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1-01-31 07:57: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0年12月29-31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社科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社科部)承办,广西国际共运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广东社会科学院等全国近20个省(区、直辖市)的8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党校和《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的专家、学者160余人与会,与会代表提交学术论文106篇。会议的主要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研究

    重视历史进程,把握发展逻辑,探寻基本规律,凸显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袖主体,在形成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从党的历史进程,理论发展逻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以独特视角提出了前沿性研究课题。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三次重大选择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发展逻辑的关系。第一次(1921-1949年)作出了中国的制度选择,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次(1949-2002年)作出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昭示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三次(2002至今)作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只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复兴中国。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来看,由“一个中心”,到“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到“四大建设”、到“五大建设”、到“六大建设”(包括党的建设),逐步深化,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在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规律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认为,应当在历史与理论的结合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避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成果多而历史研究不足、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现象。他认为,对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考虑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回答深受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影响,尤其是列宁,这表现在提出问题的方式、思考方式、论证方式甚至语言风格上都很相近。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研究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需要充分考虑在反教条主义和反修正主义“两面作战”中带来的特点和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思考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为此,突出强调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经常通过回顾历史来论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更多地注重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问题时,广西大学韦日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新进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进程的逻辑起点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历史前奏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新评价,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进程”的理论范式:“共同主题”+“基本问题”,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主题,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进程”发展快速,三大理论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执政党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新进程”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如改变GDP崇拜、提出直面并努力解决过度消耗能源、过度污染环境而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问题的理念。

    围绕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不少学者重视从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执政党的建设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意义。广西民族大学陈元中教授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价值提升的视角分析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他认为,通过树立践行使命的学习理念,确立符合理想的学习取向,推进政党学习制度化和树立良好学风,对于保持执政党政治上先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意义。广西民族大学高建平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探讨。与会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卓越贡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及其相关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从整体性上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基本观点、理论创新、发展规律、实现路径、发展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就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理论研究视阈方面进行了研讨。

    聚焦基本理论的整体性,多视角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要从多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她强调要从时代化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建构上、从发展和创新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大众化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当务之急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提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华南师范大学刘卓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必须自觉开展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性是自觉开展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中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必须秉承一种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各种挑战和诘难,理论创新中对不同文化的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实现范式的转换,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局面,是理论创新的核心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领袖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者和主题的确立者,是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把握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和理论的诠释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差的纠正者。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引进者、传播者,是参与中国国情探索,参与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理论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坐标,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素材,人民群众

    的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尺度。

    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现形式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向下”发展和“向上”发展的两种形式或两条路径。所谓“向下”发展,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发展,它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即民族化)的新的理论成果的产生,如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向上”发展,就是指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或具体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理论成果中概括、抽象出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向下”和“向上”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两种实现形式。我们通常给予前者以更多关注,而忽略了后者。“向下”意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普遍规律,“向上”意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来意义,是必要的过程或实现形式,并且它是目前值得特别提出和应予更多关注的发展形式。为此,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提升问题。

    拓展具体理论的研究视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具体理论的发展创新,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的研究,拓宽研究视阈。广西民族大学何龙群教授重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她认为,东盟国家民族、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对于中国对外关系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并以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发展为视角探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了不同制度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开创了用和平手段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新办法;提出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方针,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奠定了新型周边外交的基础;和谐世界理念,“开放合作,互惠共赢”的战略,建立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格局。

    广西民族大学唐贤秋教授就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中国化特性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与其他思想家的廉政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实现了廉政理论从工具价值向目的价值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廉政理论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廉政理论主旨的一贯性,从严治党的坚定性,权力监督的明晰性,制度倡廉的科学性,理论创新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拓宽具体研究视阈问题方面,专家学者们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人的发展理论,中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教训,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中国化与大众化时代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关系进行了研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研究

    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人民的利益诉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实践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理论掌握群众。与会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际视野,金融危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的利益诉求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分析了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若没有自主创新,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理论创新也会受到阻碍,就没有说服力。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认为,信念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我们应推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反对洋教条、古教条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代特征相结合;要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把握。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分析了金融危机笼罩下全世界兴起了马克思热的种种现象和原因,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就如何研究金融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提出下述观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错失和放弃金融危机背景下复兴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大好机遇。具体来说,在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方面,他认为,能否走出过去的分析框架,对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很多新问题做出科学回答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方面,他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世界主要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在可预知的将来无法改变,我们必须洞察危机下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加强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问题上,他认为,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不能从抽象的教条出发,要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经常变革的社会;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方面,他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对现实问题要研究而不要回避。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人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广西师范大学林春逸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场价值观的革命。他从无工作的增长、无声增长、无情增长、无根增长、无未来增长五个方面分析了“发展”成了问题,成了世界性的、世纪性难题。他认为,关键还是人的发展出了问题,因此,急需一场价值观的革命。他从关注民生、实现公平和正义、发展的包容性、和谐发展、低碳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怎样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

    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不平等的反思提出来的,最根本的是消灭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本”。

    与会专家还从多视角、宽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体系、路径、规律、实现机制、内容、条件和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元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吴尽昭教授和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钟明华教授代表会议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辞。钟明华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成就卓著,但前进路上仍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加强问题意识,拓展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层关注党的事业、国家命运和现实问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