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1-04-16 07:57: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地笋苗寨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当地政府对地笋苗寨的旅游开发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在于地笋拍摄的《爸爸去哪儿2》播出之后,地笋苗寨迎来了其旅游高峰期,当媒体营销的热度褪去,地笋苗寨旅游客流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现象,这也成为了地笋苗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全国各地兴起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只有深入挖掘民族历史,保护民族文化及其生境,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才能让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富有持续的活力。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2 — 0134 — 03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为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自2013年至 2016 年, 我国已公布四批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村落数量已达到 4157 个。〔1〕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卷入全球化浪潮之后,民族学、人类学、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之上。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民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只有当自上而上的政策与自下而上的文化相结合时,才能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旅游发展得以持续。

    一、个案背景

    地笋苗寨位于湘黔交界的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部的三锹乡,因其寨内一座形如竹笋的小山丘而得名。同时地笋苗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发源地之一,并于2016年被列为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地笋苗寨距县城38公里,地理海拔为431米,植被覆盖率为98%,气候清凉,是花衣苗的聚居区,现全寨有居民120余户,人口700余人。由于地笋苗寨以歌鼟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2007年起靖州县对其进行了旅游开发,至今地笋苗寨的旅游开发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期间,地笋苗寨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少数民族十大特色村寨;2010年被湖南省旅游局评定为湖南省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11年被湖南省旅游局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民村。2014年6月湖南电视台《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三期在此拍摄,在当年7月节目播出之后,地笋苗寨迎来了旅游高峰期,在此之后的一两年内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去游玩;2017年8月,当笔者抵达地笋苗寨做调查时发现尽管政府对其旅游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现今的地笋苗寨面临着客流量递减的问题。

    二、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旅游设施

    地笋苗寨的开发经历了一个过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就目前来看,地笋苗寨旅游开发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发之时到《爸爸去哪儿》播出前;第二阶段为《爸爸去哪》播出之后至2016年底通往地笋苗寨的道路进行扩建之前;第三阶段为2016通往地笋苗寨的道路扩建至今。

    第一阶段, 2007年靖州县政府出资修建了从县城抵达三锹乡地笋苗寨的水泥路,为地笋苗寨的开发做准备。在随后的几年间,靖州县政府不断的兴建寨内的基础设施例如:苗寨通往县城的县道附近建成了山门;村寨原小学外修建了寨门;连接村落的小溪流之上兴建了供人行走、乘凉的三座花桥,同时整治了河道;寨内的主要道路重新用石板铺砌,并新建表演場、鼓楼;寨门通向村内的鱼塘整改为荷花池,并在池上修建了观鱼台;荷花池旁边的“玉笋尖”小山上修建了登山道、茶棚。位于鼓楼下方的碑刻“苗寨建设志”,记录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兴建过程。

    第二阶段,在拍摄于地笋苗寨的《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后,为了向游客们展示节目中的场景所在地,村内再次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例如:游客接待中心、指路牌、花苗风情介绍牌、鸡棚捡蛋、油榨坊、明星家庭等等。此后,地笋苗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是每年仍旧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

    第三阶段,2016年底靖州县政府考虑到交通便利等因素,将原县城通往地笋苗寨的道路铺设为柏油路并扩宽建设,至2017年初道路全线贯通。在修路期间,地笋苗寨开始了新一轮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解决外来旅游车辆停车问题,现正在毓秀溪边修建停车场;苗寨门票收费处至寨门处修建观光栈道;通向村寨的花桥边正修建具有当地特色木屋结构的民族风情购物街等。

    (二)游览项目

    地笋苗寨作为旅游景观最重要的资源为当地花衣苗的独特文化,与他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寨内的游览景观包含了其物质文化景观:寨门、山门、花桥、房屋建筑群、鼓楼、茶棚、池塘等建筑,油榨坊、鱼塘、稻田、等生产场所等。非物质文化包括了苗族歌鼟、节日庆典、婚姻习俗、饮食文化等。当前重点开发的文化景观是苗族歌鼟,歌鼟融于苗族的生活之中,然而旅游中的歌鼟文化仅展现在“拦门”“做客”等习俗上。

    在地笋苗寨游客服务中心处可见旅游地图及接待户的联系方式等,地图中为游客们标注了寨内景点,同时在游客中心处也为游客们提供了导游服务,游客可以选择自由参观,亦或请导游带领参观。游客如果需要村内吃饭或者住宿可于接待户中选择。对上述服务村内也明码标价公示于游客服务中心处。自2014年起,地笋苗寨一直将《爸爸去哪儿2》中出现的场景例如的“明星家庭”作为主要的旅游路线。

    (三)市场

    地笋苗寨的门票为50元一人。据访谈得知2014年地笋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近5千游客,2015年“五一”小长假,地笋苗寨每天都有2千余名游客。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万余名。前来地笋旅游的游客可分为三类:自驾游游客、旅游团、学生假期实践团。其中来自湖南本省的游客居多,而这些游客来自周边的县市,例如娄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张家界市、长沙市等。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尽管G65抵达靖州县城的高速公路已开通,也有普通列车抵达靖州。但因地笋苗寨距靖州县城还有40公里,仍需 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所以对于大部分游客而言其交通仍旧十分不便,前往地笋的游客仍以自驾居多。

    靖州县为旅游打造的“杨梅生态博物馆”“中国靖州杨梅节” 位于坳上镇响水村,距离地笋村约30公里,行车约50分钟左右。每到杨梅成熟的季节6月,也会有游客前抵达地笋观光旅游。

    《爸爸去哪儿2》的5户明星家庭中,3号家庭吴镇宇家已经不再经营民宿。笔者访谈1号明星家庭的户主吴谋健及妻子杨月香后得知,在《爸爸去哪儿2》播出之后,2014年前来旅游的游客数量是最多的一年,那个时候自己家的生意也最好,至2016年国庆期间,自己家几乎每晚都有游客留宿,但是2017年游客数量越来越少。在笔者调查期间也注意到,来地笋旅游观光的人数极少,偶有青少年团队前往也是因为《爸爸去哪儿》节目为观众树立的亲子参与形式而使主办方选择此地。

    (四)突显的问题

    未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所造成的旅游形式单一从而缺乏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是现今地笋苗寨旅游开发过程中最为突显的问题。2014年《爸爸去哪儿2》的播出成就了地笋苗寨旅游发展,前往地笋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针对这些游客,地笋苗寨几乎全部按拍摄节目时所出现的场景来设计旅游项目,例如“稻田摸鱼”、“鸡棚捡蛋”等。

    凭借节目带来的声誉,地笋苗寨迎来了短暂的旅游小高峰,然而自2017年来,地笋游客大幅下降。在2017年“五一”小长假及暑假旅游旺季,前往的游客总数远不及2016年国庆期间。可见媒体的营销对于当地的旅游发展的确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媒体炒作的热度存在时效性。怎样在借助媒体营销打开市场并且持续不断的吸引游客是地笋苗寨面临的问题。

    三、民族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深入挖掘民族历史

    一个民族的历史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内涵的前提。地笋苗寨地处湘黔交界的“锹里”地区,也是明清时期苗族、侗族合款的湘黔“四十八寨”之一,由锹靖州二十四寨,外锹天柱(锦屏)二十四寨合成。

    在此区域内生活 “三锹人”这一族群,他们形成于宋元时期,并长期保持着讲锹话、唱锹歌、行锹俗、崇锹礼的传统。“三锹人”的“锹”字原为农具铁锹,因迁徙至此的人见当地土著居民使用“锹”铲土,所以称其所居之地为“锹地”。由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的屯垦制度,大量的汉族军屯人员的进入形成了苗、侗、汉族长期的杂居与族际交往,苗族、侗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该区域内的特殊文化事实。

    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为游客所集中展现的民族文化常常忽略了形成的民族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其因素。可以说没有历史的文化是虚无而无内涵的,挖掘民族历史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首要任务,也是吸引游客关注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对于游客而言文化旅游所带来的文化震撼不应当是一次刺激的猎奇活动,而应当成为了解他者历史理解他者文化的美的历程。

    (二)保护民族的文化与生态环境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了适应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而构建了一套自身发展延续的文化体系。地笋苗寨地处湘黔交界的山区,为清水江下游地区。为世代生存,他们在山地上种植了杉木、核桃、竹子等植被,依靠大自然以大自然而生。然而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破坏,保护民族生态环境实则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锹里歌》是锹里地区的居民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据说流传已有百年之久,其中有一句描写地笋的歌词为“枫木林林在地笋”。据访谈得知以前地笋苗寨的山头上有很多古枫树,有的树大至需两人环抱。有一些古枫树在七八十年代自然死亡,而一些位于村口位置的枫树因为旅游开发修建旅游服务设施而遭到了砍伐。现在寨内山头上所剩古枫树无几,其中作为旅游资源的“公母神树”就是仅村的几棵树之一。枫树是构成当地苗族生境的重要要素之一,枫树的种植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苗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他们认为枫树也是一种神灵,至今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

    民族文化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忽略该民族的生态环境而单去展现其文化的做法并不能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重视并保护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便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激发文化自觉

    政府對传统村落开发的目的是想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造福当地居民,所以政府不仅为地方的旅游开发出资出力,甚至想要通过强制的政策手段来阻拦传统村落卷入现代化的生活之中。然而政府忽视了作为文化主体的人,适当的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至上而下的政策激发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才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

    地笋苗寨的建筑为干栏式建筑,全寨几乎没有砖房。在2013年政府为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旅游开发曾下文件禁止在寨内新建砖房。实际上在寻访村民后得知,起初对政府禁止修建砖房的决议寨内的一些居民对此是有异议的。干栏式建筑用木材兴建,防火成为重中之重,而现代化的生活在木屋中安装点热水器极有可能因为用电不当引发火灾,所以在木屋中安装热水器成为了不可能,然而修建水泥砖房却能解决此问题,所以为了生活的便利有人反对政府只让寨内修建木屋的政策。其后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建议将洗澡间修建于自家房屋之外。于是居民按照这样的方式修建起了洗澡间,在不破坏木屋的情况之下居民的生活起居得到了方便,此后村民开始认为尽管政府下文禁止新建砖房,但自己也喜爱建木屋,因为木屋的好处有三个方面:第一、木屋冬暖夏凉,住起来舒适。第二、新建房屋的材料为生长多年的杉树,其木质好,修建的房屋能居住的时间大概在30年左右。第三、安全性高,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抵挡住灾害并继续居住。村民对保护传统村落建筑认识的转变可以说是政府政策与村民生活相互作用,让村民从主观上感受到了政策对自己文化的有利之处,从而激发了村民自发性的对自己文化的保护。

    结语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传承者暨村落中的居民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主体,也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价值在于该民族为适应自己所处的生境而构造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包含了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民族文化与其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传统村落旅游的出现,全球化与现代化将直接影响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会导致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即民族文化的原真性缺失,从而引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内涵、保护其生态环境,激发民族文化自觉并使他们建立起文化自信,是民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参 考 文 献〕

    〔1〕孙九霞.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7,(01):1-3.

    〔2〕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06):66-70.

    〔3〕李强,张文华.靖洲三锹多声部苗歌——歌鼟〔J〕.中国音乐,2009,(04):160-164.

    〔4〕杨庭硕,潘盛之,等.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2

    〔5〕张继梅.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J〕.齐鲁学刊,2013,(04):63-66.

    〔6〕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77.

    〔7〕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01):40-43.

    〔责任编辑:杨 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