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推进风险及防范对策

    时间:2020-09-06 07:52: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诊改工作是高职院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推进诊改工作是一项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高职院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多重影响。各种影响因素交织并存、相互催化,在不断保证诊改工作有序运作的同时,也能够诱发推进风险,制约诊改工作正常开展。面对复杂多元的诊改工作推进风险,必须在系统了解推进风险产生缘由、具体表现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策略途径来有效防范和化解。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改工作 推进风险 防范对策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 ),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晓静(1983- ),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北 秦皇岛 066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Z17106,课题负责人:刘志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13-05

    自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下发以来,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诊改工作,探索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工作机制和实践模式,对于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诊改研究相对不足、诊改主体较为单一、诊改过程有待细化、诊改保障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并存,极易诱发诊改工作风险,影响诊改工作的正常开展。文章主要以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推进过程为分析对象,重点探讨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基本概念、具体表现和防范对策等。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基本概念

    诊改工作提出时间较短,实践探索有待深入,学术界对于诊改工作的概念理解尚处于争鸣阶段。梳理相关的政策文件、理论成果和权威解读,可以归纳出五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过程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从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两个层面,对诊改工作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诊改工作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和条件、师资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同时,认为建立诊改工作制度应该关注理顺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分类指导推进、数据系统支撑、试行专业诊改等主要任务,强调诊改工作是完成“确定目标”“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等系列工作的动态过程。二是制度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副处长任占营认为,诊改工作要提升到制度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诊改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该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稳步推进“制度—机制—能力—文化—行动”的历史演变。三是对比论。全国诊改专委会主任杨应崧教授通过分析诊改与传统评估在目标、运作动力、标准设置、组织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角色、指标体系、运行形态和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指出诊改工作是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新常态,体现在服务需求、立足自我、常态诊改和平台支撑等方面。四是阶段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王石磊、劉志峰副教授认为,诊改工作主要包括诊断和改进两个方面:诊断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高职院校根据一定原则方法,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其运作成效进行分析研判并提出优化对策的过程;改进是指在诊断工作基础上,围绕诊断发现的问题或不足落实解决对策,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五是动力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刘海教授认为,教学诊断与改进是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标志着职业院校开始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

    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诊改工作主要指高职院校通过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改进和完善,不断提升内部质量保证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功能。由于高职院校之间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因此既不能用一个模式、一套路径来推进诊改工作,也不能用一把尺子或一组绩效指标来评价诊改成效。高职院校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主体,也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保证主体。诊改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明确高职院校在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高职教育具有“跨界性”特征,体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复杂多变的办学环境下,现行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体上还难以充分保证诊改工作的有效推进。

    作为高职院校的自组织行为,诊改工作推进过程会受到政策举措、工作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按照限制因子定律,这些因素处在低于诊改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最小量或者高于诊改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最大量时,都会对诊改工作开展产生限制性影响。当诊改工作推进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支配影响时,其推进速度、成效将受到最低量因素的限制。只有各种影响因素处于最适状态,诊改工作才能正常有序开展并实现目标最优化。非最适状态下的限制因子都会对诊改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其影响力突破诊改工作自校稳态机制的最大承载力时,往往就会诱发诊改工作推进风险。参照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理论和风险归因理论,本文将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自变量概括为诊改主体风险、诊改方式风险、诊改过程风险、诊改保障风险和诊改评价风险。这五类自变量快速集聚、相互催化,形成较强的作用力,加快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演变蔓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冷静面对,精准施策,及时化解。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具体表现

    通过分析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概念内涵,可以发现诊改工作推进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动变性。各种不确定环境因素的出现,更进一步加剧了诊改工作的推进风险。梳理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具体表现,总结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发生规律,也有助于合理提出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防范举措。

    1.诊改主体的责任模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了诊改工作包括的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和37个诊断点。精准落实诊断项目、把控诊断要素、聚焦诊断点,必须依赖高职院校这个主体的责任发挥。没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诊改工作很难有序推进,实现树立教学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培育教学质量文化的美好愿景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诊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办公室,积极开展诊改工作方案制订、任务分解和督导检查等工作。这种方式对于集中调配高职院校资源、解决诊改工作重点问题具有显著作用,但如果缺少合理分工和责任落实,那么高职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主体责任界限就会被模糊化,由于责任不明确导致诊改工作推进受阻也就在所难免。同时,诊改工作领导办公室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主体责任也应该进行清晰界定。否则,就会出现原本应该由高职院校内设机构制定的诊改目标、调配的诊改资源和完成的诊改任务,由学校层面的诊改工作办公室替代开展的情景。这必然会影响到各职能部门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造成诊改工作长期游离于应然目标,收效大打折扣。

    2.诊改方式的简单选择。诊改方式是高职院校在推进诊改工作过程中,为了完成好某个诊断项目、把握好诊断要素和聚焦好诊断点采取的具体方法。完成相同的诊改工作,不同的高职院校会选择不同的诊改方式。同一所高职院校,不同的诊改工作阶段,选择的诊改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诊改方式要体现实际性、灵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在工作实际中,一些办学资源相对短缺的高职院校,过于追求诊改短期效应,采取简单化的诊改方式,热衷于任务清单和数据报告等,忽视到一线深入调研了解情况,更遑论为各职能部门出谋划策、协力帮助其推进诊改工作。同时,有的职能部门也逐渐形成了“等通知、靠帮助、要支持”的消极思想,盲从上级指示要求,在诊改方式选择上缺少应有的分析研判。在表面上与学校诊改工作协调一致,实际上仍然是被动接受诊改,与诊改工作初衷大相径庭,难免会导致诊改工作成效低下。此外,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总是倾向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造成一些诊改的细微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3.诊改过程的封闭内卷。高职院校是诊改工作的主体,其办学育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始终与外部环境存在关联互动。因此,诊改工作也要树立开放意识,不断从外部环境汲取资源要素。特别是要关注外部环境中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的多层面需求,不断促使高职院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诊改工作,更好地向外部环境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质量技术研发服务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为社会进步、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混淆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诊改与评估之间的关系,片面认为诊改是评估的简单延续和复制替代,既没有深入思考彼此差异,也没有系统整合二者关系。同时,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诊改工作茫然徘徊,甚至无所适从,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推进工作,弱化了诊改工作的外部条件支持,导致诊改工作停滞不前,致使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现象可理解为“内卷化”。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看来,内卷化是指某种组织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以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它往往意味着进入了没有增长的发展。也就是说,孤立封闭地开展诊改工作,非但无益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会制约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4.诊改保障的淡薄不足。从管理学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是一项需要人、财、物资源投入的组织行为。没有一定的资源投入做基础和保障,推进诊改工作及其各项任务便无从谈起,更遑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目标的实现。资源投入的多寡决定诊改成本的高低。按照组织变革成本理论,诊改成本是高职院校因发起诊改、组织诊改、确保诊改顺利进行以及巩固诊改成果所发生的价值总和。诊改成本影响诊改动机的形成、诊改方式的选择、诊改过程的推进和诊改绩效的评价。在诊改资源配置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统筹考虑办学实力、诊改实际和资源条件,也要不断树立诊改成本意识,提高诊改资源利用水平,最优化保障诊改工作开展。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忽视诊改成本,不注重资源的投入保障和充分利用。此外,在组织保障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多数省份成立了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指导工作。但是,高职院校在诊改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具有明显的零时性、不确定性,没有将诊改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实际上,开展诊改工作是手段并非目的,其价值指向是通过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5.诊改评价的滞后缺失。评价是诊改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诊改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推进和取得成效进行阶段性或整体性评价的动态过程。有效开展诊改评价,需要把握好诊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过程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特定的内容要求,应该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予以关注。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不断推动诊改评价的系统化运作。科学合理的诊改评价,有助于高职院校聚焦诊改任务、发现诊改问题、激发诊改活力。同时,也有助于补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设计短板,填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漏洞,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内容,推动诊改工作常态化、持续化。不仅如此,广泛深入的诊改评价还有助于培育诊改评价文化,促进教学质量文化的發展。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评价意识缺乏、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难以根据诊改工作方案和阶段性目标来开展诊改评价,不利于诊改工作问题的合理解决,最终影响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的高职院校组织诊改评价的随意性较大、规范性不强,评价过程流于形式,评价结论难以让人信服。因此,要高度重视诊改评价,定期组织诊改评价,切实发挥诊改评价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推进风险的防范对策

    要细致分析风险表现,不断明确防范思路,合理提出化解对策,确保诊改工作持续开展。通过加大诊改工作制度化建设,增强诊改工作整体化推进,探索诊改工作系统化治理,实施诊改工作科学化评价,科学构建防范策略体系。

    1.加大诊改工作制度化建设。诊改工作是高职院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治理能力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诊改工作只有实现制度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缺少制度层面的长效保证,诊改工作难以为继。加大诊改工作制度化建设,应该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各省市细化《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内容,结合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整体情况,加快制定省市层面的诊断工作制度,从宏观上引导本地区诊改工作开展,同时出台诊改工作制度执行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为高职院校科学开展诊改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二是高职院校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办学育人实际,制订诊改工作实施方案,详列任务清单,明确任务内容、主责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考核标准以及奖惩方式等内容,建立实施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实现督导检查常态化;三是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要围绕承接的诊改工作任务,进行标准化设计、流程化运作和精细化管理,确保诊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全面保证诊改工作持续开展,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增强诊改工作整体化推进。按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提出的诊断项目参考表,诊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构架、运作状态和运作效果。每个方面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关系结构,在实践中应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任何一个方面被忽视或进展缓慢,都会影响诊改工作持续有序开展。因此,整体推进诊改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系统观,合理把握和有效协调诊改工作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应协调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诊改工作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厘清诊改工作与日常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摒弃脱离教学实际的随意诊改,不断促进诊改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观念培育、教学质量文化发展和教学质量行为自觉的目标。二是诊改工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沟通交流,突破单纯依靠高职院校力量开展诊改工作的局面,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地方教育部门、各级诊改委员会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力量,不断提高诊改工作水平。前者属于高职院校内部关系,后者属于高职院校外部关系。内外关系的复杂多元决定诊改工作整体化推进的本质要求。

    3.探索诊改工作系统化治理。诊改工作不仅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战略工程反映诊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工程体现诊改工作的过程性。从诊改工作制度建立到诊改工作机制完善,再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文化形成和教学质量行动自觉,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高职院校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裹足不前,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来,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走。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将治理理念、精神、方式等时代要素融入诊改工作过程中,并系统指导诊改工作开展。探索诊改工作系统化治理,高职院校要关注四方面内容:一是积极培育治理理念,不断明确治理内容,探索构建治理机制,科学选择治理方式,探索总结治理策略;二是根据大学治理产生的两个原因——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充分,建立诊改工作信息沟通平台,实现诊改工作信息合理流动,同时完善诊改工作激励机制,不断激发诊改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诊改工作动力;三是充分保证诊改工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加强对诊改工作主体的监督,规范和约束诊改工作主体行为;四是合理安排诊改工作任务,明确各工作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整体化推进诊改工作,强化过程监督和管理,确保诊改工作持续开展。

    4.实施诊改工作科学化评价。诊改工作的战略地位,既决定了制度建设、整体推进和系统治理的现实性,也决定了资源投入、成本控制和科学评价的必要性。由于资源投入的客观存在、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对诊改工作进行阶段性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即诊改工作评价。从内容上看,诊改工作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对象和评价反馈等方面。这些方面之间有机结合、催化互动,组成诊改工作评价机制运作过程。除了强调绩效考核之外,诊改工作评价还要突出问题发现和奖惩问责。问题发现主要指通过开展科学评价,梳理发现诊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方法或举措。奖惩问责主要指依据诊改工作计划和评价体系标准,对表现突出、业绩明显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不断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对于工作绩效较差的,则要进行教育引导甚至是严肃问责,进而不断提高这些部门、人员对诊改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层次上看,诊改工作评价主要包括教育部对各省市、各省市对所管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对所属内设机构三个方面的评价。多层面的绩效评价,有助于准确把握诊改工作态势,总结诊改工作成绩,发现诊改工作问题,明确诊改工作思路,提高诊改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石磊,刘志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0).

    [2]任占英.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

    [3]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4]刘海.教学诊断与改进是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

    [5]佟林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执行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6]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J].教育研究,2006(2).

    [7]刘志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保证体系 防范 推进 风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