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税费改革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时间:2021-09-26 12:56: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我们竹山县从2002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现在,已逐渐步入规范运作的轨道。税费改革后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全县迈入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共同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我县这样的山区贫困县,显得尤其重要。对此,我们带着这个课题,到部分乡镇、村组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农村基层组织对税改后的形势变化认识不足,应对乏力。实行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我县税改后全县农民人均负担62.17元,亩平53.01元,减负幅度为45.77%。今年,国家实行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还出台了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对水稻良种实行补贴政策。农民负担大幅度的减少,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的关心。税费改革的推行,既是现行农村利益分配关系的一次大调整,也是乡村机构、政府职能、税收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减轻了干部精神负担,将会较大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调动农民种粮生产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能将发生较大变化,工作重心和职能必须重新定位并实行转移。特别是由于税收征收主体的逐渐变化,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减弱,基层组织对散居在山区的群众管理难度相应加大。二是乡、村两级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税改后,“三提五统”等收费项目取消,乡镇财政收入平均减少三成以上,有的乡镇连干部工资已经难以按时发放;我县90%以上的村无村级收入,仅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维持基本运转,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
        2、陈旧的方式方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着盲目乐观的思想倾向。认为税费改革了,合理的税收可以交农税部门征收,村干部只是协税,少数“难缠户”、“钉子户”完全可以交给司法部门强制性收取。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消极畏难情绪,一忧干部工资难以兑现;二忧资金短缺,工作难以开展;三忧无钱为民办实事,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四忧债务难以化解、偿还。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不敢用、经济手段不能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
        3、“一事一议”给基层民主政治带来新的课题。税改政策要求,逐年减少直至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工,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将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定、上限控制”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还要求村务要“方案上墙、支出公开、费用透明”。群众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给农村基层民主带来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多数农民议事决策水平不高,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观念;干部怕麻烦、怕“惹祸”。思想难统一,资金难筹集,使得部分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
        4、村级组织经济债务沉重,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村级经济债务问题本来与税改无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切断了以往村里逐步消化经济债务的一些渠道,使村级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县村级债务总额为3873万元,其中回收债权为1279万元,债权债务相抵,全县村级净负债5677万元,村平负债21.5万元 。对多数村而言,转移支付资金仅能保基本的村级组织运转,而无法化解债务。
        5、基层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发展与实际不相适应。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部分青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切向“钱”看,党组织难于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随着乡镇配套改革的实行,通过竞争上岗、分流、淘汰一部分干部。干部队伍“进口”关把得更严,使该进的年青干部因“编制”问题而进不来,会出现“只出不进”的循环之路。对我们山区来说,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加之合村并组,势必带来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和消极影响。
        二、税费改革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第一,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选择发展路子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村级的土地、矿产、水能、茶园等资源,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客商等办法,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多种形式,靠兴办企业增收,靠发展林特产业增收,靠资产经营增收,靠搞活土地使用权增收,靠资源开发增收,靠物业经营增收,靠实施农业产业化增收,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二是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继续采取党政领导帮、政府部门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形式,采取项目合作、资金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具体措施,经济上支持、思路上拓宽与政策上倾斜并重,进一步强化责任制,不脱贫就不脱钩。同时,要逐步实现从送钱送物向送科技、送服务的转变,从单纯“输血”向提高“造血”功能的转变。要及时化解村级债务,要对农村的债务进行清理登记,防止增加新的债务。 三是管好现有集体经济,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缓解乡村经济困难。
        第二,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以实行依法治乡、村民自治为目标,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一要适应税费改革和配套改革要求,结合村组撤并、区划调整情况,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制度和政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要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工作水平。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三要深化村民自治活动,推进村级民主建设。努力提高村务公开质量,认其听取和收集群众的反映和意见,适时向群众反馈,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第三,加快农村配套改革,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继续推行合村并组,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建议采取“一扩一减”的办法,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一扩”:即扩大村级规模,尽量撤小并大、撤弱并强、撤穷并富,实行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富带穷、以中心村带周边村。“一减”:即减少干部职数,选好配强村干部,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书记、主任“一肩挑”,村组干部相互兼职,逐步实现村干部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抓好中间状态村提档升级工作,争创优秀支部。三是继续抓好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配好班子,健全制度,增强活力。
        第四,创新工作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的思想,帮助解决好“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激励党员争做时代先锋。二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一些村多年未发展党员、无35岁以下党员、村组干部中党员偏少的问题。三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力度,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有效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采取流动党员定期书面思想汇报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线,切实改变不受组织约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甚至不交纳党费的“四不”现象。
        第五,推进和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积极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办法,明确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村干部进、管、出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推行村干部报酬待遇绩效化,提高工资待遇。二是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三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村干部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采取优胜劣淘的办法选拔村级干部,使村级干部素质适应职业化的需要。四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重奖严惩。要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
        第六,转变工作方式,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直接面对农民,其一言一行往往更能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县党代会、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的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全县“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这个大局。乡、村干部要转变工作方式,抓好示范服务。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调整产业结构,带头兴办产业基地,创建龙头企业,以亲身实践让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懂得怎样做。要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帮助各村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引导村组干部转变观念,增强素质,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