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创新高中历史通史复习课的五个环节

    时间:2020-11-22 07:58: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 复习教学,全球史视野,冲突性问题,课时任务单,阅读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25-10

    推行高考选考改革之后,我们一些历史教师面临着两次各长达一学期的选考复习教学。因为复习阶段常常被模拟测试所中断,所以阶段性设计是很关键的;因为要能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过程中落实好考点,所以具体课堂改进是必需的。教师广泛的历史阅读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我们组织教研团队,分类分步阅读相关历史学著作,开展教研会议等多种形式就历史阅读的教学转化问题进行深度探讨。这一做法笔者团队已坚持了近15年。特别是近三四年来,我们经常性地围绕历史阅读的教学转化而开展复习课集体磨课活动。本文所谈的就是我们历史复习课体现历史阅读成果的规定动作。

    我们认为,因频繁的模拟测试而支离破碎的复习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单元设计是关键,而行之有效的大单元是通史构建为基本目标的主题引领式复习教学:(1)它可以因具体课时数而进行设计和调整,从而保证某个阶段复习的独立性,使整个复习做到连续、完整;(2)它有一个主题引领下的通史框架,有一个考点重新整合的过程,从而能使学生知识调动和运用这一关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3)它能构建起从历史微观通向历史宏观的“课时秩序”,从而使学生的历史通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构建主题引领下的通史框架之关键,在于我们的视野,需要我们广泛的历史阅读和思考。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史学界认识到19世纪以来盛行的,以国别史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全球史”日渐成为一股新的国际史学潮流,至今方兴未艾。我们教研团队在研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以及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加州学派的著作和国内作者如王家范、樊树志、李伯重对明清江南的论述时,明显感觉到从国别史向全球史这一历史研究的转向和深化。检诸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1题,如以讨论欧洲何以崛起的2011年第41题、以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入题的2014第41题为例,以及讨论16世纪中西贸易的2013年广东高考38题等为例,这一转向也体现在全国及各地高考试题之中。近几年,我们较多地尝试运用全球史视野进行重构通史的阶段性大单元教学,大致体现以下三类。

    例1:在阶段史复习中的运用。如在复习元、明、清三代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中国定义成“大致上相同时期之欧亚大陆兴起的数个近代早期帝国之一”,①于是提出“元、明、清——近代帝国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这个框架,联系世界历史,并与秦汉唐宋时代相比较。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白“中华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真正把中华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独裁政治和商品化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③如此设计使学生能以新的视角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更全面而灵活地分析近代中国面貌形成之因。

    例2:在线索史复习中的运用。如在复习世界历史部分中经济史内容的时候,我们受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樊树志《晚明大变局》、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等影响,运用“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嬗变下的全球史”对近代以来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及当今的混合经济政策进行梳理和讨论:(1)近代以来经济政策演变的历史过程如何?(2)具体经济政策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化?(3)如何从“国别史-全球史”的視角分析经济政策的影响?(4)影响经济政策演变的“轴线”在哪里?特别是在第(3)问的处理中,我们要将“国家(地区)—世界”连接起来,深入讨论主权政府的干预与否和全球经济的均衡与否的联系。

    例3:在历史事物分类和比较复习中的运用。“全球史”研究非常强调基于分类及相互影响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复习教学中应当借鉴。(1)在古代分散的文明时期要从物质文明角度寻找共同的基因、探讨不同的发展方向。如亚里士多德曾按政体形式对古代世界进行“民主型”“寡头型”“独裁型”的空间划分,日本史学家和辻哲郎则对古代东亚地区进行“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的空间划分,等等。我们受此启示,将学者们划分的种种文明从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等七个要素进行分析。正如北京人的发现与当时的考古学认为北纬400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适宜于古人类活动,而不是现在所认为的北纬300的估计有关、阿根廷海岸发现大量贝壳就意味着纳米比亚海岸也可能有大量贝壳就与大陆漂移学说有关。因此,我们在这个环节特别着眼于地理环境;(2)进入世界史之后,则须注意共性条件下的个性比较。如我们根据美国人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提出的,李伯重先生等人进一步阐释“小冰期”思想,用“基于小冰期效应的世界多面相”来组织17世纪全球各地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教学。如以“不同地区的政权变迁”来比较当时世界的政治嬗变史:①中国清王朝实现从游牧政治向农耕政治的转向;②法国建立了波旁王朝的君主专制;③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实现了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向;④北美殖民地则在地方自治方面发挥了它的民主特性。(3)我们还须在基于分类及相互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引导学生获得历史智慧。如在世界各国走向近代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罗荣渠先生从动因角度划分现代化类型的思想,划分为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以德日俄为代表的传导性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性赶超型现代化国家,以此分类为基础引导学生探讨各类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发展道路的选择,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特殊与普遍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思考现实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去阅读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当能获得诸多启示。

    早在2003年,齐世荣先生谈到编写中学教科书时就指出:“我们编写世界史时,心中应当不忘中国在世界历史中各个时期和若干大事件中占有什么地位;我们在编写中国史时,心中应当想到世界历史这个大环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以及反转过来,我们对它又发生什么影响。这样编写出来的历史教材,有分有合,最终成为一部真正的全球史。”①相比于我们基于欧洲中心论的“唐宋变革论”教学,上例“全球史”的设计思路在“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方面有了全然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对“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多层次地、多侧面地思考,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论”“停滞论”等传统论调进行新的审视,进而能基于特有的心境和语境对“欧洲中心论”估量中国历史中的许多偏差作出反思和回应。

    相关热词搜索: 通史 环节 复习 创新 高中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