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现代传播空间的建构与新文学的发生

    时间:2021-03-02 07:54: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在文学革命发生前夜,一个相对独立且能自主的现代传播空间逐渐形成,新文学的发生获得了较为坚实的社会性基础和物质性保障。现代传播空间的建构为新文学提供了独立的生存方式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此外,现代传播空间的建构还开创了公共舆论空间,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促生了新式文体和白话语言。

    关键词:

    现代传播空间;新文学;发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3-0130-11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3.21

    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终结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始,新文学的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新文学”是在古今中外剧烈的文化碰撞与融汇中形成的,其丰厚的思想内蕴、斑斓的艺术风貌、深远的历史影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学人。随着评判标准的变迁和言说空间的拓展,新文学俨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序列中的一门显学,对新文学发生期的阐释也已然成为研究者无法绕开的一道门槛。尤其是学术界对文学史研究有了更为清晰的本体和历史认知之后,从史料、原典出发,在“五四运动”这一赋予新文学命名的精神事件之外,探源新文学的发生,成为当代学人打破范式,创新学术的课题之一。因此,尽管新文学发生研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却仍有可观的阐释和开拓空间。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现代传播空间的建构与新文学的发生之间的关联。

    一、从发表到出版:现代传播空间的建构

    阿英在分析晚清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时指出:“第一,当然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此前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1]用这一思路来解释近代以来文学的繁盛同样适用。正是印刷事业的发达,使报纸期刊和现代出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新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舆论基础。

    1.报刊、杂志

    近代文艺报刊,最早是以文艺小报的形式出现的。“中国之有小报,据考证所得,当在逊清末叶,其时朝政不纲,国势凌夷,秉政者昏聩无知,一味以箝制舆论为能事。薄负时誉之士,既不能畅论政治,上达中枢,又不甘噤若寒蝉,无所宣泄,于是借酒浇愁,寄情声色,趋向于浪漫颓废之途,一时有笑林报,采风报,繁华报,游戏报等之刊行,是即最初小报也。”[2]小报是中国近现代文艺报刊的源头,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仅以小说来看,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小说,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篇幅无论长短,都是先在报刊发表,再由出版社刊行的。

    除去文艺性质的报刊外,非文艺性质的综合性报刊也登载文学作品以吸引读者。1897年11月24日,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第一个副刊的《消闲报》,以《字林沪报》附张的名义出版。此后,近代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报纸纷纷开设“副刊”,专门发表文学作品。如《民国日报》之“艺文部”,《申报》之“自由谈”,《大公报》之“文苑”、“杂俎”、“著述”,《神州日报》之“艺文俱乐部”,《益世报》之“益智粽”等。虽名目有异,但中国文学却自近代始,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发表园地。文学的传播有了相对独立的传播空间。同时,依靠传媒的特性而对文学进行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并使文学传播的主客体及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至20世纪初年,报刊的发行渐成规模,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曹聚仁用“表姊妹”来形容中国文坛与报坛的关系,毫不夸张。

    據美国传教士John Farnban统计,1800年至1890年初版的中文报刊共76种[3];戈振公统计认为,至1911年,报刊的数量已达500家[4];据《中国近代报刊名录》记载,20世纪最初十年,共有400种中文报刊创刊[5];《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统计,截至1916年底,共有434种中文期刊问世[6]。但是就本人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这个数字至少应该是2071

    数据统计来源于《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国近代期刊名录》、《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中国近代出版史料汇编》、《近代中国白话报刊目录》(乐嗣炳)、《中国报学史》(戈公振)、《报界最近调查表》(刊于1905年5月《大公报》),以及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期刊。

    。大体分布如表1和图1:

    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起,至1916年底,已有中文期刊至少2 071种。其中,文学期刊在同时期中文期刊的总量中所占有的比例在18%左右[7],约为373种。总体而言,新文学最

    初的发表、阅读空间虽然相对狭小,但是随着新出版物数量的激增,文学传播空间的大幅度扩张在事实上得以实现。在下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晚清至民国初年,中文刊物历年创刊数量的变化趋势:

    总体而言,该时期中文期刊处于平稳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刊频出,刊型多样。1900年之前,中文报刊处于萌芽期。自1815年创办于马六甲的中国近代第一份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始,近一个世纪中文刊物的创刊量为318种,且以外国传教士为创办主体。自1901年始,进入稳步发展期,逐年增加,1912-1916年锐减。总体而言,民国前,报刊创刊的频率较高,从侧面反映出该时期报刊出版的活跃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民国后,报刊创刊频率较低。社会时局动荡、袁氏政府查禁、纸张进口量锐减等,都是导致报刊锐减的主要原因。

    就刊型而言,1815年至1916年间,共有日刊、双日刊、三日刊、五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不定期刊等十几个种类。除去744种刊物的刊型不详,其他刊型的分布大致为:月刊460种,旬刊148种,半月刊117种,日刊324种,周刊101种,不定期刊27种,季刊29种,其他刊型数量较少,不作统计,其中,日刊以日报为主。其他的刊型则多以杂志为主。相对而言,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发行更为持久,销量也更加稳定。

    相关热词搜索: 新文学 建构 传播 发生 空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