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玛丽·考克伦》

    时间:2021-03-02 07:54: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以塑造“畸人”形象而著称,其作品一般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典范,然而,其在《玛丽·考克伦》一书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玛丽的形象却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性”。本文力图通过对《玛丽考·克伦》一书的话语观以及玛丽坎坷的心路历程的分析来说明这部作品的后现代性。玛丽坚强、独立性格及追求自由、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是与安德森笔下以往的“畸人”形象完全相反的“新女性”形象,是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键词:《玛丽·考克伦》;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27-03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曾影响了一大批美国作家。安德森的创作独辟蹊径,作品简洁生动、寓意深刻,往往通过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体现作品的寓意和深度。安德森崇尚古旧社会,其文学作品中流露出对工业化及其所带来的现代文明较强的排斥情绪。因此,安德森一贯被视作现代主义的典范。然而,安德森的作品并非都是現代性的,或者说他的思想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从其部分作品中所呈现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位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家,其思想也是多维的,在其作品中也存在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一、尧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思想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文化现象,主要是对现代工业所带来的人际关系异化现状的表述,“揭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各种矛盾的作用下发展了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1]。安德森的作品也体现出较多的现代主义思想,小说集《小镇畸人》便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安德森擅长描写“畸人”并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畸人”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其小说集《小镇畸人》。在安德森的笔下,这些“畸人”们彷徨不知所措、孤独、失语、被疏离、被抛弃,因此造成了“畸人”们“畸形”、“怪诞”和“封闭”的特点。

    安德森小说集《小镇畸人》中的个体形象在外形上往往是苍白的、佝偻的,心理上往往是恐惧的、狂躁的、幻想的,其中一些甚至达到了病态的程度[2]。“失语”孤独的“畸人”们与周围环境、社会甚至与自己的家人完全隔离开来,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心灵上的沟通,无法交流信息,无法表达感情。因此从解构主义来看,他们的话语是破碎的、不完整的、没有意义的、无法被人理解的。其中,安德森也塑造了众多女性“畸人”形象,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女性生存的困境和痛苦,表达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和痛苦的担忧和同情。

    二、《玛丽·考克伦》一书的主要内容

    《玛丽·考克伦》一书主要围绕玛丽坎坷人生经历,重点描绘了玛丽孤独地寻找爱的路上痛苦挣扎的心路历程。在《玛丽·考克伦》中,安德森描绘了一个完全与“畸人”相反的“新女性”形象:主人公玛丽。在小说中德森描绘了玛丽从一个天真、单纯、善良的少女成长为独立、有主见、有思想的成熟女性。玛丽和她的父亲生活在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她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们父女俩虽然都心地善良,内心世界感情丰富,但由于周围冷漠的环境和人际的隔离使得父女俩彼此隐藏了内心、封闭了自我,因而无法交流和无法表达对彼此的理解、关心和爱。直到父亲去世时,他和女儿都没能表达出相互间的理解、关心和爱。父亲遗憾的走了,而玛丽陷入了恐惧、迷惑和后悔之中,她渴望被爱,向往被爱却又迷茫和痛苦。

    父亲去世后玛丽离开了小镇,来到了俄亥俄州的一所大学,在大学教授对她关怀备至,由于缺乏父爱、渴望父爱、渴望家的温暖的她不知不觉对教授产生了好感。当教授亲吻她时,她吓坏了,挣扎着跑了。之后她很受伤,她对教授的依恋的是一种女儿对父爱的渴望,而教授却亵渎了她的情感。离开了大学之后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杜克。一方面,他的出现对玛丽来讲意味着爱情的到来,她迷茫、无助和渴望被爱的心得到慰藉。可是当爱来临时,由于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去世的悲剧和教授的伤害使她无法敞开自己的心扉来接受,她陷入了迷茫和恐惧之中。由于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她拒绝了杜克的求婚。后来杜克的合伙人塞尔维斯特.汉尼卡特疯狂爱上玛丽,而塞尔维斯特的成熟魅力使她渴望父爱的心灵得到慰藉。但塞尔维斯特早已结婚,他在家乡威斯康辛州有妻子。为了得到玛丽,他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妻子离婚。再次被已婚男人伤害的玛丽伤心欲绝,她毅然离开了塞尔维斯特独自回到了芝加哥。受到感情再次伤害的玛丽决心投身工作并在工作中实现了自我自我价值。她独自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

    三、“玛丽”形象中所蕴含的后现代性

    玛丽和她的父亲是一对“畸人”,从小丧母的玛丽和父亲相依为命。玛丽和她的父亲本来应该是最亲近的、最没隔阂的,应依赖、关心对方的,但是他们的心理都是病态的,父女俩分别把自己封闭、隔离起来,父女之间不沟通,不交流,也不相互倾诉心事,就像住在一起的陌生人。他们的内心是恐惧、孤独、彷徨的。这显然与《小镇畸人》塑造的众多的女性畸人有共同之处。然而,玛丽最终选择的道路又是与其他女性畸人不同的。具体而言,《小镇畸人》里的女性们迷茫、痛苦、孤独、失语、精神荒芜、病态,渴望爱却无法交流、表达和把握,她们在迷茫和痛苦中苦苦挣扎找不到自我。而玛丽在失去父亲后决心改变自己,她在意识到教授的不轨之心后逃离了,尽管教授也曾经给她父亲般的温暖。遇到杜克后,由于意识到杜克不能给她稳定的婚姻,她拒绝成为杜克的“私有财产”。而塞尔维斯特尽管爱她,却有自己妻室,和玛丽在一起,玛丽将承受各种非议和指责,而塞尔维斯特也将在情感和道德中苦苦挣扎。玛丽尽管对爱极度渴望,但她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庸,她选择了独立,选择了事业并获得了成功。玛丽有追求,有思想,有主见,她没有在爱情里迷失,她选择不依靠男人而活着。不仅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感情更独立。她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玛丽的选择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父权制度的挑战,更是对世俗偏见和传统“主体性”的挑战。

    很多哲学家都对传统的“主体性”进行了批判,比如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他们都认为正是传统的“主体性”人文主义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隔离、对立和冲突,导致人的不自由,生活的单调,人生意义的枯竭。它抹杀了人的情感和意欲,使人的生活毫无意义。玛丽身上正是体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和挑战,虽然她和父亲都不擅长交流和表达自己,但他们内心彼此关爱着对方。父亲遗憾地走了,玛丽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以至于在情感上都摆不脱父亲的影子。玛丽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感情、有思想的女孩,她渴望父爱也渴望被爱,但她不愿意成为任何男人的附庸。玛丽的精神、思想观念也是对传统制度、文化的挑战、批判和超越。

    塞尔维斯特这个人物的原型则是安德森本人,他们最后都选择了写作作为终身职业,都经历了婚姻和情感的变故,都真心对待自己心仪的对象又饱受众叛亲离之苦和良心、道德的谴责。玛丽不仅是塞尔维斯特渴望塑造的“新女性”,也是安德森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如果说塞尔维斯特玛是安德森过去的写照,那么玛丽则是安德森对未来的思考[3]。安德森曾经对他的出版商本.许布西说:“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封闭的铁皮夹,都应该好好去思考。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去掉铁皮,释放他们,将一切禁锢在他身上的机械装置打破。”[4]

    由此可见,安德森的作品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色彩,从解构主义话语观可以看出安德森作品的后现代性。除了解构主义话语观,安德森作品《玛丽考?克伦》更是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或“后现代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5]。安德森作品中玛丽的形象也是对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批判和超越。

    众所周知,“后现代性”孕育于“现代性”中,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对自身超越而进行的自我批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性的多面性,强调人性除理性以外的非理性方面,使人的自由解放达到“现代性”所未能达到的地步[6]。瑪丽在父权制度下,男权社会中完全独立是她个性的解放,也是她自由的彻底实现。所以“后现代主义特征”实际上是“现代性”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其目标就是彻底实现人的自由。

    综上,安德森作品的后现代性体现在他敢直面人生,以现实生活中的原始情节为作品素材,把人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在作品中展现出来,让人性中最“卑微”最“龌蹉”的方面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反抗传统对人性的压制和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而玛丽身上对理性的否定、对自由的追求和她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要体现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姚乃强.现代主义[A].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53.

    〔2〕张梦田.畸病与隐喻:解读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的自我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4.3.

    〔3〕赵蔚榕.爱与疏离的寓言——从《玛丽.考克伦》看舍伍德.安德森的十年书写[J].文学研究,2015,(9):59.

    〔4〕[美]Sherwood Anderson:Selected letters[J].ed.Charles E.Modilin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4,(31):30-31.

    〔5〕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哲学研究,2007,(01):44.

    〔6〕高宣杨.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相关热词搜索: 玛丽 后现代主义 视角 克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