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浅论唐代妇女服饰的开放性

    时间:2020-08-14 07:58: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唐代文化灿烂辉煌,而妇女服饰作为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放异彩,光辉夺目。唐代妇女服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开放,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众多服饰款式和多个社会阶层之中。而这种开放的着装风格与唐朝开明的政策,开放的风气,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等脱不开关系。本文试图总结唐代妇女服饰开放性的表现,并剖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妇女服饰;开放;胡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统治阶层胸襟辽阔,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加之受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的各种束缚相对较少,开放程度空前绝后,胡服和男装也盛极一时。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开放的风尚,创新而多变的款式,成为唐朝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唐代妇女服饰开放的表现

    与其它朝代的妇女服饰相比,唐代妇女服饰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开放。其开放性是其它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女子美好的身材在裸露程度极高的服饰下纤毫毕现。这一时期,妇女服饰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衣饰开放,以露为美

    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则更是时髦成风。道德,法律,礼仪等都难以约束这种强烈的爱美之风以及她们对时尚的追求。而裸露则是穿衣时尚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当时妇女服饰的设计开放大胆,领口一般很大,女子裙腰之上酥胸半露,衣料又薄又透,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体美。这种开放的装束曾经盛极一时,对于这一普遍现象,唐代诗词之中叶有着形象动人的描绘。“粉胸半掩疑晴雪”[1],“常恐胸前春雪释”[2],“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3]以及“绮罗纤缕见肌肤”[4]等诗句就充分地说明了当时开放的风气,是对当时情景生动的写实。

    而最能体现当时“以露为美”这一观点的就是“袒露装”。穿时里面不穿内衣,袒露胸脯于外。它由袒胸的大袖衫和高束腰的裙子组成,大多为袒胸贯头式,有华美的纹饰,袖口宽大广阔,还有很宽的绣花边缘,袒胸处呈双桃形,与女子胸型相合,穿时不仅脖子全部裸露在外,胸部也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比起当今的低胸装有过之而无不及,充分地展示了女性躯体的美以及丰腴的神韵,甚是迷人。当这种袒领的服装因其暴露而流行甚至独领风骚的时候,另一种薄而透的服装开始在宫廷出现。其面料多为纱罗制品,因此又称“纱罗衫”。穿时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由于衫子薄如蝉翼,胸脯,臂膊等若隐若现,风情万种。其暴露性和装饰性堪称中国服装史上的奇观。宋代妇女虽然也穿纱、罗衫襦等,但是穿着方式方法以及面料的透明度远不能与唐代妇女相比。

    服饰的裸露开放在宗教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佛教。唐代佛教塑像往往上身裸露,乳房隆凸,肩开阔腰细。敦煌莫高窟唐代飞天的的身上便很明显很细致地体现了唐人的裸露之风。唐代女装的开放性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唐代的绘画壁画中对此也有所体现,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所绘的妇女,“皆披帔,轻衫犹如抹胸”。[5]永泰公主墓壁画上的侍女和懿德太子墓石刻的宫廷女官,衣着亦相当暴露,都袒胸露乳,或特意勾画出饱满的胸部的轮廓。

    唐代女性以露为美在衣裙的体现上最为突出,然而却是从头部开始的。史书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离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驰,公私妇人,无复羃之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粧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6]羃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遮蔽全身。而后流行的帷帽则是一种阔边缘,周围有网纱的帽子,与现今社会带网纱半遮面的帽子颇有相似之处。而在这之后的胡帽则比帷帽更露一些,帽顶尖高,帽檐上翘或上卷,整个面部都没有遮挡。不戴胡帽之后则露发髻出行,整个头部一览无余。这反映了一百多年间唐代女子暴露面部的前前后后,是一个从全遮蔽到半遮蔽再到全开放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宫廷和庶民相互影响的过程。

    唐代女装袒露成风,女子不但不以露为耻,反而引以为荣,着实是开放至极。这种开放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兴盛以及社会上开明的风气,更重要的是妇女们开始挣脱了封建礼法的束缚,自由自主地追求美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女着男装,胡服盛行

    自古以来,男子穿男装,女子着女装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作为与封建礼教想对立的表现,“女着男装”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因此,几千前来女着男装极为罕见。而到了唐代,这样的局面却被打破了,男装成为唐代女子的又一选择和喜好。“士女衣胡服”[7]和“衣男子衣而靴”[8]成为了唐代妇女衣着的一大特点。这里所说的胡服既包括西域胡人的装束,也包含中亚、南亚的异国服饰。

    所谓“女着男装”,有的只是穿男子的主服,而有的则是全身都效仿男子装束。妇女穿男装的风潮开始于高宗、武后的时候。史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彩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9]可见,当时着男装还是很少见的事情,因此连高宗、武后都感到怪异。然而这种“女着男装”的奇怪装束却逐渐被接受。到了开元初,女着男装、胡服则成了稀疏平常的事情。一些士人、官人的妻子也穿着丈夫的靴子衣衫抛头露面,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10]此后,“唐武宗时,王才人与武宗装束同样,同时骑马射猎,使得奏事者将男女混淆不清,常常认错。武宗却以此为乐”。[11]这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其他朝代不可想象事情。永泰公主墓和韦顼墓中的壁画、线刻画中均有着男装的妇女形象。如永泰公主墓的前室东壁中的十六位女性中便有四位是男装打扮,都足蹬男靴,身着男性衣饰,显得干练整洁,朝气蓬勃。

    女子着男装,大概是受胡服的启发和影响,因胡人本就是男女同装。当时胡汉交流十分密切,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相继传入中原,并受到唐人的喜爱。在这种背景下,胡服、胡妆在贞观、开元年间作为唐代妇女服饰的着装时尚,成为一时之盛,当时的人们趋之如骛,以之为时髦时尚。唐代诗人元稹因此叹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擅满成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12]

    唐代女子所穿的胡服的典型特征是翻领、圆领、窄袖和对襟。在衣服的领、袖、襟、缘等部位镶有一道宽阔的锦边作为装饰;而下身则穿带竖条纹的小口裤子。此外还有配套的高顶尖帽和尖头花鞋或半靿软靴,腰间则束带,且有各种小饰物缀于其上。唐代说的胡服,不仅仅是西域胡人所穿的衣服,还包括中亚、南亚的异国服饰。胡服被当做的当时的时尚着装以及其盛行与当时的胡舞、胡乐、胡戏和胡服、胡妆的传入是分不开的。

    唐人喜欢舞蹈,尤其喜欢跳胡舞。据说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善胡舞”的能手,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间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话来说,一时间“臣妾人人学圜转”,[13]简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因为对胡舞的崇尚,发展到对胡服的模仿,进而出现了“胡妆”盛行的情况。“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14]”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女子着男装以及服饰的胡化既体现了女性柔媚的一面,也体现了女子似男子的阳刚之气,与前代乃至后代都有很大的不同。女子着男装,穿胡服,在中国服饰史上极为罕见,只有唐代而已。

    二、影响唐代妇女服饰的因素

    唐代妇女服饰的这些特点是与唐代的整个社会状况、历史环境分不开的。它们既影响着服饰,同时也反映在服饰的特点之中。

    首先,唐朝在政治上比起前朝来更趋于稳定,经济也更为发达。唐朝建立后,结束了隋朝的动荡不安,社会逐渐稳定,生产发展。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厉行节约,休养生息,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时,经过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以及劳动人民的劳作,唐朝的繁荣达到了极点和鼎盛时期。充裕的经济基础、物质基础以及安定的社会大环境让唐代妇女不必为生存生活而发愁,服饰文化也有了发展的可能。

    其次,兼容并蓄、开放开明的社会风气大大影响了唐代妇女服饰的发展。自古以来便有华尊夷卑的尊卑观念,但是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华夷一家、华夷平等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所进行的频繁的胡汉往来、中外交流充满着兼容并蓄的气息。公元七世纪时唐都长安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吸引着无数异族和异国人士前来。随着西域商人和别国留学生纷纷来唐,各种异域文化被带来唐朝,胡服等异族风情的服装也随之传入,并且得到唐代妇女的喜爱和追捧,造成了胡服盛行的状况。

    第三,女主执政,女权意识增强。唐朝承袭北朝遗风,妇女地位较高,所受的束缚也较少,言行相对自由。并且,随着武则天的称帝成为女皇,唐朝妇女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而且,唐朝前期便已经开始重视对妇女的教育。在宫中设立了女师和学官教授宫中嫔妃、宫女知识,在宫外则设置了教坊等教授妇女音律舞蹈等科目。这使得妇女的素质大大提高,女权意识也随之萌发和兴起。在传统的男性占有绝对优势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穿开放裸露的服装和男人衣服也是唐代妇女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兼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得唐代妇女服饰也分外开放和暴露,在封建社会历史的长河里独树一帜,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

    三、小结

    服饰与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包裹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外壳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饰也是记录人类文明的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因而唐代妇女服饰的风格特征以及审美趋向,也是对大唐帝国繁荣开放的侧面反映。近三百年来唐代女装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大唐文明的一个缩影和表现。服饰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唐代女子服饰,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并影响着后世历代乃至现今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服饰总是政治的晴雨表,通过对唐代女子服饰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窥得大唐面貌的一部分。唐代女装的开放裸露及考究也正是大唐生机勃勃的体现,而胡服和男装也仅仅只是在唐代才有,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魄和大国风范。同时,唐代女装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也是古代服装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服装史上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卷651,方干:《赠美人四首》,中华书局.1960:7478

    [2]《全唐诗》卷651,方干:《赠美人四首》,中华书局.1960:7478

    [3]《全唐诗》卷771,周濆:《逢邻女》,中华书局.1960:8755

    [4]《全唐诗》卷896,欧阳炯:《浣溪沙》,中华书局.1960:10975

    [5]黄强.中国服饰画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92

    [6]《旧唐书》卷45.舆服志,中华书局,1975:1957

    [7]《新唐书》卷24.车服志,中华书局,1975:531

    [8]《新唐书》卷24.车服志,中华书局,1975:531

    [9]《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878

    [10]崔豹、马缟、苏鹗.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29

    [11]介眉.昭陵唐人服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37-38

    [12]《全唐诗》卷419,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中华书局.1960:4617

    [13]《全唐诗》卷426,白居易:《胡旋女-戒近习也》,中华书局.1960:4693

    [14]《全唐诗》卷419,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中华书局.1960:4617

    相关热词搜索: 开放性 唐代 妇女 服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