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东北地区高校改革发展与办学方向的新探索

    时间:2021-03-07 07:56: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各个地区、各个高校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2009年5月,我们一行10人对东北地区的五所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党建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考察,通过归纳疏理,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办学特色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启示

    根据教育部中南干部管理学院教学培训计划要求,我们参加了东北高校调研组赴大连、沈阳、齐齐哈尔、哈尔滨等为期10天的高校教育考察调研。本次重点调研的单位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党建、学科建设、学生工作、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校园管理以及高新科技转化等。

    此次调研,就被考察院校的层次而言,既有“985”、又有“211”,还有部级重点和普通高校,我们重点调研的五所高校分别归属教育部、交通部、黑龙江省、国防科工委等四个不同部门,综合实力比较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北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调研过程中,我们与这些高校的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现场考察了这些高校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后勤保障场地,并亲身体验了如轮船驾驶等现代化的交通装备。通过交流、考察,我们学到了许多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一、感受与体会

    东北高校之行,所到学校都让我们清晰感觉到他们的闪光之处,无论哪所学校,都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活力,他们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此行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和体会是:

    (一)办学特色鲜明,目标定位准确

    这五所高校的办学特色既传承了历史的积累,又体现了现代的风格;不在乎“大而全”,强调“优和精”。他们把特色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目标加以实施,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学校亮点。如:在学科建设上,大连理工大学突显的是“绿色能源资源和精密加工技术”;大连海事大学则以“航海交通”为命根;齐齐哈尔大学传承“农富产品加工”优势;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三海一核”(海洋开发、海洋船舶、海军装备、核能运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章显“航天技术”。

    他们的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也非常明确,并根据自身实际确定。

    (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现代大学的使命和职责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探求真理,服务社会、引领未来。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而革新教学理念,深化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强化质量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近几年来,调研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有所不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视对优秀学生的特殊培养,从校本部入学本科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新生进入实验学院本——硕连读班学习。大连理工大学为了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新体系,提出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三层次”(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大力推行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为基本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科研资源促进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完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进入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把学校的科研资源、科研项目和前沿成果更好地融合到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以研究型大学的强势学科、强势科研带动本科人才培养。大连海事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视个人的具体情况提前一年或滞后二年毕业。随着后勤管理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弹性幅度可逐步增大。实行自由选课制,学生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自主选修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时间。

    (三)重视教学科研,构筑学科团队

    这些高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结合各高校实际,努力将学科建设与发展摆在战略高度来抓落实。各高校学科建设思路明晰,师生参与学科建设氛围的浓厚程度高涨,从学科体系、学科群建设角度出发,大力营造学科氛围,整合不同学科资源,组建学科团队,由单一学科转向均衡协调发展学科门类,实现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互补,重点突破,在学科交叉渗透、提高内涵过程中打造突显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并通过抓教学质量工程、精品课程、优质专业,通过开展大类招生培养和举办交叉专业实验班等方式,为学科建设夯实根基,凝聚力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为形成高层次研究成果奠定基础的思路值得学习借鉴。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行考核激励

    所到高校均实行了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实行定岗定编分级聘任,聘期结束进行全面考核。这种选人用人机制和目标考核方式,更加科学,符合人才成长和科研成果形成规律,不追求短期效应,更注重最终成果质量。教师和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划、研究,有利于多出成果,出高层次成果。在完善考核激励基质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均有出国深造计划,每年投入500--1000万元资金支助年青教师出国留学、进修或访问,这有效调动了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和外语水平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研方面,学校建立校内科研启动基金,每年拿出500--1000万元,帮助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走上独立科研之路;在特色人才培养培养方面,有的学校推出科学家计划、领袖计划、CEO计划和将军计划;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各高校普遍建设有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配备必要的设施,以此为阵地依托,组建品牌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坛和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形成了浓厚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形成,促进了特色人才的培养。

    (五)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管理

    五所高校的领导认识很统一,对学生工作的定位非常明确,认为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工作。他们认为学生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必须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路子。各个高校对辅导员的配置、选聘、管理、考核、分流等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规定和做法,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在辅导员个人职业定位上, 走专家化、学者化的道路。辅导员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 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某方面的专家学者, 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 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在学校工作体制上, 实现专职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其三,学生工作要按学科化建设,要把学生工作作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纳入高校的学科建设中去。

    二、启示与感悟

    (一)高等教育发展要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这些数目庞大的高校不可能也没必要也不应该都培养社会精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该承担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发展定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应该体现出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突出发展个性,张扬比较优势。少数顶尖大学绝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将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义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以着眼培养有广阔视野,掌握高级专门知识,富有理解力、洞察力、想象力、创新力,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能够成为各领域领军人物的高层次人才。

    (二)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技术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是促进高校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作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其特色,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三要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尤其增加早期研究和中试阶段的资金投入,四要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坚持以知识产权的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要花大力气抓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

    所到高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与发展摆在战略高度来抓,把学科建设与团队建设当作统一的有机体,在原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互补,通过抓教学质量工程、精品课程、优质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和举办交叉专业实验班等方式,为学科建设夯实根基,凝聚力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为形成高层次研究成果奠定基础的思路值得学习借鉴。

    (四)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对高校的拨款,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方法,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原则,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公式加估算的拨款模式。这种拨款模式下将高教经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综合定额”,通过政策参数(在校生数)乘以生均拨款额得出,区别各类层次高校、各系科和专业,定额有所不同;另一部分是“专项补助”,主要是考虑学校的特殊需要,由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另行单独安排给高校使用的专项经费,比如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的中央拨款。与“基数加发展”模式相比,“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扩大了各院校使用经费的自主权,并且照顾了学校的特殊需要,在鼓励学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经费确定的主要参数是在校生数,操作方法简单。与“基数加发展”模式相比,在透明度和公正性方面都有改进。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一是它同样具有“基数加发展”模式的弊端,因为以前几年的生均综合支出水平、经费开支情况为依据来确定各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量,在客观上就承认了历史支出的合理性,掩盖了历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这种单一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过于粗糙,未能反映出高校的实际成本行为,也未能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别,尽管已经考虑了院校种类之间的差异,但仍是粗线条的;更为严重的是,该模式把在校生数作为唯一的政策参数,受经济利益驱动,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便在所难免。对国家来说,这种拨款模式失去了政府在经济上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之功能,造成了资源利用率和效益都偏低。

    因此,我认为应该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具体设想是:第一、改革拨款机制:构建“政府→中介→学校”三方协调运作机制模式;第二,改革拨款方法:从单一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改为“公式加合同”复合模式;合同拨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大学之间引进协商谈判机制;第三,改革拨款指标:从单一参数的公式拨款到多指标公式化模式。不再仅以学生数为单一政策参数,而是变成了多项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效益三方面指标成为缺一不可的要素。◆

    相关热词搜索: 东北地区 办学 改革发展 探索 方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