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德语教学中的中德文化差异之比较

    时间:2021-01-10 08:00: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德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德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对比。本文以口语教学和阅读教学为例,根据中德两种语言的文化特性,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分析其文化差异,并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应注意的策略。

    关键词: 德语教学 中德文化差异 比较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特色的语言,同时借助语言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会在生活中对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语言的产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则是语言能进步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德语语言承载了德意志民族在历史积淀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含了文学、教育、哲学、艺术及科学技术等,也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讲德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德语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中德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借助这门语言了解德语国家的文化,学习其中优秀的部分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认知中德两国语言上的文化差异,避免将汉语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带入德语中,从而导致交际时发生“Kultur Schock”(文化休克)(《德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71页)。

    二、口语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阶段的德语课主要以精读课为主,而听说课只是作为其中一个辅助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教师,作为语言知识传授者的同时,本身也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因此,在口语课上,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德语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辨别中德两国在口语表达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往往会受汉语语言思维和习惯表达方式的影响,在传达和接收语言载体所承载的信息时容易发生偏差,或者出现与原语义相反的理解,使得沟通出现障碍,甚至发生误解。比如:一位德国留学生傍晚上完课后在校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在活动中认识的中国学生,该学生按照中国人传统的问候方式问候他:“Haben Sie gegessen,Herr Wolf?”(沃尔夫先生,您吃饭了吗?)“Nein,noch nicht.”(还没有呢。)正当这位留学生按照德国习俗等待对方的邀请时,该学生却匆匆道别:“Dann st?觟re ich Sie nicht mehr.Auf Wiedersehen.”(那我不打扰您了,再见。)在该交际情境中,就反映出了中德文化习俗的一些差异。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特别的问候方式:“您吃了吗?”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见面问候语多为“Guten Tag.(您好)”,在餐前或就餐时多用“Guten Appetit.(祝胃口好)”或“Mahlzeit.(胃口好)”等来表达问候。如果该学生了解这其中的差异,便不会造成交际上的尴尬了。

    另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往往会缺乏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受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的影响,容易直接把汉语的表达方式翻译到德语中来,造成语言理解上的失误。外语教师如果在这一点上的敏感程度不高的话,就很可能在听到学生汉语化的表达后并不认为有不妥之处,而使得学生养成先用汉语思考,再用德语表达的习惯。例如:一位德国同事邀请一位中国朋友来家做客,他问到中国朋友是否还想多吃点,中国朋友回答说:“Nein,ich habe genug!(不,我足够了!)”听到如此回答,德国同事心里会不舒服。因为该表达在德语中还有一层意思是:“我够了,厌烦了!”但这位中国朋友在表达时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他只是不清楚在该语境下如何表达更恰当。在类似的情况下,“Das reicht für mich schon.(这对我来说足够了)”的表达会更恰当,也会更好地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中德文化在交际上的风俗习惯等差异。例如,德国人认为在谈话时问及别人的年龄、婚否、家庭情况等是很不礼貌的事情,这些方面在他们看来是个人隐私,别人无权过问。而在汉语文化中,谈论这些并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某种意义上反而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体现出对别人的关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应该注意把握好衡量彼此交往距离的尺度,在言谈举止上应尊重彼此的习惯。

    三、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在基础阶段的阅读课上,很多从教师认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阅读方法技巧的掌握及词汇量的扩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课教学,教师多用来传授阅读的方法,比如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中心思想阅读法、主题阅读法及线索阅读法等。但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即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大量的词汇,但在遇到某些段落时,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一句话中并没有什么生词,字面意思也能看懂,却不能读懂其中的深层含义。

    问题的原因在于,阅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以词汇量的扩大和阅读技巧的掌握为前提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阅读兴趣,速度及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等。其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而且可以在生词的猜测理解上给阅读者极大的帮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扩大自己的阅读知识面。

    阅读课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截然相反的含义。例如:我们说到“龙”,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力、高贵和吉祥喜庆的象征。自古就有“龙腾虎跃”的说法,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我们把自己比作是“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词大多含有褒义。但在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德国人经常用龙来形容恶魔或恶毒的妇女,龙在德国人心目中是泼妇、母老虎的化身。例如,“Ich habe einen Drachen zu Hause.(我家里有一泼妇)”。

    又如,“Schwein”这个词,如果德语初学者不懂得其文化背景,在一篇文章中读到“Du hast doch Schwein gehabt!”时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这句话的中文字面意思是:“你又得到一头猪了!”同时,“猪”在中德两国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也是大相径庭。在汉语文化中,“猪”代表着脏、懒、馋;而在德语文化中,猪、四叶草、烟囱清扫工等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所以,上文中该句话的意思是:“你真走运!”由此可见,了解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帮助。

    阅读中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相同词汇的理解上。词汇意义的形成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一个居住群体内部产生出的对于一种事物共同的意象的反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代表同一事物的词所产生的意象可能会完全不同。比如,德语中的“Schuh”,一般指穿在脚上的鞋,比如Sportschuhe(运动鞋),Lederschuhe(皮鞋)等。但它也可以与Hand(手)组成一个新词即Handschuh(手套);在汉语中,鞋是指专门穿在脚上的,而手有手的专用物“手套”。从两个民族对于相同词汇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德语文化认为手和脚是平等的,“Schuh”可以两者通用;而汉语文化则体现出的是手和脚的不平等性,认为鞋不能用于手上。又如,德语中的“Haar”一词,既可以指动物的毛,也可以指人的头发,随不同的语境而发生变化;而在汉语中,只有长在人头上的是发,其他部位和长在动物身上的全称作毛。从相同词汇的不同含义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词汇的诠释不尽相同,在阅读文章时尤其要注意通过上下文推断词的具体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一概而论。同时,作为教师,我們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词汇的学习,要了解词的来源和文化内涵,以增强阅读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以口语教学和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德语教学中的中德文化差异。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基础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听说阅读等各方面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我们要秉承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国际化发展的眼光对待本国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德语国家文化的不同,用跨文化的思维培养学生既能理解和接纳这种文化差异,又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把这种文化差异与德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主动寻求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同时也更好地促进德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Losche Helga.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2.Auflage,Ausburg,2000.

    [3]蒋培江.德语口语教学中的交际法语言教学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06.6.

    [4]葛艳,孙爱群.从文化休克现象谈德语强化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几个层面.德国研究,2001.2.

    [5]吴华英,李菊芬.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与基础德语阅读课教学,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6.

    [6]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王颖颖.基础德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初探.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孟向阳.德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

    [9]谢琼.试论德语语言基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10]王艳民.交际性原则与德语基础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

    相关热词搜索: 德语 文化差异 中德 教学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