍及天下。

    陶行知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世界级教育大师。他身耕教育、笔耕不辍,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他言教与身教并重,立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他还做到不崇洋媚外、不迷恋金钱、不贪图地位、不居功自傲,是一位自律性极强的伟大教育家。他以“爱满天下”的人生格言作为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华民族谋取解放,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为整个民族的利益来造就人才’”⑧,“为中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这正是他作为第一流“人民教育家”的本色所在。陶行知雖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为我们树立的师德典范永散光辉。(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教育史专业博士生)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全集》第1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167页。

    ②《陶行知全集》第1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665、668、669页。

    ③《陶行知全集》第4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第173页。

    ④《陶行知全集》第2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第289页。

    ⑤《陶行知全集》第5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第204页。

    ⑥《陶行知全集》第1卷,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95页。

    ⑦《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周洪宇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第2-3页。

    ⑧《陶行知词典》,金林祥、胡国枢主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第486页。

    相关热词搜索: 满天下 行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