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关注民生之本,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时间:2021-03-07 07:57: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关乎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民生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6-0157-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为基本要求的宏伟蓝图,并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

    目前,我国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建立。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相关机构正在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公益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各地教育、劳动保障部门指导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的培训力度;高校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并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各级政府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但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人才市场的建立尚需时日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才市场,人才市场被区域和各部门分割。很多高校出于保护本校学生的考虑将本校就业信息网上的信息屏蔽,一个城市各个区都有自己的人才市场,造成同一天内多场招聘会,大学生顾此失彼,信息浪费严重。人才需求和人才供应的信息不畅,造成了人才的盲目流动,也使得本来就严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转型时期,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还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才流动上的阻隔。

    (二)就业服务体系内各因素协调不够,影响整体效应的发挥

    目前,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以致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能抓住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脉搏,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高校与社会沟通不足,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上没有前瞻性,也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另外,大学生就业的供求错位问题也很突出,部分专业人才稀缺,用人单位难以招到毕业生,而有些专业供给过剩,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淘汰率较高,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蒙上了阴影。此外,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片面要求工作经验,一些单位还对毕业生性别有苛刻的要求,例如,明确规定不要女生等等。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内各个要素如国家和社会、学校和个人均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对社会应该建立怎样一套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影响了整体效应的发挥。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不够完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大学生就业完全由国家来统分,大学生根本不存在自主择业、就业等问题,也就没有建立相应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体系。90年代后期,随着并轨制的实施和大规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国家机构改革和国企改制,大学生就业渠道开始出现不畅通的情况,随之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政策也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还不完善。十七大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自主创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快捷途径之一。国家虽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支持创业,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融资,对风险问题也没有很好的措施予以保护。

    (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加强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大学生主观的原因。许多大学毕业生有一种“就高不就低”的择业心态,相对于西部落后地区,一般选择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在乡镇做基层具体工作,更多的选择留在城市做“体面”工作,“宁要城区一板床,不要乡村一间房”的现象十分普遍。就业心态的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西部,乡村与城市的就业形势两极化状况,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外,不少大学生对市场竞争存在畏惧心理,就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的表现,尤其是对大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的缺失。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

    (一)利用网络技术畅通就业渠道,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交互的方式,也为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知识’、‘信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团体及个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网络建设,所有省市和学校,都要在2005年年底前建成,已经建成的要继续加大投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谈毕业生就业时也指出:“已建网的要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切实将毕业生就业纳入社会就业服务系统,大力完善省市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高校在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通过建立多极网络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就必须打破各高校信息网站各自为政的局面,走开放与联合之路,吸引广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加入,成为大学生就业网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

    (二)坚持“四到位”,保证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落实

    1.机构到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到位的关键是学校领导的思想意识重视程度的到位。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很多机构却未到位,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没有完全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把手工程”,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放在中心地位。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将精力越来越多的放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来,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改变招生与就业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满腔热情地为毕业生服务,增强主动性,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组织保证。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人员到位。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配备了专职指导教师。但从实际情况看,专职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且他们没有被纳入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体系,在学校的地位不高,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只有配备足够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才能够做到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富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3.经费到位。从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一些重点大学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要远远高于一些普通院校,与此相反,一些普通院校则由于经费紧张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很少有专项经费投入,一般都是由学生处来组织大学生就业工作,也仅限于组织各学校的春季人才招聘会,消极等待招聘单位上门,缺乏主动性。在人才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发展到买方市场的今天,高校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专项投入,实现从坐等到主动上门推荐毕业生的转变,积极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4.配合到位。拓宽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服务体系各要素的互相协调。首先,要优化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减少随机性。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相结合,以形成有自己特色与优势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宏观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切实可行的预测,并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防止人才供给上出现过剩和短缺。其次,要优化教育、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联系。转变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传统人事观念,完善社会服务系统,使大学生就业服务有坚实的依托。教育部门要为人事和劳动部门提供从招生到就业的信息,劳动部门应将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反馈给人事部门,人事部门要起到桥梁作用,拓宽从人才培养到人才使用的渠道。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要摒弃错误的用人观念,改善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加快改革,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和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相继出台和修正了《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加大了政府统筹协调充分就业的力度。这对高校来说,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要改革用人制度,调整用人政策;国家和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对学历教育过度倾斜、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的现状,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的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各类人才。国家应出台并完善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从事自主创业、公务员考试录用、户籍人事档案管理、技能培训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框架体系。

    (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盯市场变化,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已经成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大学生就业过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成绩中反映出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相比,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校要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济.带着深厚感情做好2008年大学生就业.中国教育新闻网.

    [2]赵明民.关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8).

    [3]张文强.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3- ),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教育与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