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中国历代驿站发展特点略论

    时间:2021-02-10 07:54: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驿站是中国历代兼具军政职能的交通运输组织,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体现之一。自商周至清朝末年,历代驿站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管理体制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並逐步实行军事化管理;在勤务体制上,各类驿站推陈出新,並在职能上逐步统一;在服务对象上,实行军政两用、平战结合。其中,管理体制上的军事化,勤务体制上的统一化,服务对象上的军政结合、平战结合,是中国历代驿站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中国历代 驿站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41-45

    中国的驿站是古代至清末官方设立的军政交通运输组织,是“用于传递军政公文、情报,转送军需物资和贡物及保障过往官员、军人食宿等的处所。”有“驿传”、“邮驿”、“邮传”等不同称谓。中国古代的驿站体制大约在商代中期或后期已经形成,並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和勤务体制。中国历代驿站在驿站管理体制、勤务体制和服务对象方面,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管理体制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並逐步实行军事化管理

    中国自夏代便设“车正”,专管车旅交通。西周时,中央职官已经有掌管通信的职能。如在天官冢宰的统一领导下,有秋官司寇所属讶士负责出使等事务,即“谕罪行于邦国”;野庐士负责维修道路、维护道路安全等事务,即“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夏官司马所属虎贲氏负责军事通信和其他紧急文书的传递,即“若道路不通,有征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周礼》夏官司马下地官司徒所属遗人负责沿途馆驿招待事务,即“凡宾客、会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所属仓人负责道路上食物、炊具的供给,即“凡国之大事,供道路之谷积,食饮之具”。所属委人负责道路上柴薪的供给,即“军旅,共其委积薪刍凡疏材,供野委兵器。”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通信事务在中央由由丞相负责,在地方则由郡守县令监管。汉承秦制,中央管理邮政的是丞相总掌其责,御史大夫通过巡行和对使用邮传的使者发放“封传”,以行使监管邮传之责任。

    东汉时,掌管邮驿的机构是太尉的属官法曹,太尉属官主管邮驿,这是邮驿主要为军事通信服务所决定的。从此,中央政府在驿站管理上逐渐由军事部门掌握。构成邮驿网络的驿置、传舍、邮亭则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曹魏仍置法曹作为主管全国邮驿的管理机构,至晋代则逐渐改由尚书省统领的兵曹或驾部郎主管,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也分管邮驿事务。地方上,州有从事,郡有督邮,县有驿吏,传舍有舍长,亭有亭子,各负其责。南朝中央由中书舍人掌管通讯。北朝中央主管邮驿的职官沿袭魏晋以来的体制,並置方驿博士、乘传使者等官职直接负责邮驿事务。由于北朝的传与驿逐步合並,驿站的任务增多,尤其是负有接待过往官员的使命,因此,全国各地的驿站设驿将主管,並由队主统率兵卒负保卫之责,这样就将驿站纳入了军事系统。

    隋唐的邮驿组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包括行政、监察两大部分。邮驿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尚书省的兵部,兵部负责管理邮驿更能满足军事需要。地方的道、州各级都有专人负责管理邮驿。如道由节度使、观察使属下的判官作为专知(传)驿官,並有若干巡官(知管驿人)分管数州。州则由馆驿巡官或本州兵曹、司兵参军掌管。行政系统之外,还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监察系统,《册府元龟》所谓“畿内有京兆尹,外道有观察使、刺史迭相监临。台中又有御史充馆驿使,专察过阙。”谏诤部,直谏十三宋代中央主管邮驿的机关有二:一为枢密院,一为兵部,二者互为制约,不得专权。枢密院之校阅房“掌中外校习,封椿阙额请给,催督驿递……”。职官二兵部之驾部主管全国邮驿的行政工作,即“掌舆辇、车马、驿置、厩牧之事。”职官三宋代驿站设驿夫,全由军卒充任,急递铺设铺兵,将全国邮驿纳入军事系统之中。地方邮驿组织也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管理体制。管理全路邮驿的长官为“诸路提举马递铺官”。由转运司(即漕司)兼,遇有出缺情形,由提点刑狱司长官(即宪司)兼。州(府、军、监),由州通判负责检察邮驿,並设巡辖邮驿使臣一人或若干人,巡回检察所属邮驿。北宋末期,针对邮驿弊端,加强县的管理,令知县、县丞、主簿以及县尉经常下去检察邮驿。元朝因袭旧制,中央由兵部管理驿站。同时又专门设通政院管辖全国驿站。前者负责制订驿站典章制度,后者负责管理驿站具体事务。地方上由路总管府的行政长官达鲁花赤管辖驿站,下设脱脱禾孙一职(正副各一员),专职视察驿站。

    明代中央管理邮驿的机关为兵部车驾清吏司。地方上,各省邮驿受布政使和按察使双重领导,而以按察使为主。提刑按察使司下设驿传道,各州县则设驿丞,专门主管邮驿事务。明代一些边防重镇的驿站,如辽东、宣大、宁夏、甘肃、贵州等地的驿站,则由都指挥使司及卫所直接管理。

    清朝沿袭明制,主管驿传的中央机关是兵部的车驾清吏司,各省则由按察使兼理省内驿传。地方大部分驿站撤销驿丞,就近归州县兼管,盛京驿站由盛京兵部管理,驿站不隶属州县,仍由驿站丞管理。

    从驿站管理体制的沿革,可以看出以下两点:一是历代政府对驿站的管理,均纳入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系统之中,各级政府均建立了专门管理驿站的职官,而且大多由各级政府要员兼管,这突出了驿站在历代政府行政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是随着驿站在军事中地位的增强,自东汉起,驿站管理逐步被纳入军事管理系统。这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驿站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是使驿站更好地为军事服务。

    二、在勤务体制上,各类驿站推陈出新,並在职能上逐步统一

    中国历代驿站,从名称到组织上,有一个从分散到逐步统一的过程。自商代开始,承担各类通信、运输、招待等勤务活动的各类组织便已产生。类似驿站的通信组织有“传”、“驷”、“邮”、“徒”等。以车传递称做“传”,即轻车快传。另一种车传称为“驷”。“邮”边境上传书的机构。“徒”为急行步传,凭善于快跑的人传递公函或信息。这些主要是依据使用的交通工具来分的。商代驿站分布较广,卜辞中可能为驿站地名的达数十个,说明商代的驿传已有相当的规模。西周王朝为使军令政令的迅速传达,建立了以首都镐京为中心的邮传网络。並在沿途每30里设路室、每50里设馆,供信使或官员休息住宿。即《周礼》中所说的“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地官司徒下这样,通信和招待机构都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通信除传车外,还有“遽”(单骑快马传递)、“马日”(一种高级急行通信用车)等传递形式。

    秦代统一了邮驿的称谓。把“遽”、“驲”等名称统一为“邮”。“邮”负责距离较远和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则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即“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由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为此,秦大修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依驰道设置邮亭、传舍,配置专用车马,供传递人员使用。汉代邮和驿分流。“邮”是指短途步行通信方式,负责机构称“邮亭”,汉在驿路上10里设一亭,5里设一邮,邮人在二里半处接力传递。也就是《汉旧仪》所谓的“设十里一亭,亭长、亭侯;五里一邮,邮问相去二里半”。《汉旧仪》卷下同时,改“邮”为“置”,又称“驿置”或“驿传”。在道路上每30里设一驿,又称为一置。“驿置”使用轻车快马传递长途信件文书。

    隋唐时期,各类驿站组织逐步统一,旧日的传舍取消,驿站统一负责通信和招待过往人员。县以下的邮亭或变为驿,或取消。至盛唐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形成四通八达的驿路网。《大唐六典》称:“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路相兼”。

    两宋和辽、西夏、金各朝均设置了完善的驿站体制。宋代每40里设驿,60里置馆,並根据战事需要临时增设驿站,同时将文书递送和官员招待的机构再次分开。招待和通信机构复杂:在交通要道设置馆驿,招待过往官员。“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宫室设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递铺组织,以递送公文。“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日马递、日急脚递。”其中“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金黄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页,卷11:官政一急脚递起初用于在北方地区传送紧急军事公文,后逐渐发展为覆盖全国的急递铺组织。南宋时,在东南沿海和北方边境地区建立了“斥堠”和“摆铺”,这也是急脚递的两种组织,以专门传递军事文书为主,同时传递地方政府紧急文书,由地方政府管理。元代疆域广大,驿站网路规模宏大。时驿站称“站赤”,为蒙古语,驿站的称呼即源于“站赤”。“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焉。”站赤元政府在中原地区设置驿站约1400处。站赤加上畏兀儿、于阗、吐蕃、岭北等地的驿站,则总数远远超过此数。同时,元代急递铺承宋制,但规模和范围更为扩大。以大都总铺为中心,联系各路、府、州、县,构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递铺网络。

    明朝驿站的通信和运输机构分别设置:一是设置急递铺,每铺相距10里(个别地方也有15里或25里),使用铺兵步行传递公文。全国有递铺1.4万余所。二是设置水马驿。明在京师设会同馆,为全国驿站总枢纽。京外则设置水马驿,其任务是“递送使客,飞报军情”。大致每隔60里或80里设一驿站。明初据《洪武实录》(1394)统计为1147处,《弘治会典》(1497)统计达1357处,明末据《职方地图》(1635)统计仍有830处。三是设置递运所,为物资运输组织。分水路和陆路两种,设于全国较大的水陆码头或交通枢纽,专司运送军需物资及贡物。全国递运所总数,据《弘治会典》(1497)统计为324个,据《万历会典》(1587)统计为139个。

    清代又一次将办理通信与运输、招待事务各类组织合並,统由驿站实施。因此,所设驿站更多,京师设皇华驿,为全国驿站的总枢纽。盛时驿站近2000个,递铺近1.4万个。驿站组织形式多样,“各省腹地所设为驿,盛京所设亦为驿。军报所设为站,其常设者,自京城北回龙观站起迤逦而西分两道。一边张家口接阿尔泰军台,以达北路文报;一沿边城逾山西、陕西、甘肃出嘉峪关,以达新疆驿传。甘肃之安西州、新疆之哈密厅、镇西厅三属,特设军塘,以达出入文报。西北两路所设为台。又直省所设又曰所、曰铺。”卷51此外,在广大无驿站的州县设置“县递”,使用递马传递公文,以沟通地方之间的联系,弥补干线驿站的不足。

    通过历代驿站勤务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是驿站勤务组织的规模逐步扩大,这是中国历代疆域的逐步扩大与稳定分不开的,驿站的发展充分适应了在中国广阔疆域内实行通信和运输的需要。二是驿站的组织的逐步统一。通信、运输和招待事务是驿站的主要职能,历代分设不同的组织来执行这些职能。自隋唐以来,各类勤务组织逐步统一于驿站。经宋和明的反复,到清代终又统一于驿站。机构简化,职能统一,有利于驿站的管理和经费的节约。

    三、在服务对象上,军政两用、平战结合

    历代驿站在服务对象上,均有军政两用和平战结合的特点。前者是从驿站总的服务对象上说的,后者是从驿站服务于军事这一点上说的。

    其一,历代驿站均有军政两用的特点,既服务于日常行政事务中的通信、招待和运输勤务,又服务与军事通信、运输事务。如商代传车除递送公文外,还可运载急需的小宗物资,押解少量用作人牲的战俘,以及作为服顺的方国首领朝见商王的交通工具。驿传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军事情报。各国之间通闻消息,往往遣使利用驿传以相告诉。发生紧急情况,也可以利用驿传火速赶赴现场。如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郑国的公孙黑将作乱,“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

    秦代邮传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承担政令的传递,二是承担军令的传递与情报的送达,三是招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员,四运输政府及军队的物资,五是押送犯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驿、传、亭构成的邮驿网络,都担负着军事通讯与行政通讯的双重任务。唐代驿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到通信、接待、运输等领域:①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公文书信,如诏书、符牒、奏章、谢表等的传递。重要文书派专使乘驿传送,一般文书交驿发递。②紧急军情的报告,分专使和交驿两种,也交驿奏闻。③官员赴任,由发传改为发驿,虽然偶或也有乘车的,但绝大多数骑马。④派遣官员前往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或镇压农民起义,也乘驿。⑤追捕罪犯、司法审案也往往派遣官员驰驿前往。⑥派遣官员前往受灾地区慰抚。⑦征召以及给僧道、贤士等人的特殊礼遇也用驿。⑧押送犯人,传报首级。⑨贡品运输。⑩小件物品运输。

    宋代军事通信中,广泛地使用驿站。一是行军途中置递铺。宋代军制,“凡军行去营镇二百里以外,须置递铺,以便探报警急,务选要径使往来疾速,平陆别置健卒之人,水路亦作飞艇。或五里或十里一铺。从非寇来之方,亦需置之。”《武经总要》前集卷5二是派亲信专程驰驿奏报。“凡行军,主将不以有无事机,並须日一发奏,仍人急递;或事非文字可传者,即差亲信驰奏。”《武经总要》前集卷15元代站赤亦兼具军政职能。“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

    同时,军事物资的运输也使用驿站,如军粮运输除了大规模使用漕运外,在陆路和边远地区,则大量使用驿站的铺兵。如北宋西北地区“措置陆运,或用铺兵厢军,或发义勇保甲,或差雇夫力,车载驮行,随道路所宜。”《宋史》卷175,食货志上三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京畿都转运使吴择仁言:“西辅军粮,发运司岁拨八万石帖助,于荥泽下卸,值州尚四五十里,摆置车三铺,每铺七十人,月可运八千四百石。所运渐多,具数增添铺兵”。

    明代其功能除递送使客,传递军务,转运军需物资外,还具有储备军粮的功能。如明初征讨云南时,四川永宁至云南,每驿储米250石,以供应谪戍云南者,自湖广沅州到黄平凡7驿,每驿储米达2000石,以备大军行粮。清代在边疆设置驿站,以专门负责军事通信、运输事宜。《钦定军需则例》对战时后勤运输中水路设站做了具体规定。对于沿途设站,在陆路运输上规定“口内口外以百里为一站,……若口内口外山路崎岖陡险,百里难行,应按若干里为一站之处,承办大臣临时酌量地方情形,分别设站里数奏明办理。口内至减总以七十里,口外至减总以四十里为率,不得再为减少”。可见,历代驿站都具有军政两用的职能,且军事职能不断加强,在边境地区和战时,还设置专门的驿站,以专司军事通信和运输事宜。

    其二,驿站在军事职能上的平战结合,是指驿站平时和战时,都要为军事服务。平时如传递军事文报、运输军事物资以及招待与军事有关的军政人员等交通运输事务,都要由驿站来执行。战时,驿站要负责前线作战军队的通信、物资和官兵招待事宜。通往战区的驿站或者需要新增数目,或者需要增加勤务力量。如宋代战时军队行至无驿站之地,则需要临时设置驿站,以沟通和后方的联系。这些临时驿站一般于站后撤销,若有战略价值,则保留为常设驿站。如清代征讨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中,先后把新疆地区的台站建立起来,並逐步成为常设的驿站。在对侵犯东北的沙俄军队的作战中,也先后在东北建立了完整驿站网,並与京师连接起来。

    小结:中国历代驿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体现之一。为维护历代中央王朝实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央集权统治,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随着驿站体系自身的腐败和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驿站体系逐渐没落,在民政上逐步让位于近代交通和邮政体系,在军事上,逐步让位于近代粮台和兵站体系。但其在管理体制上的军事化、勤务体制上的统一化,以及服务对象上的军政结合、平战结合等特点,对现代国家交通运输体制建设,仍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J],第二卷,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童超,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6]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8](清)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唐)李隆基、李林甫,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10](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出版社,1987.

    [11](宋)沈括,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2](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

    [14](清)昆罔,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1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中国兵书集成委员会,中国兵书集成[M],第3-5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88.

    [17](清)阿桂,钦定军需则例,运送脚价,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责任编辑 张翔

    相关热词搜索: 略论 驿站 中国历代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