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困惑·体认·成长

    时间:2021-01-28 07:55: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青年政治社会化即是指“负责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社会机构、组织对其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的反复教育与训练,以及青年人内化政治文化的过程。”在我国各项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环境的变化及其产生不确定性对我们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青年一代只有通过在思想上实践中与社会等各群体互动,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文化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才能逐渐认同社会主义主导的政治文化,在此基础上共同进步、成长。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互动与历练,才能保证我国社会转型在稳定的秩序中顺利进行,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规范要求的合格公民,最终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青年;社会政治化;改革;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35-2

    一、互动过程中青年一代之困惑

    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西方政治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青年政治社会化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方式的影响。于此同时,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给青年政治心理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一些新的观念和意识,青年人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倾向、价值选择的多样化等倾向愈加明显。处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比过去更加矛盾与复杂。

    (一)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思想困惑

    首先,从经济方面的改革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初步发展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可以说,青年一代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使青年们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锤炼。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体制下内在性的问题日渐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贫富差距加大、社会救助覆盖不到位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青年思想上的混乱,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二)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思想困惑

    其次,从政治方面的改革上看。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社会转型的具体目标确定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分离,精简政府工作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转型方面获得了一连串成功。各方面的不断改善是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实际感受到的,随着依法治国策略的步步推进,这种感受会更加深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时的无序性,使商品经济的某些规则向政治领域渗透,个别的行政官员、党员领导利用改革之机徇私舞弊,严重扰乱了政党与群众关系,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使部分青年的政治认同感下降,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呈现“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阻碍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二、互动过程中青年一代之体认——学习到认同

    社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青年对社会政治文化的认同曲折前进性,并且必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体制改革与青年互动间的良性发展决不能简单化、表面化。在青年思想的成熟过程中,新闻媒体等社会媒介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青年能够开始理解和认同其他人的政治态度与行为。因此,在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群体只有认识到这点,通过对青年提供知识与理性根据,正确地指导青年,以此逐步巩固了他们对共同体和国家的认同。

    (一)在社会媒介的宣传中学习

    社会转型过程的艰巨性、社会矛盾的繁杂性更决定了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的良性发展决不能单纯化、表象化,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奋斗和建设。正如阿尔蒙德指出的“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这意味着,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的程度越高,所接受的政治文化的一致性越强,其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方式的稳定性程度自然也就越高。所以,从社会这一方面来说,政治体系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介,长时间持续地将自己所主导的政治文化向社会成员进行灌输,保持各种媒介传播政治文化的一致性,步步为营,接连不断,以形成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和忠实度。

    正是需要通过新闻媒介、纸质媒体等的宣传,加上内容上更加丰富、客观,扩大了政治内容的教育范围,广大青年从中学习并受益,从而逐渐加强他们对共同体和国家的信心。

    (二)在社会环境的改善中认同

    改善社会政治环境,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对现实政治矛盾的困惑可以说是社会政治环境负面影响的结果。因此,当前政府部分一方面大力惩治腐败、完善民主机制,创建良好的社会民主政治环境,在客观上为青年正确认识、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良好保证,从而大大优化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另一方面继续完善青年的思想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复杂性和矛盾性。青年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是从自身的物质利益的变化中去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青年对社会政治的认知、情感及参与同样也是受自身物质利益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政府又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优化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

    同时,如今我们社会应不断建立健全青年人政治实践机制,主动吸纳青年人参与,拓宽政治参与集道,不断创新,完善与提炼他们的政治人格,从而逐渐巩固青年对国家及政治文化的认同。

    三、互动过程中青年与社会之成长——公民与和谐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目标,需要培养合格公民,需要社会形成和谐有序的共识。没有公民一致认同的、应该具有的公民自我身份,没有一致的对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共识,就不会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而正是社会转型与青年政治化之间的互动,并且最终走向成熟,才会在当代中国培育出合格的公民,才能达成社会的共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青年成长之合格公民的形成

    “在通往自我认识之路上,文化因素是第一个路标。”自公民概念的从古希腊产生以来,公民就作为参与政治活动的主体在公共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治人本质内涵的规定,设定了公民与国家间的关系。如果一种政治文化过于强调公民的自由,就会弱化政治国家的权威,强化国家的强力会削弱公民的参与,一种合理的适度是寻求二者和谐与平衡的基础。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青年的国家公民意识的养成,需要制度的完善与青年对制度的信任与认同,最终逐步达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平衡。

    国家公民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求青年一代理解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合适关系,使我们的青年在对国家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上,产生公民意识。青年应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来关注国家公共事务,自觉履行自己应该具有的行为,在监督政府的同时也应适当履行自我的责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公民。

    (二)社会成长之和谐社会的共识

    在全球化时代下的现代社会中,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和冲突成为社会认同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现代性自身具有解构和重组的双重取向,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是“时空延异”,这就必然出现多元文化的影响,就会形成多元社会价值,社会认同成为社会凸显的问题。而社会认同是形成社会共识的首要条件,没有全体公民所认同的社会共识的形成,社会的安定与和睦就不能实现,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和谐社会的共识亟待商讨。共识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共同的社会认同,在一致认同的社会政治文化中实现整合。通过对政治文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阐述,让青年公民对政治文化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理论的信服和文化的自觉,才能与社会同步进步,形成社会广泛的社会认同。

    总之,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公民社会认同是实现思想统一,凝聚社会力量的人心工程,公民社会认同的形成,必须要有公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通过公民认同的实现,形成公民的社会共识,实在公民与社会的融合与超越,共同进步,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才能调动社会力量,最终建设起一个强大、民主、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意义

    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维系或改变政治体系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每个青年个体和对社会两方面:对青年个体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独有的政治立场、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方式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使一个人形成了独有的政治立场, 并且对一个人参与政治的行径有关键性的作用。对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定政治文化散布和赓续的过程,相异的社会有相异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它决定了该社会政治文化的整体本质。因此,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青年社会化对于青年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动意义之于青年

    青年个体如果无法顺利地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他就会产生与社会不适应的现象,出现各类病态心理。因此,政治社会化是青年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代青年群体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又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浪潮以及消费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的确受到更多宏观力量的综合影响。同时,青年群体的成长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随着其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主角。

    (二)互动意义之于社会

    政治社会化不仅对于如今青年个体来说是必须完成的,对于社会本身进步或者对于统治阶级本身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社会成员或政治集团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或政治集团的安稳与巩固,甚至关系到它能否存在下去。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在它的成员中失去权威性。人们就会发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因而,“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社会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从而能心甘情辱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传统、规范,承担起它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姜国峰.社会转型时期青年政治社会化趋向的分裂与整合[J].前沿,2010,(15).

    [2]田建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理论前沿,2000,(6).

    [3]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3.

    [4][美]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3.

    [5]宴辉.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

    [6]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107.

    [7]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2).

    [8]刘世丽,马莹华.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分析[J].青年研究,2001,(11).

    [9]简敏.青年群体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探析,2006,(4).

    [10]潘吉平.青年政治社会化障碍原因分析.39-42.

    [11]马德峰,胡杰容. 我国青年社会化研究评析[J].青年研究,2000,(7).

    [12]周贺.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互动分析[J].长白学刊,2002,(3).

    [13]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蔡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

    [15]王晓燕.“偏离”与“重构”——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D].上海大学,2008.

    [16]孟蕾.境遇与态度: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当代青年[R].北京: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2012.

    作者简介:徐文俊(1989-),男,江苏盐城人,浙江财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体认 困惑 成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