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名家点评刘洪洋

    时间:2021-02-05 08:02: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刘洪洋 1963年生于天津宝坻,祖籍山东枣庄。号一石、弘羊、京东印人,别署一石斋、洗心斋、吉金山房,世称洪祥、洪泽。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首批专家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应用软件项目”验收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西泠印社社员,天津市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京东印社社长,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评委、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监审、六次全国书代会代表。

    朱以撒:刘洪洋是个多面手,篆隶楷行草印样样涉猎,已成自家风貌。得出这个结论当然不是凭空,是从作品中得来的。再也没有什么比作品更能说明问题的了。苏东坡曾经说过:

    “世间唯名实不可欺。”因为有“实”摆在那里,是否与名相符,思辨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即便可欺一时之人,也不可能欺后世。苏氏又说:“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书法作品流通于社会渠道,有抑必有扬,决非一人可以定音。但是对优秀的作品欣然肯定而不含糊,这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鲜明态度。

    刘洪洋的篆书集厚重和灵巧为一身,究其来源,应该是与周之金文;战国时期的器铭、简书、帛书,尤其是楚国的器铭;还有诸如马王堆、银雀山、张家山的简书为致力点,在这么一个广大的历史时期、范围中效法,挫笼参会,自领其奥。其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品读刘洪洋的篆书,是很有现代意味的——以古出新,一方面古意盎然,一方面又是新趣叠出。

    刘洪洋的篆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偏重于篆,全是篆法;有时则篆隶相济,篆法隶法相间而为。但是,不管篆书的成分如何,刘洪洋在书写中都展示出了既雄强厚重,又灵动巧妙的特色,使篆书结构变得跌宕不居、生机盎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说,首先是用笔的轻重悬殊,重笔下力极狠、辣,横刀入阵,大石乔松,如尽全身之力为之。笔饱墨浓倾注于纸面,线条粗壮,力道沉实。这些沉重之笔,重而不浊、不滞,浑厚硬朗,构成了刘洪洋篆书的主导笔调。刘洪洋对于实笔的运用,真正地落在了实处,如金石之掷地,声调铿锵。古人曾经认为:“宜实而不泥于实”,也警惕“钟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刘洪洋善于以辨证待之,他在用重笔之外,其次就是以轻盈灵动的瘦劲笔调调节之。这些笔调的运用较为轻快和直截了当,如弹丸出手,瞬间中的。它正好与厚实的粗线条对比,细劲、飞动。粗线条主其气势,细线条主其活泼,这就有了轻重交替、虚实相生之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转换,颇为快意。这就有如清人刘熙载所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刘洪洋的大篆还在于弧形线的巧妙运用。弧形线给人一种圆融、包容、婉转之美感,同时也使重心在弧线中得到改变,每一个字都有一股波动感,显示出书写之灵动。刘洪洋的弧线运用已十分熟练,动作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弧线的运用,使字之结构中宫紧缩,四面花开,起到既紧密又开张的效果。这说明刘洪洋善于用拙重,也善于用巧丽。用巧不易,易于流于俗套,但刘洪洋避免了这一点,巧拙相济,使之品之不厌。

    比较而言,纯大篆和篆隶结合这两类作品,还是篆隶结合者更有新意。隶书(主要是秦、汉简)进入了篆书,带来了爽利、清劲、潇洒的姿态,同时也改善了篆书的韵致,减去一些敦厚、森严、苍老的成分,变得率意、任性、随和。简书在用笔上的率性天真,体现在厚重的篆书之外,可以想见刘洪洋是进行了一番取舍、磨合、调节,弃其相悖,取其相谐,使之自然地融在一起。

    有智性,又有感性,二者相融当然最好不过。倘以纯智性入书,严守规矩,笔笔讲来处,又不免过于整饬拘束,甚至就刻板生硬。而感性能得意、得趣、倘过于信笔,任其遣兴,又不免越轨无法,超离了书法之限,难以言说书法了。清人纪昀有一段话很值得回味:“文而不根于理,虽鲸铿春丽,终为浮词;理而不宣以文,虽词严义正,亦终病其不雅驯。”

    刘洪洋对于庄、谐的处理,可谓得当。

    孙伯翔:结识洪洋贤契近20年,深知其为人真诚,心性率直。好读书,追求艺术孜孜矻矻,矢志不渝。看到近年来他取得的成绩,甚是欣慰,实是同辈人中之翘楚。更为难得的是他“力有余而不逞”,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实是“致远之才”。

    洪洋为艺博取而精专,对北碑、隶书、行草皆有灼见。篆书、篆刻已具个人风骨。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应该说是与其勤奋的艺术实践,深厚的传统文化砥砺,睿智的勤思是分不开的。我观其作品颇有“明心见性”写情明志之象,这与当下重形式,轻内蕴的时风是迥然不同的。他把分朱布白,笔意墨象作为感悟人生,活在当下的载体。诚如《易·系辞上》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书法的笔意墨象不是简单的描画,而是得自然之具象、形势、精神气韵,从而丰富其内涵和张力。由象生意是书法的“心迹”,重内蕴才是艺术的实质,洪洋做到了。从当下书坛现状来看,能够真正进入这一层次的青年书家实属凤毛麟角。简单的说,能够把书法当成一种爱好固然不错,当成追求更难能可贵,可追求什么又要另当别论:当下不少书家,都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不能站的更高,终归未能摆脱“心为行役”的尴尬境地。然而,我并非说书法、篆刻艺术不能走向市场,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经济并不富裕的作者来说当是一种裨益。但我们对艺术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低层次上。丰子恺在论及李叔同出家因由时,曾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能够像弘一大师那样走进灵魂生活层次的艺术家曲指可数,不可能每个人都达到弘一大师的那种境界,用书法弘扬律宗佛学,“字即是法”。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哲学》一文里对人生境界也有类似的说法。对于书法的追求我们也应当“取法乎上”。洪洋能把书法、篆刻精神生活化,且能不为单纯物质生活所囿,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才是真正难能贵的,也是我看其能与当今“大家”比肩,是“致远之才”的根本原因所在。

    老夫已年过古稀,自以为识少思拙,不敢有半日懈怠,一个书法家能否在书法史中有一锥之地,只看他到六十岁时是不是还在进步就行了。这并不是说到六十岁时还在进步就能在书法史中如何如何了,只是说有希望,有可能。问题在于,不少书法家别说到六十岁,到四十岁就止步了。黄宾虹先生六十岁之后日课作草二十年不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洪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时至今日仍能下“笨”功夫,扎扎实实地临摹,波澜不惊地过自己的艺术生活,潜心作学问、搞创作,假以时日定有胜过老夫之时。

    相关热词搜索: 名家 点评 刘洪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