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实质与思想渊源

    时间:2021-04-18 07:58: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存在论;

    实践存在论: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1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1-0005-08

    《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发表张瑜、刘泽民同志《对美学、文艺学领域实践思想的一系列范畴的再思考》一文。这是近年系列针对笔者的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讨论和商榷文章。中的一篇。由于该文提出的一些问题,仍是在朱立元同志于《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上发表的《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一文的范围内,所以,本文主要还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集中对朱立元同志的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理解上的曲解和泛化作进一步辨析,同时,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失误及其思想渊源作初步的探讨。

    一、如何科学、准确地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一一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一文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初步考察和分析,其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指人的物质劳动和变革世界的实践,既包括最初的本源意义上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含义,也包括在现实基础上社会活动和革命实践的含义。这里的“实践”,不能也不应理解为包容一切的活动和行为,不能也不应理解为是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从本源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构成人类社会起源、存在、发展的基础。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物质劳动和社会实践,即马克思所说的“客观的”“对象性的”(马克思使用的是同一个词:gegenstLndliche)的活动。后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较少使用“实践”一词,比如在《资本论》中,就代之以“生产”“劳动”等概念。

    “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则主张,“应当在西方思想史背景下考察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完整内涵”。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确是在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西方整个思想史中的“实践”概念有何异同?如果不加区分地全盘接受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实践”观念,那么,“实践”概念固然可以获得其所谓“完整内涵”,但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拉开距离了。按照有些“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的思路和设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本上囊括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经康德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所有内涵,而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扬弃与批判置之不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道德伦理”、康德的“实践理性”以及黑格尔的“精神实践”、费尔巴哈的“感性活动”统统纳入“实践”的范畴,并进一步将“实践”与“存在”问题勾连一起,从而为“实践存在论”寻求理论上的支撑和依据。道理很明显,如果单单依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不可能也无法达到“存在论”的层次的。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实践”(praxis)主要指的是追求伦理德性与政治公正的行为,而广义的“实践”则还应包括工艺制作(制造)和理论活动在内。并且认为,“在西方思想史上前一种狭义的实践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更为深远。但是,近代以后,广义的实践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虽然不是十分明显的认同”。这事实上就是承认了“实践”主要应该指狭义的实践概念,而对于广义的实践概念,显然也是接受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是与善分不开的,它更是一个伦理学范畴而非现实的物质实践,道德上的至善在他看来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和目的。亚里士多德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实践,一种是他所说的“有界限的实践”,也就是技术活动,他称之为运动;一种是目的性的实践即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那种与目的同一的实践才是真正的实践。“那些有界限的实践没有一个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例如减肥,在减肥的时候,那些东西自身就在这样运动中。而不是一些运动所要达到的现存的东西,像这样的活动不是实践或者不是完满的实践,只有那种目的寓于其中的活动才是实践。……这两者之中,一个叫做运动,一个叫做现实活动。一切运动都是不完满的。”所以,“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不是物质劳动和生产实践,根本上是一种道德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表达了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道”即逻各斯,也表达了所谓人的整体性品格。

    在对康德“实践”概念的理解上,“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表现出了在康德“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即“道德地实践”)和“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即“技术地实践”)这两者选择上的矛盾。按照康德的规定,这两种实践存在根本的差异,不能混淆,而真正属于本体意义的实践,作为理性存在者的基本方式的实践,乃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即“道德地实践”。但是,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看来,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把实践主要理解为物质性的技术生产的这一“流俗”见解已经相当普遍,以至于需要康德来纠正。这就令人难以理解,既然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意义上的“实践”已经成为“流俗”的见解,需要康德来纠正,那么,论者所说的“实践”只能是康德的“道德地实践”,这样一来,马克思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劳动,即作为“技术地实践”则只能弃而不顾。因为按照康德的理解,这两种“实践”存在根本差异,是不能混淆的。如果将这两种“实践”不加区分地囫囵吞枣、合为一处而接受,即有些论者所谓的“广义的实践”,那么,其内在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对于黑格尔的“实践”观念,“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者以很大的篇幅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黑格尔更重视被康德所忽视的、视为“流俗”见解的那种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并且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并不贬低那种“自然需要”或“感性需要”,即“饥,渴,倦,吃,喝,饱,睡眠”等比较低

    相关热词搜索: 渊源 美学 实质 实践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