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大众化对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评估的影响

    时间:2021-03-07 07:55: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引起了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本文从结构的多样化和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两个角度对高校教育大众化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国家在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另外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并引入社会评估。

    【关键词】大众化 高等职业教育 质量评估体系 社会评估

    截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3000万,毛入学率达27%,教育部计划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完成的2020年时毛入学率达到4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不仅仅是数量概念,同时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以后,除了量的变化以外,还有因量的变化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包括财政与管理、学生入学与选拔、课程与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师的职能等等。因此,仅从扩大规模上来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够的,必须全面研究高等教育从体制到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只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评估标准两个方面对高校教育大众化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另一方面,青年求学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能力是多样的,要满足他们多样的要求,高等学校也需要多样化。这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发展中看到。例如日本战后按照美国的模式改造高等教育,把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改建为四年制的新制大学,只有小部分高等学校因不合格而作为短期大学暂时保留下来。但是这些短期大学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受日本青年的青睐,它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很受社会的欢迎。以至到1964年日本国会不得不正式承认它为高等教育永久性学制。为适应60年代工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本政府于1961年又设置了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培养技术工人。随着高中阶段的普及,1974年开始又设置了为高中毕业生作职业准备的专修学校。美国20世纪初出现2年制初级学院,当时是作为弥补大学基础教育不足而出现的,开设转学性(学术性)、终结性(职业性)两种课程。但终结性课程受到了社会和青年极大欢迎,发展很快。到50年代发展为以服务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区学院。在1960~1970年10年内,在校学生从66万人猛增到250万人。到1980年,全美有社区学院1231所(其中公立1049所),占高校总数的1/3,在校学生已达480万人,占全美大学总数的40%。法国、德国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短期高等教育。为什么这类学校发展这么快呢?就是因为这类学校适应了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大批青年升学的强烈要求。因此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贪大求高,只关注本科院校的发展,也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全国职业教育界发出的总动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从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接近1100万人,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劳动者,特别是目前急需的面向基层职业岗位的技能性实务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2007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7年上升至23%。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后,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扭转了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短缺的局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类型,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色逐步凸现,以地方投入为主、行业参与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确立,而且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比较协调,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地市已基本上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都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同时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多样性

    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后,社会对于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担心扩大规模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数量和质量总是一对矛盾,数量增加了,如果投入不增加,包括物力和人力,势必影响到教育质量。但是质量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个人、群体、社会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三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最后他们要统一到社会的要求上。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职业需要是多样的、多层的,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因此不要笼统地提教育质量评估,而是要区别不同層次、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质量评估标准。

    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除了适应职业的要求,具备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整体素质。它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等。这是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学校的学生都应要求的。

    要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各类学校有一个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其中最有效的评估是社会评估,即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当然这只是结果评估。要达到满意的结果,必须要有满意的过程,因此还应有学校培养过程的评估。这种过程评估涉及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财物、信息(教育内容)、管理等各个方面。高等教育评估是一门学问,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好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又有利于发挥专家的作用。通过评估一部分学校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声誉不高的学校就会被淘汰出局,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香港学术评审局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学术评审局既非政府机构,又非民间组织,而是由香港政府设立的负责评审学位水平的法定组织。由香港政府首脑委任港内外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评审香港专上学院所颁授的学位水平,确保其学位能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评审时要请港内外专家参加,以确保评审的权威性。我国也可以建立民间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有如律师事务所那样,接受政府或学校董事会的委托对学校进行评估。不论什么形式,都需要有专家,包括专业的专家和评估专家参加,才能具有权威性。在评估中切忌媒体的炒作。并非怀疑媒体的真实性,而是媒体报导往往缺乏评估的科学性,一旦炒作,会干扰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媒体应与评估机构相配合,在评估的基础上客观地报导。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本文从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水平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教育结构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在对本科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作者认为应该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进行评估,最有效的评估即是社会评估。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中国高等教育, 2008(23).

    [2]潘懋元.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1).

    [3]周济. 实施质量工程. 贯彻2号文件.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中国大学教学, 2007(12).

    [4]刘焕彬. 改革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6).

    [5]姚成郡. 高等教育與社会发展.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教育 大众化 评估 结构 质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