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中国第一具载人热气球的诞生横渡长江仅用时13分钟

    时间:2020-12-15 07:51: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783年11月21日,法国人在巴黎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热气球的放飞。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首先研制出以人造纤维为材料,以丙烷为燃料的现代热气球后,世界热气球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82年10月美国人福布斯访华,带来一个AX-7型热气球,球体上缝有一幅巨大的美国星条旗。他在北京长城等多处表演,出尽风头。回国前,他把这只热气球留给中国。后来,国家体委的刘年成和安阳滑翔学校的郝东山专程去法国学习热气球飞行,回国后就积极谋求开展热气球运动。按当时分工,他们先后几次与南京联系,但没有能迅速落实。凑巧,1984年10月底,湖北襄樊宏伟机械厂科研所的工程师应邀赴安阳,对新研制成功的滑翔机救生伞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他们正式提出要求,要在春节前,生产一个国产球体,换下美国的球体在北京作升空表演。研究决定由我率领有关专家赶赴安阳,去见识这个大家伙,现场分析研究。情况明,才能决心大。热气球的球体是一种带涂层的尼龙布,需一千多米,如去上海纺织厂解决,一时也来不及。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幸好库存有用来做滑翔翼的扎光尼龙布,它透气量很小,强度也很高,有好几种颜色,色彩十分鲜艳,数量足够。球体的进气口,因距火焰近,需特种耐高温阻燃材料,我们仓库里也有。心里有了底,决心自然可以下。

    经过一个大站,

    发个电报报平安

    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任务,而且时间非常紧迫,不允许出一点闪失。AX-7热气球的球体体积为2 165立方米,充气后高20米,直径18米,充气加热后能产生705千克的升力。球面由18幅构成,每幅有20多米长,又由16块织物拼缝而成。球体下面有一个直径2米多的进气口,一条圆形的弹簧钢带包缝在孔口的耐高温阻燃织物里。球顶有个出气口,9根承载绳从拼缝中穿过,绕过球顶开的大孔,又从对称拼缝里穿过,在进气口底边缝制成18个连接扣,与18根钢丝绳相连,再分为3组,通过钢制连接件,跟三角形吊篮相连接。一个比出气口面积稍大的伞状织物,用绳子固定在球体内。一根操纵索很长,一头与伞状物相连,另一端拖放在吊篮里。飞行时,热空气的浮力会把伞状物紧贴在顶孔上,不让热气流出,随着吊篮上的加热器不断加温,球体内气温不停升高,气球就迅速上升;拉下操纵绳,被伞状物堵死的顶孔开放,热气流出,球温下降,热气球随即下降高度。一个电子测温头固定在球体内,通过导线与吊蓝里的电子温度计相连,飞行员可以随时监控球温。

    AX-7热气球不允许拆了做测量,更不准做破坏实验。只有一本英文使用说明书,虽有参考价值,但总不能作为生产依据。如按正常工作程序,先做设计计算、出图、编工艺,再下达车间试制、检验,时间太紧根本行不通。我们打破常规,把各方面的能工巧匠和专家集中在车间里,共同商量,领导和大家一起干,随时处理碰到的疑难问题。外面大雪纷飞,人们热气腾腾,干劲十足。全厂上上下下都给开绿灯,要什么给什么。整整6天,终于在1985年1月27日下午6点钟胜利完工。那时交通和通讯条件校差,没有高速公路,打个长途电话还要等上几个小时。时间紧迫,虽然挑选最好的车,最有经验的司机,但当时北方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万一有事,耽搁在哪里我们都不得而知。因此要求司机一路上,经过一个大站,发个电报报平安。正是事事作精心安排,人人尽心尽力,热气球终于安全及时运到北京。

    两个月造出

    两整套热气球

    1月30日下午,一个顶部为白色,底部为杏黄色、主体由红、白、蓝、绿色巨大纵向条幅构成的载人热气球,在北京体育馆足球场上冉冉升起,稳稳地系留在几十米高空中。“中国航空部”五个大字,在广阔的红幅上光耀夺目。北京首次完成热气球系留飞的火焰加热器、吊篮和气瓶都是借用美国的。因此热气球的研制工作也仅仅是个开始。南京的兄弟单位也派人赴京观看,事后,立即把全套美国热气球从北京运到南京工厂,也很快做出新球体,在南京航空学院成功系留飞。一场竞赛就此宣告开始。

    热气球的外形是一种倒水滴形,经反复研究修改后,发出设计图,使球体外形趋于完美。球体与吊篮相联的三组钢丝绳是十分重要的连接件,我们遵照航空标准规定的方法,在钢绳端头编结蝇扣,并随机抽出一些作破坏试验,确保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加热器初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做好它也不容易。美国采用液态纯丙烷燃料,正常飞行时喷出燃气,应急时,直接喷出燃液,火焰一下子上窜1~2米高,使热气球迅速上升,躲避障碍物,作机动飞行。当时,我们只有液态煤气。加热器点火后先生成小火苗,它在飞行中不能熄火,用来随时点燃喷出的燃气。喷孔直径,光洁度和精度要求高,我们去武汉精密机械厂协作加工,并与美国加热器作对比实验后,才制造出自己的火焰加热器。燃料罐我们用的是普通家用液化气瓶,容量小,又没有安装压力表,使用时不知瓶中还剩多少燃料。另外,当吊篮着地会有较大撞击力,家用液化气瓶的强度不足。为此又请武汉锅炉厂研制一批外形和性能相似的优质钢瓶,虽稍重一些,但强度高,安全性好。美国吊篮全部用藤编成,主受力框架的藤条直径很粗,强度和柔性都很好。我们开始用金属材料做吊篮,用来系留飞还凑合,自由飞行着陆时不能起缓冲作用。为确保人身安全,只好派专人去落实, 足足用了近一个月时间, 跑了很多地方,终于在广西靠近越南的山区,找到合适的藤条,把漂亮又结实的吊篮编制出来。燃气瓶安放在三角形吊篮的拐角上,用管子联通,既可以先用光一瓶,再打开另一瓶,也可三瓶一起使用。至于高度表等飞行所需仪表,空中灭火器以及地面鼓风机都不难选配。两个月后的3月20日,我们又研制出了2号和3号两整套热气球。

    横渡长江

    气球系留飞只是热气球运动的初级阶段,只有完成自由飞,才意味我国热气球真正开始跨进世界热气球的行列。

    我们厂有一支空勤队伍,不乏有一些跳伞能手,都争先恐后要一试身手。但飞行无小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要依靠安阳航校的人完成首次自由飞。我们先挑选两个空勤当好副手。

    3月20日来襄樊视察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顾问、68岁高龄的陶鲁笳同志乘坐了热气球。3月22日上午又应邀向市领导和公众作系留飞表演。襄樊的春天气候多变,风速风向变化较大。把吊篮倒下,球体顺风铺好,鼓风机向球体里吹气,点燃加热器,随着热气冲进气球。球体刚刚竖起,一阵风又把热气球吹瘪,反复几次都不行。襄樊黎明时无风,因此第二天天未亮,大家摸黑上了试验场。一切准备就绪,早晨6时58分,体积为2 160立方米,橘红波纹的2号热气球在一片翠绿的麦地上迅速升起,一刹之间窜上200米,7分钟越过3千米,在试验场里安全落地。国产热气球首次自由飞行终于成功了!之后,大家简单吃过早饭,利用良好的气象条件,完成了3号球的自由飞。与2号球不同,3号球上还搭载了一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像师,名叫曹世群。

    首飞成功,大家对热气球的性能充满信心,决定要横渡一次长江。5天后的3月27日上午,湖北省党、政、军领导视察并乘坐了热气球。当天下午,又在汉口军用机场作了一次短距离自由飞,为热气球横渡长江作好一切准备。

    29日上午,大家来到长江南岸,省军区把毛主席乘坐过的巡逻舰派来当救护艇。根据气象预报,风向由南向北,正好可以送球过江。但当我们放飞测风气球后,只见气球向北飞去,飞到江中间绕几个圈子,又向南飞,转来转去就是不想过江,可见气流很乱。热气球能控制上下运动,但只能随风飘动。每隔1小时放1只测风气球,直到所有气球都放光了,也没有遇到理想气流。安全第一,大家决定取消放飞,撤回机场,明天再干。在向机场的气象专家请教后,方知当天的放飞地点地形复杂,江面低空气流很乱,他们建议另外换个地方。

    3月30日下午我们到达洪山区建设乡胡家墩,巡逻舰早已在江中心游弋待命,接应人员也在江北到位。江边的田野里油菜花盛开,微风习习,向北岸吹去。放飞测风气球,很快过江。放飞的时机到了,三颗绿色信号弹划过晴朗的天空,3号热气球随起飞,飞越1.5千米宽的江面,然后缓缓下降,于下午1点31分平稳地在新洲县龙口乡莲花塘着陆。飞行仅消耗6千克燃料,用时13分钟。

    命名 RQ-1

    由于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中国有了热气球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外传开。社会各界开始邀请我们参加各种运动会作表演,为产品作广告飞行以及担负空中摄影等。不少单位,甚至个人要求购置热气球。外国也发过来邀请函,请中国参加国际热气球节。使我们无暇应付,压力很大。

    在我国载人热气球是新的民用航空器,比须对图纸、试验报告、施工工艺规程、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资料进行审查,并按照试验大纲,作一系列的地面和飞行试验。这是一点也不容马虎的工作。1985年年底,航空部主管处长汇同省工办和国家体委,航校人员组成监定班子,负责监定工作。资料审查,产品各部件检测、试验无误后,同意按飞行试验大纲进行各项飞行试验。试验前体委和航校都要我上去,实际体会热气球飞行。其实我早就心动手痒,跃跃欲试了。

    他们早就发现我不但身体好,而且胆子大,反应快,要我上吊篮后,担负起拉球顶放气孔控制绳的工作,实际充当主飞行员的副手。那天,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清风习习。两只色彩鲜艳的大气球载在天空中飞翔,地上的人们驻足,翘首张望这稀奇的东西。此时此刻,万籁俱寂,只有每间隔一段时间给气球补加热时,才发出呼呼的喷火声。按预定,热气球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寻找不同的气流,适当调整航向,以求和等在预定地点的车辆相汇合。当看到接应汽车停在远方公路傍时,我们开始做着陆准备。气球越飞越低,离着陆点也越来越近,就在吊篮触地之间,主飞行员大喊“拉!”我迅速向下拉排气口操纵绳,随着热气排出,吊篮“砰”地一声触地。“放!”我立刻松手,球体中间的圆形伞又上浮,把排气口堵住,载人吊篮又马上跳起。再拉,再放,吊篮着地跳起几个来回后冲击力就消失了。“拉住!别放!”“蹲下!”所有人都迅速蹲下,躲在吊篮里。不可能把气一下子放光的球体,在地面风的吹拂下,会拖着已平倒在地面上的吊篮跑。所幸,只向前拖了几米,就停了下来!球体瘪了,我们才不慌不忙地从吊篮里趴出来。把整套装备抬上车胜利返回。

    第二天,进行另一个科目的试飞,我又一次亲身参与。这是一个测试热气球极限性能的科目,包括将加热器不停地加温,在球体织物耐受的极限温度下飞到高空,测定各高度上的最大上升速度。然后,在高空把加热器熄火,让热气球完全冷却,测定它的实际最大下降速度。再在一定高度上给加热器点火,并同时开加力燃烧,测定停止下降所需安全高度。试飞人员都得背降落伞,确保出事时可以跳伞逃生。全部试验都很顺利,资料很快上报。当时的航空部和国家体委一司讨论后,认为该热气球性能与美国同类产品(AX-7) 基本性能相同,1985年12月12日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RQ-1型热气球。

    经验与教训

    凭借着一股热情和胆量,依靠上级领导和共同奋战的同志们的积极支持,仅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一项新领域的飞行器研制,是值得庆幸的。但事后冷静地想一想,一切是否妥当?那时刚改革开放,提倡民品开发不能像以前“只讲政治,不算经济帐”。我们就得想方设法搞效益,把研发费用补上,并给那一批干活从不讲价钱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予适当的补偿。一边销售热气球,一边应各方面要求去作飞行表演和各种服务,一时场面热闹非凡,取得一些效益,但也会埋下隐患。由于我们接触热气球时间很短,认识难免肤浅。一开始,认为系留飞行,既安全又简单,只要风不大,就不会出事。其实不然。1986年夏天,老红军和少先队员,在襄樊市乘热气球系留升上几十米高空,然后平稳落地。因为热气球对载重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在吊篮着地后,几个地勤人员要上去压住吊篮,乘客只能一个一个下来。可是当乘客全都从吊篮下来后,为偷懒侧身坐在吊篮边的地勤一起跳到地面。刹时间,气球向空中窜去,想再抓都来不及。气球愈飞愈快,“砰”的一声,把两个插埋在泥土中的系留桩拔起,气球拖着两根长长的系留绳,向远处飞去。吊篮里只有一个人,幸好是一个有经验的空勤,他操纵气球,越过闹市区,在一块菜地平安着陆。事后,大家对产品作了认真检查,尚没有发现问题。如果当时把系留绳栓在树杆或卡车上,后果将很难设想。

    责任编辑:王鑫邦

    相关热词搜索: 热气球 横渡 长江 用时 中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