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探访女性的隐秘心灵

    时间:2020-09-29 07:54: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艾丽斯·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作为她关注女性问题的重要代表作,以女主人公的三次逃离揭示出女性多重逃离的深层动因,即家庭、两性、自我,又以小山羊弗洛拉为隐喻,暗示了卡拉“自我意识”的最终“死亡”,引发关于女性精神觉醒后该何去何从的思考,揭露女性的隐含悲剧命运的生存状态,呈现女性内心深处潜藏的“怨羡情结”。

    关键词:女性出走;逃离;精神觉醒;自我意识;怨羡情结

    “女性出走”作为一个原型主题,在中西文学中都由来已久。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在其短篇小说集《逃离》中,以八部短篇小说塑造了六名女性形象,并且这六名女性都有“出走”的人生经历。门罗身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性生活的观察者,她凭借对女性生活细致与深刻的观察,在作品中刻画了“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隐含悲剧命运的平凡生活。”①她是在以一双充满悲悯的眼,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命运,逃离与回归。

    本文试以小说集中首篇同名小说《逃离》为例,剖析女主人公卡拉出走背后的“多重逃离”动因,并借卡拉与小山羊弗洛拉之间的影射关系,探讨卡拉两次逃离后的身心归宿,分析卡拉心中的“怨羡情结”,由此考察门罗在探索女性隐秘心灵和人类灵魂深度上所作出的努力。

    一、多重逃离——女性与家庭、男性、自我的矛盾

    在短篇小说《逃离》中,女主人公一共进行了三次出走,其中两次出走从内在思想到外在行动皆表现为“逃离”,一次出走内在表现为“逃离”,外在行动表现为“留守”。三次出走,亦是三重逃离,分别指向家庭、男性、自我三个层面。

    第一次出走,卡拉逃离了原生家庭,在爱情的驱动下去追寻个人幸福。在她看来,与原生家庭有关的一切人物、房屋陈设、生活方式都是虚伪的。她把克拉克当成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在克拉克构想的生活蓝图里感受“真实”。松散、不和谐的原生家庭关系以及由克拉克带来的幸福憧憬成为推动她逃离的外在因素。从内在主观因素来看,已经高中毕业的卡拉是一位接受过一定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有明确的喜恶态度,懂得正视本我的需求,并且敢于自主选择爱人和生活方式,这表明卡拉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勇敢逃离原生家庭,奔向爱情的卡拉,自我意识已经萌芽。

    第二次出走,卡拉逃离了两性婚姻,在自由意志的感召下去追寻个人自由。和克拉克组建小家庭后的卡拉,却发现婚姻生活并没有曾经憧憬的那样美好。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沉闷的家庭氛围令卡拉感到压抑、失望并且亟需感情宣泄的出口。于是,在西尔维娅的鼓动和支持下,卡拉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二次逃離之路。细究卡拉二次逃离的原因,既与她产生身份焦虑有关,也与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关。“身份认同是永恒的人类欲望,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一种难言的焦虑——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和社会文化的归属。”②卡拉此时正面临这样的身份焦虑:已经脱离和父母、兄长的亲人关系,意味着作为女儿、妹妹的身份缺失;夫妻间情感淡漠,意味着作为妻子的身份地位不牢固;两性关系中不被丈夫尊重,意味着作为女性的身份不被平等对待。以上种种焦虑,绞合成巨大的压力网,让卡拉无处可逃却不得不逃。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看,第一次逃离为卡拉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婚后的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则为卡拉自我意识的发展受遏止阶段,在这阶段中,卡拉本我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个体人格没有得到尊重,自我意识的力量在不断地蓄积,以致最后在西尔维娅的帮助下,在卡拉自由意志的感召下,她激动万分而迫不及待地踏上逃离的路途,这意味着卡拉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了释放和发展。

    第三次出走,卡拉逃离的是自我,行为上的“留守”与思想上的“逃离”构成反讽,维护着她当前生活的平衡状态。抱着找回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希望二次出逃的卡拉,在面对“未知”时,表现出了胆怯的一面。卡拉的女性自我意识在选择出逃的那一刻得到了释放,却在出逃的过程中遭到扼杀,表现出其自我意识的薄弱与不彻底。逃而不得的卡拉回家后,家庭生活状况有了改观:生意逐渐景气,夫妻亲密恩爱。从行动上看,卡拉回归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并且乐在其中。而在思想层面,对于自由对于独立的向往仍然是她心中一根随时都会带来剧痛的致命的针。可即便是剧痛,卡拉对此的态度是日渐麻木。无视来自潜意识的声音,抑制内心的渴望,卡拉在“留守”家庭的同时,也是在“逃离”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这一逃一守作为平衡木的两端,保持着卡拉家庭生活的平衡状态。卡拉在自我与家庭之间折中选择,是其女性意识、独立人格与家庭责任、现实状况的握手言和、畸形共处,好与坏难以界说。

    二、“弗洛拉”的隐喻

    弗洛拉是克拉克从农场带回来用以抚慰与安定马匹的小山羊。小山羊弗洛拉与卡拉之间互为影射关系,对克拉克的情感变化趋势一致,弗洛拉是卡拉的化身。此外,弗洛拉的顺从、逃跑以及死亡等行为变化与卡拉内心自我意识的萌芽、发展、遭扼杀的变化趋同,存在平行关系,这时弗洛拉是卡拉自我意识的化身。

    弗洛拉对克拉克的情感变化与卡拉对克拉克的情感变化一致,从这层意义上看,弗洛拉是卡拉的化身。起初,来到克拉克身边的弗洛拉像是情窦初开的天真小女孩,在克拉克面前欢跳争宠,正如陷入克拉克爱情梦幻中的少女卡拉,对克拉克心甘情愿地一切顺从。再长大些后,突然间变得明智、智慧的弗洛拉,仿佛洞察了一切,也正是此时已经经历过一次逃离却再次感受到婚姻不幸的妇女卡拉的写照。此时,卡拉与弗洛拉关系平等,如闺中密友,彼此慰藉,互相依存,她们与克拉克的情感关系都趋于疏远。作为卡拉化身的弗洛拉,不仅承载着对卡拉对克拉克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承载了卡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弗洛拉的出逃,预示着卡拉的出逃。

    弗洛拉的出逃和入梦是卡拉出走的潜在诱导因素。作为卡拉唯一的知心朋友,弗洛拉的消失让卡拉魂不守舍,并感到愈加孤独。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弗洛拉的两次入梦,正体现了弗洛拉之于卡拉的重要意义,隐喻了卡拉心中蠢蠢欲动的出逃欲望。在第一个梦里,弗洛拉叼着一颗红苹果走向卡拉。苹果在西方文明中具有多重寓意,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因偷吃苹果而被惩罚,苹果也因此具有了“强烈的吸引”、“诱惑”等特殊含义。弗洛拉叼着代表强大吸引力和诱惑力的红苹果而来,暗指卡拉不安分的内心和欲望。在第二个梦中,受伤了的弗洛拉引导卡拉来到铁栅栏前,然后像一条白鳗鱼似的钻了过去,消失不见。弗洛拉在现实中与梦境中的消失,都在为卡拉指明一条出路——逃离。已经逃离的弗洛拉是卡拉潜意识中对自由的渴望的另一种形式的满足和引诱,而现实中依然挣扎在家庭泥沼中的卡拉在强烈的潜意识的作用下,也即将做出改变。

    弗洛拉的行动、命运隐喻了卡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这时弗洛拉是卡拉自我意识的化身。弗洛拉的出逃,引诱了卡拉的出逃,如前所述,此时卡拉的女性自我意识处于被压抑后的复苏、释放状态,出逃后的弗洛拉也处于重获自由、释然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出逃时的弗洛拉处于受伤的状态,而出逃时的卡拉的自我意识是薄弱而不彻底的,这暗示着弗洛拉和卡拉出逃的失败。在小说的结尾,尽管没有直接点明弗洛拉的死亡,但一切隐晦却指向明晰的语言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弗洛拉死于克拉克之手。弗洛拉被克拉克杀死了,逃离而不得的卡拉的自我意识也被克拉克“杀”死了。

    弗洛拉的隐喻,是卡拉对克拉克的爱慕情感,是卡拉向往自由生活的欲望,是卡拉的自我意识。弗洛拉的死亡,也是卡拉自我意识的“死亡”。

    三、怨羡情结分析

    王一川曾在《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将农民面对强势的城市文明时所产生的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的怨恨与羡慕共生的情感称为“怨羡情结”。这是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典型的现代性体验,亦是面对强势的城市文明时,身处弱势的农民心态的现代转型。这一心态上的现代转型也在女性的现代性体验中显露。面对强势的男权文化,女性在精神觉醒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怨恨与羡慕共生的“怨羡情结”。

    小说《逃离》中,卡拉女性意识萌芽及发展过程中对男性世界、知识女性世界的向往与畏惧、羡慕与怨恨并存的矛盾心理可归结为“怨羡情结”。男性世界的权威在小说中以继父和丈夫克拉克为依托。卡拉迫不及待要逃离的原生家庭,是她厌恶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家庭模式。她将克拉克视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实则是在羡慕克拉克所构想的自在自足、自由自主的美好生活,与其说她是爱慕克拉克,不如说她是仰慕克拉克所代表的男性自主掌握命运的权利。由怨恨而逃离,亦是由羡慕而逃离,对男性权利一怨一羡的纠葛在卡拉心中扭生。

    对邻居西尔维娅,卡拉也表现出了“怨羡情结”的心理状态。西尔维娅所指代的,是独立知识女性的世界。卡拉是嫉妒西尔维娅的。西尔维娅是大学女教授,是诗人的妻子,每天精致打扮后坐车到城市上班,閑暇时间便去度假旅游。对于每天穿粗布麻衣和羊和马打交道,去一次集市喝杯咖啡都被丈夫斥为奢侈的卡拉来说,西尔维娅的生活简直美好得如一场梦幻。卡拉是西尔维娅生活的“偷窥者”,她嫉妒她,并因妒生恨。卡拉对西尔维娅施舍于自己的帮助显得激动万分,却在逃离过程中选择放弃,其中缘由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对克拉克的留恋,也有间接性报复西尔维娅的快感。倘若她成功的出逃,那不就正好遂了西尔维娅的意愿?倘若自己摆脱了克拉克,那接替克拉克在自己生活中位置的人会不会就是西尔维娅?她不愿让西尔维娅“得逞”。在二次逃离回来之后,卡拉就再也不想见西尔维娅,连西尔维娅寄来的信件都厌恶地撕毁。面对这让她又妒又恨的西尔维娅,也就是面对她一直所向往而不得的女性独立自主的世界,她最终的选择是逃离。

    四、结语:门罗对“女性出走”的旁观立场

    也许是与门罗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和人生经历有关,她的作品往往“透过日常生活聚焦于人,特别是女人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纠结难解的关系”③,她以平和、简洁、真挚的话语道出女性复杂、隐秘的内心,提出女性精神觉醒等妇女问题。在小说集《逃离》中,和卡拉一起共同组成“门罗式”女性群像的还有其他五位女性。她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女性,都渴望拥有更幸福快乐的人生,于是无时无刻不在伺机逃离当下。

    而门罗没有在小说中鼓吹女性觉醒后就应当选择逃离,没有刻意去想象、描绘女性逃离后新生活的美好,也没有渲染、放大女性当下生活的悲惨。她以旁观的立场,以冷静的笔调刻画女性的心理,以真实的笔触展示现实的严峻,引导读者去感受女性隐秘的心灵、复杂的处境以及艰难的选择。门罗不去评价女主人公选择的正确与否,正因为她深知逃离未必就幸福,回归也未必不可。她像一个观察者,关切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对女性命运进行着深刻的思考。

    围绕着“逃离”的主题,纵观小说集中的女主人公的出逃与回归,可以看出门罗在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心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注释:

    ①艾丽丝·门罗:《逃离》,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版.P356.

    ②马继明:论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身份焦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7):36.

    ③于艳平:《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9.

    参考文献:

    [1]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2]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艾丽丝·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4]王一川.探访人的隐秘心灵——读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J].文学评论,2000(6).

    [5]于艳平.《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J].郑州大学学报,2011(3).

    [6]黄坚.中西戏剧文学“女性出走”主题对比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5(3).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隐秘 探访 心灵 女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