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我市2006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21-11-01 15:13: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市大力开展了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和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30家,增加72家,增长15.7%,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115家,增加12家,增长11.7%。全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建、扩建、技改项目251个,实际完成投资26.7亿元。为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市委十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和“产业发展年”工作布署,现提出全市2006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发展目标

    (一)龙头企业发展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0家,比上年增加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达到130家、超3亿元的达到15家、超10亿元的达到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2%以上。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二)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全市生猪出栏1150万头,比上年增加115万头,增长11.1%;家禽出栏1.86亿只,增加0.16亿只,增长9.4%;蔬菜产量420万吨以上,新发展加工专用蔬菜10万亩;杂柑面积24.6万亩,增加7.6万亩,增长30.8%;猕猴桃面积11.3万亩,增加5万亩,增长79.4%;花卉面积34.5万亩,增加1.5万亩,增长4.5%;草腐菌6万亩和木腐菌3.5亿袋,分别增加1.8万亩和0.5亿袋,分别增长43%和16.7%;茶园面积23万亩,增加3.2万亩,增长16%;水产品产量9.5万吨,增加1.2万吨,增长14.5%;工业原料林10万亩,增加7万亩,增长3.3倍。上述十大产业产值平均增长10%以上。

    (三)专合组织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目标。全市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增加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务工11万人,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60元。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将市政府已经确定的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茶叶、水产和木竹七大重点产业,加上发展潜力大的家禽、花卉、猕猴桃产业共十大产业,列入“十一五”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切实做好五年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2006年要突出抓好生猪、茶叶、水产、花卉、猕猴桃五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快各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十大重点产业中着力培育20家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力争有8家成长为全省同行业的“单打冠军”。以产业牵头县为重点,加快发展邛崃、蒲江生猪及其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新津、崇州、双流、彭州家禽及其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蒲江、邛崃茶叶及其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温江、郫县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大邑、金堂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邛崃、新都、新津、蒲江、龙泉驿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落后、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现状和制约因素,制定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肉类、粮油、果蔬、奶类、蛋类、茶叶、蚕丝、木竹、中医药、皮革、羽绒、蜂类等制品,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在近郊区发展休闲农业,在中郊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远郊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的总体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求,在邛崃、蒲江、大邑、崇州、新津、双流、金堂和彭州等地建立优质生猪、家禽集约化养殖产业带;在双流、彭州、金堂、郫县、龙泉驿、新都、邛崃、大邑、崇州、都江堰等地建立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带;在龙泉山丘陵地区和大小五面山、长丘山地区建立优质杂柑产业带;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的都江堰、蒲江、邛崃等地建立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在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地建立花卉苗木产业带;在大邑、金堂、郫县建立食用菌产业基地;在蒲江、邛崃、都江堰等地建立名优茶叶产业带;在邛崃、大邑、彭州、崇州、新津、蒲江、双流、金堂等的山地和深丘地区建立竹源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在双流、都江堰、彭州等地建立水产养殖生产基地。涉及的区(市)县要分解落实全市十大产业布局规划,制定集中连片发展和分年度实施意见。在十大产业中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全程质量跟踪,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基地。

    (二)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一是分解落实农业招商引资任务。2006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到位额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其中实施总投资3000至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5个,5000万元以上的15个。力争在引进大型的肉类精深加工项目、果蔬产品加工项目、畜禽副产物加工项目、茶叶提取物加工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二是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市上要重点抓好《**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若干意见》(成府发[2005]19号)以及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的软硬环境。三是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市上重点举办好**农业(深圳)投资洽淡会,组织参加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在国外组织两次以上的农业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会。四是加强农业签约项目和意向性项目的跟踪服务,搞好“**•泰国农产品加工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组织制定《**市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通过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展示会、推荐会,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文化交流,举办**茶文化节等活动,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依托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2006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增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0个以上,农产品商标注册增加500件、证明商标增加2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建立企业科技开发中心,大力引进和开发新品种、新产品,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增加我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提高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大力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一是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认真落实《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成委办[2005]37号),力争到年底全市耕地流转面达到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推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立法进程,争取《条例》早日颁布实施,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专合组织和行业协会。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着力完善定单农业、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方式,大力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支持部分重点龙头企业在其核心示范基地进行“村企合一”的试点探索,推进“一村一品”试点工作。依法加强农产品购销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的维护,打击各种扰乱农产品市场的违法行为。四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宣传、培训、咨询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物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采用市场、经济、行政等手段,大力促进我市农产品的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积极发展网上交易、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继续加强我市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五)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投入。继续扩大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在项目安排上集中使用、择优扶强、不分散投放,在投入机制上更多地采取贴息、担保、提供风险保障金等办法,起到“放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作用。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土地出让金收入使用的有关规定,将其中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资金,全部用于扶持十大重点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重点产业的“良种直补”、“农机直补”经费,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质量认证、品牌创建、产品出口等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争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与农发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争取在3年内农发行向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贷款100亿元,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六)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服务。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分析研究,配套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取得突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解决用地、用电、用工、融资、注册、认证、营销、出口、维权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积极组织开展龙头企业间的交流沟通,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为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提供条件。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和农业产业化统计运行分析,搞好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审核工作,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训,完善工作机制和项目管理,确保全年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我市 加快推进 意见 农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