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值得重视的马六甲“海峡中国瓷”

    时间:2021-02-06 07:59: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海峡中国瓷”这一概念,对很多收藏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因为它产生时间较晚,流行区域很窄,加之它们都是晚清民国的日用瓷器,故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但是当我们参观以后,发现很多“海峡中国瓷”其实做工相当精细,技艺水平并不低,不但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日用瓷的较高水平,而且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外贸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衰落后,有过一个较大复兴,因此值得收藏爱好者和贸易瓷研究者予以关注。

    “海峡中国瓷”又称“娘惹瓷”(Nonya Ware)或“南洋器”,英文名为Straits Chinese Porcelain,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六甲海峡中国人订制、由景德镇生产、专用于海峡中国人使用的一种装饰华丽的粉彩瓷器。它具备四个鲜明特点,首先,它主要是粉彩瓷;第二,其色彩丰富而华丽,主色调为红色和绿色;第三,品种实用,造型简洁,多为花口碗、花口盘、茶壶、茶盘、四系盖罐、盖缸、盖杯、奶盅、折沿脸盆、皂盒、针匙、高脚痰盂、凉墩等日用瓷器;第四,装饰很有层次性,流行开光装饰,主题纹饰多为凤凰、牡丹,辅助纹饰多为八吉祥、四季花卉、回纹和莲瓣纹。与当时我国大陆的内销粉彩瓷相比,其色彩更为华丽,器面多为红地开光或绿地开光,在浅绿或胭脂红地上再饰大红大绿的折枝牡丹和凤凰,两者形成红绿对比的鲜明色彩。在品种上则以日用瓷器为多,陈设瓷器很少,造型实用、成套,碗盘流行花口、折沿。装饰结构上流行开光装饰,讲究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层次性。纹饰主题不多,基本上都是凤凰、牡丹及八吉祥、四季花卉等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而无内地常见的历史人物故事和山水纹。

    下面介绍几件马来西亚马明月女士收藏的海峡中国瓷器:

    胭脂红地粉彩花鸟纹菊花口碗,碟 碗为菊花口,口沿微外撇,曲腹,圈足。碟亦为菊花口,宽折沿,窝腹,圈足。碗、碟内外装饰均以胭脂红为地。碗、碟内分3层装饰:内心为一白鹤;腹壁为喜鹊一对和牡丹、菊花,口沿为一圈开光组合的二方连续花鸟装饰。碗、碟外壁亦饰喜鹊一对和牡丹、菊花。底款为“光绪年制”4字红彩篆书款。

    绿地粉彩凤凰牡丹纹菊花口折沿盘 造型为菊花口,斜折沿,浅腹,矮圈足。盘内心以浅绿为地,饰有以红彩为主色调的凤凰牡丹纹。盘内口沿饰有一圈以胭脂红为地的八吉祥装饰,口沿外壁饰有3枝折枝花卉。圈足白釉上印有“许顺昌造”4字红彩篆书款。

    白地凤凰牡丹纹花口碗 碗为花口,口沿外撇,弧腹,圈足。全器内外均以白釉为地,外壁饰以凤凰牡丹纹,内心饰以折枝牡丹,碗日沿内外以胭脂红为地,饰以八吉祥纹。圈足内为白釉,印有“周顺兴造”双方框红彩篆书款。

    胭脂红地开光凤凰牡丹纹扁执壶 该壶为茶壶,器形为扁腹,耳形把,直流,拱形盖,盖顶为一扁圆形钮。器外主体以胭脂红为地,腹部饰对称的海棠形开光。开光内以锡黄色为地,上绘有凤凰牡丹图,开光外及盖上绘有牡丹花卉。壶肩以锡黄为地,饰有一圈八吉祥纹。器底施白釉,底心印有“光绪年制”双方框红彩楷书款。

    浅绿地凤凰牡丹纹四系狮钮盖罐 罐肩贴塑对称四耳系,盖顶心贴塑一立狮钮。罐盖与罐身皆以苦绿彩作底,绿彩上的主题装饰为凤凰牡丹纹。凤凰为飞翔式,饰以红、绿、褐三色。牡丹花大色艳,花朵先施一层玻璃白,然后用洋红洗成,老叶填以深绿色的大绿,嫩叶填以浅绿色的苦绿,老杆填赭石,嫩杆填苦绿。罐口沿与盖沿以胭脂红打底,上分别饰以花卉与八吉祥纹,罐肩饰如意纹,罐身底部饰莲瓣纹。罐白釉底心印有“当朝己品”方形红彩隶书款。

    绿地胭脂红开光凤凰牡丹纹四系狮钮盖罐 肩部贴塑对称四狮首耳系,盖顶贴塑狮钮。罐盖与罐身皆以水绿作底,绿地上分别饰有两个对称的海棠形胭脂红开光,开光红地上绘有主题纹饰凤凰牡丹,开光外绿地上饰以折枝牡丹。罐肩饰如意纹,罐身底部为莲瓣纹。罐底足施白釉,底心印有“中华民国”双方框红彩篆书款。

    浅绿地牡丹纹筒形盖杯 杯体为圆筒形,杯腹接一耳形把手,与把手对称的杯口沿处有一凸出的三角形杯嘴。杯盖扁平,中心有一圆锥形盖钮。器身与器盖均以水绿作底,杯体上饰以大红大绿的折枝牡丹纹。杯口沿与盖沿以胭脂红作底色,饰以缠枝花卉纹。壶身底部饰以莲瓣纹。器底施白釉,底心印“大清同治年制”双方框红彩篆书款。此类器作奶杯用,造型有明显的西洋特色。

    红绿地粉彩开光凤凰牡丹纹折沿盆 宽折沿,深腹,平足内凹。盆内分3层装饰;盆心为一菱形开光,开光内以胭脂红为地,上饰以飞凤牡丹,开光外为一圈黄地缠枝梅花,盆腹以水绿为地,并饰以4个海棠形胭脂红开光,开光内外均饰折枝牡丹;盆折沿以胭脂红为地,上饰八吉祥纹。外壁画有两枝红彩竹叶。

    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海峡中国人”,又称“土生华人”,男性俗称为“巴巴”,女性俗称“娘惹”,主要分布于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华人很早就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到马六甲进行贸易,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到马六甲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东南沿海商人,有些人定居下来并与当地马来妇女结婚,逐渐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婚姻、家庭,拥有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土生华人社会。从19世纪初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英国殖民地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等地的发展,大量中国人又移民到这里,参与马来半岛开发,这些中国人则被称为“新客华人”。张士瀛《地球韵言》卷二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各处华民之数:新加坡约十四万,槟榔屿及其附近属地共约十万,麻六甲约三万,卑力约八万,石兰莪约十一万,芙蓉、彭亨各约三万,柔佛约十万,通共约六十万人。”

    当地土生华人约在19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巴巴人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也吸收了当地佛教文化及西方殖民者发展海峡所带来的基督教文化,在语言、婚姻、服饰、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说的是一种由闽南语与马来语变化而来的“巴巴-马来”语。在婚姻关系上,中国巴巴人的习俗规定,其女性后代只能与巴巴人的男性后代或新移民来的华人结婚,并且规定新郎只能在新娘的父母家定居。中国巴巴人的结婚仪式复杂而豪华,讲究排场,婚礼要持续12天之久。吴广霈《南行日记》载:光绪七年新加坡“侨寓华民,闻约十余万。坐于斯,老于斯,诡异侏漓,半成异族”。李钟珏在《新加坡风土记》中也说:“久居新加坡之华人,多娶土人女为室,其装饰与安南女子略同,窄袖宽衣,其长没足,因而所生之女,亦从土装。”

    在长期从事商贸及锡矿业、橡胶种植业的基础上,不少当地华人变得富有。如光绪十年郑观应《南游日记》中关于新加坡华人富裕的记述有:“聚居华民,合坡埠山内,计约二十三四万人。福建籍居十之七,广东籍居十之三。商贾家族,上者二三百万,中者五六十万,下者亦数万。”1887年到新加坡访问的李钟珏在《新加坡风土记》中也说:“新加坡华人最多亦最富,有拥赀称千万者,有数百万

    者,若十万八万之户,但云小康,不足齿于富人也。”财力基础为海峡中国人订购反映自己独特风俗习惯和审美爱好的陶瓷器提供了条件。由于对婚礼及一些节日礼仪和日常饮食生活的讲究,富裕起来的海峡中国人重视婚礼、节日和日常饮食所必不可少的陶瓷器皿。在结婚仪式上,大家都可以欣赏到其家庭拥有的陶瓷器皿,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家庭的富有显然与其拥有陶瓷器的数量和质量有紧密关系。

    马六甲海峡中国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具体又是如何产生的?由于缺乏文献记载,目前还很难定论。根据海峡中国瓷的款识与造型、装饰特点,我们倾向于这些釉上彩瓷的生产及销往马六甲海峡地区是从清同治时期开始的说法,鼎盛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海峡中国瓷的生产和销售也就停止了。这从马明月女士收藏的海峡中国瓷中署同治、光绪、民国三朝纪年款识的数量多少可以得到一定反映。据统计,在马明月女士收藏的约150多件海峡中国釉上彩瓷中,署“同治年制”“同治”和“大清同治年制”的有11件,署“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的有51件,署“民国年制”“中华民国”和“洪宪年制”的有14件。由于民国时期大量流行作坊、店名款,如“许顺昌造”“程义泰造”“周顺兴造”等,民国时期的款识是最多的,马女士所藏此类瓷器有40余件。为海峡中国瓷部分底款样式。

    从马明月所藏海峡中国瓷来看,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款的瓷器有6件,都为双方框红彩篆文印款,对比乾隆年间款识,可看出这些乾隆年制的双方框红彩篆文印款明显是后代伪托的。在陶瓷历史上,特别是清代以后,后代伪托前代款识的情况非常多,因此对于瓷器款识必须慎加鉴别,除了研究款识本身特点外,主要是看造型、装饰及胎、釉等特征。乾隆时期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都是手写或手刻的,还没出现印款,印款是同治以后特别是民国时期流行的。另外,四系狮钮盖罐这种器型也是同治以后才流行的,乾隆时期还没有。

    海峡中国瓷器的生产地在哪里?由于找不到文献记载,现在只能根据其特点和器物上的款识来认识。根据我们亲眼看到和亲手感知到的海峡中国瓷胎、釉及装饰的特点,很容易肯定这类粉彩瓷器是在景德镇生产的。虽然19世纪以来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总的来说是在走下坡路,但由于上千年来积累的制瓷技艺基础,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在整个世界,应该说水平仍然是最高的,特别是手工粉彩瓷更是这样。当时具有雄厚财力又保留有浓厚传统文化的海峡中国人必然会不计瓷器价钱的高低,到当时中国瓷器生产水平最高的景德镇来订购带有其审美色彩的瓷器。

    从底款来看,也清楚地说明这类粉彩瓷是在景德镇生产的。如在绿地胭脂红开光凤凰牡丹纹四系狮钮盖罐和绿地开光凤凰牡丹纹帽筒底心有的印有“景镇许顺昌造”红彩楷书款,在绿地开光凤凰牡丹纹香炉的底心印有“景镇涂茂兴造”红彩楷书款。这里“景镇”二字是景德镇的缩写。又有的绿地开光凤凰牡丹纹奶壶的底心写有“江西官窑”青花4字楷书款,这里“江西”指的就是景德镇,因景德镇自明代以来一直归江西管辖。

    海峡中国瓷既有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色彩,又具备马来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些色彩,反映了海峡土生华人长期在马来半岛生活所形成的独特审美偏好,是当时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交融的结晶。但由于这些瓷器多是日用瓷,并且产生时间晚、流行区域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受重视。二战以后特别到了60年代,马来半岛现代化快速发展,海峡中国瓷被成堆抛弃在旧货店或地摊上贱卖,少数有眼光的收藏家突破传统收藏观念,大量收藏这些被时代所遗弃的瓷器,马明月女士就是其中表现突出的一位。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日益加深的怀旧之感。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不少华人已把海峡中国人曾经大量使用的这种独特瓷器看作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海峡中国瓷也日益受到重视。1981年东南亚陶瓷协会马来西亚分会组织了第一个关于南洋器和清代饮食器的展览,对马六甲海峡中国瓷的研究随之展开,至今已出版几本重要专著,如何永明(Ho WingMeng)编著的《海峡中国瓷器》、东南亚陶瓷学会马来西亚分会主编《娘惹瓷与厨房用瓷》(Nonya Ware and Kitchen Ch’ing)、马明月(Datin SeN Kee Ming-Yuet)编著的《海峡中国瓷器》等。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海峡中国瓷的市场价格也不断攀升,2005年笔者在吉隆坡考察时,一件凤凰牡丹纹的花口碗在古玩店被卖到4000元人民币,而现在据说已涨到近万元,并且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古玩店都不易看到了。随着海峡中国瓷价格不断上涨,近几年景德镇少数仿古瓷作坊也开始关注和仿制这种瓷器,但由于缺少样品,目前仿制品在胎、釉、彩等方面与真品仍有较大差距。

    责编 耕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海峡 重视 值得 马六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