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第四节,美丽如画,灵动如诗

    时间:2021-02-23 07:56: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散文作为语言艺术中的奇葩,可以说它是语言绘成的图画,是语言奏出的音乐,是语言刻成的浮雕。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语言不止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

    根据对经典课文和近年高考佳作的归纳,笔者从语言方面就如何写好散文提供几种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包括用词、句式等。

    有人统计,《荷塘月色》一文中共用了26个叠字。这些叠字错落有致,朗朗上口,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以音韵和谐的美感。在动词的使用上,本文也堪称典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一“泻”一“浮”便运用得巧妙,恰当。再次是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句子既避免了单纯使用整句或散句所造成的死板,又使文句参差交错,节奏明快,显得极为活泼,自然。

    二、从修辞方面提升。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手法是高考散文的三大法宝。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里简单介绍其中的两种。

    (1)暗喻,一般用“是”“等于”“成”等比喻词。如: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一样,灼辣辣地痛。(本体“等于”喻体)

    (2)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比喻心理、地位等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句中)

    2.排比在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用于散文。 其种类有:

    (1)成分排比。如: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2)句子排比。如: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3.引用这种修辞手法是写散文时常用到的。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等都算是引用。引用可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

    (1)明引,直接写出出处。如: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就是这种作用。

    (2)暗引,没有写出出处,直接引用。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三、在段落上拔高,一般可用到下列方法。

    1.名句串联,即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愁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弱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所吟唱。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使用事实论据形成的烦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

    2.夹叙夹议法,即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如: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点燃——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决定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以屈原、毛泽东、邓小平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

    3.素描列举,即用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而不必具体展开叙述。如: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与众人交往,宽容是汉光武帝刘秀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清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辱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就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作者对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汉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这两件事情,没有更多地展开铺写,而是尽可能地加以浓缩,以素描的形式出现,从而较好地证明了宽容的重要性,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4.正反展示,即通过正反列举,使所论述的内容是非分明,正误显豁。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文段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个论据,反正结合,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

    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同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我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转晴了,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型上看去,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选自《人民文学》2003年第9期)

    点评

    比喻、拟人、排比这三种修辞手法是散文最常用的,也是能让散文语言靓丽起来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如本文第二自然段,“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的清新;接下来写夏雨、秋雨、冬雨的特点时,同样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些句子又构成了排比,音韵和谐,语言铺排,富有气势。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本文的语言虚实结合,含蓄形象。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形成诗意的氛围,具体生动地把雨的韵致写得淋漓尽致,语言含蓄而有魅力。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每当烦躁不安时,我就想起那座桥,那桥下的流水,那流水里融着的我儿时的欢笑……

    初春,正所谓“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便会溜出家门,不理会屋后未化的雪与河里漂着的块块冰碴子。我们眼里只有破冻的潺潺流水与水面上不怕冷的野鸭子,嬉笑着,追逐着,在河边绿油油的麦田里疯玩。有时,我们会牵着心爱的风筝与顽皮的狗,跑啊,跑啊,全然不理会功课的烦恼,更不会因全球气候变暖而担忧,脸上只漾着笑。

    待春暖花开,我们几个孩子便相伴漫步在河岸,希望看到有人下河游泳。有人游泳就表明夏天来了,我们从不拘泥于日历的规定。直到夏天真的走近,却仍未见有人下河时,我们按捺不住了,相约脱了衣服,喊着“一、二、三,跳”,可嘴里喊着,身子却往后缩。谁缩得厉害就把谁扔下河。被扔下河的扎一个猛子,再探出头来,说:“不冷,不冷!”谁知,他竟在不经意间抓把泥巴扔在另几个人身上。无奈,我们只好咬着牙,学从容就义的烈士那般,勇敢地钻进水里。进了水,才发现河水真的已经暖了。

    我们在水里笑了一阵又一阵,水流了一拨又一拨。于是,夏天的暖就被流走了,随水漂来的是清凉的秋。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可是,她不会拒绝与我们这群孩子亲密接触,我们也会做些诗意的事。撑一枝长篙,向芦苇更深处漫溯;寻一窝野鸭蛋,举着鸭蛋放歌……直到夕阳用余晖与河水吻别,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上了岸。摸摸口袋,却发现鸭蛋已丢,只剩个破洞,于是我们懊悔不已,便想着回家补口袋,可蹦着跳着就忘了。于是,漏掉的就不只是鸭蛋,还有整个秋天。

    漏掉了秋,就真的只剩冬了。凛冽的北风狂肆地叫着,企图把我们困在屋里。可我们不怕,我们冲出家门,依然奔向河岸,又跑到冰上飞来飞去,别提有多快活了。只是吓得大人在岸上大叫,却又不敢下去抓我们,不知是冰太薄还是他们的心太厚……

    是的,小河和幼时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满是欢笑,还有无尽的绿色。可现在呢?只剩下回忆了,桥还是那座桥,河水却变成了黑色;麦田被改成了砖厂;偶尔还能见到野鸭子,却是漂在水上的尸体……

    绿色生活,如今只能回忆了。谁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寻找?

    点评

    行文中我们看到,作者是一边写四季中的河边景色,一边写自己的“绿色生活”。景物是绿色的,人的生活也是绿色的,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就紧紧地扣住了文题。具体到语言上,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代表。“秋天的河俨然成了亭亭少女,端庄,娴静,偶尔被空中的青鸟亲吻一下,便羞得满脸红晕”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在秋天的宁静和可爱。“撑一枝长篙,向芦苇更深处漫溯;寻一窝野鸭蛋,举着鸭蛋放歌……”则化用诗句,语境统一,有诗意,有创新,给人新奇的感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散文语言的表现力。

    我生活的世界

    现在,我们做学生的,就是学习,是做题的机器。我想反抗,而我这份微薄的力量,又能做点什么呢?所以,我只能幻想希望的世界。

    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时,我们还是活泼天真的孩童,从五年级,大约12岁开始,老师们就开始施加压力,作业开始加了,原来每天5点能完成,还有玩的时间,现在要到6点后才能完成了。我们的童年开始被慢慢地扼杀。

    初中时,我们做学生的更是苦不堪言。刚进校,老师还算客气,作业少点,副科也比较多,感觉比小学轻松,可不到几天,老师就露出了本性,试卷成堆地扔下来。我那时做作业比较慢,平均每天要做到12点多,也没办法,中国教育腐败,不怪受毒害的老师们,在这分数论英雄的社会,真不知国家是寻求人才,还是招收书呆子,也无妨,凭我们微弱的力量改变不了现状,环境不会适应我们,只有我们适应环境。

    现在升入高中了,也还行,不是很差,虽然厌学,但不学也对不起掏钱的爸妈。我希望,有一天,中国能让人有快乐的童年,真正的人才。

    升格指导

    这篇作文只有400多字,显然不符合高考规定的字数要求。虽然文章的感情是真实的,思路也比较清晰,但是缺乏想象力和表现力。主要原因在于考生没有好的散文语言,或者说,没有优美的语言带来的写作张力。因而,其写作还停留在“生活口语”的阶段。建议修改时扩充文章内容,使字数达到要求,再推敲语言。

    我生活的世界

    □王昊天

    进入高中后,我觉得我生活的世界进入了寒冬。每天上课,老师们都张着的嘴就像冬天的风口,满堂灌。当然,老师是把我们当成了挺立在寒冬里的青松了,孟夫子不是也说过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那就先吹吹冷风吧。作业像雪花一样飘来,我们僵立着,即将成为冰冻的雪人。可我们还是小树呀!谁见过一棵小树能对抗一个寒冷的冬天的?

    小学时,我们还是生活在春天里。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还是活泼天真的孩童。从五年级开始,老师们就开始施加压力,作业开始加了,原来每天5点能完成,还有玩的时间,现在要到6点后才能完成了。我们的童年开始被慢慢地扼杀。这个时候虽说作业多了些,但也不过是毛毛细雨,淋在皮肤上还有一点清凉的感觉。

    不过进了初中后,我们感觉就像进入了夏天。有人说高中才是人生的夏季,而我们已经提前感受到了。这也难怪,我们一直是被拔苗助长起来的。刚进校的时候,老师还算客气,作业不多,感觉比小学五六年级还轻松。可不到几天,老师就露出了“本性”,试卷被成堆地扔下来。我感觉就像是夏天的雷阵雨,再加上龙卷风。但没办法,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真不知国家是在寻求人才,还是在招收书呆子。但是凭我们微弱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现状的,环境不会适应我们,只有我们适应环境了。这个学习生涯的夏季,我挺过了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雷声和作业雨点般的袭击。

    初三,我进入了学业的秋季。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教诲已经不是偶尔的雷声了,而是秋天那阴凉的风。这个时候,那些能够在考试中出彩的学生就像秋天枝头的柿子那般引人注目,而像我这样没什么希望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基本上就是沉默以对。这时候的作业,就成了绿叶和落叶。绿叶指的是那些优秀学生,作业为他们的花和果实输送营养,而对我们这些等待被淘汰的学生来说,作业就是一片片落叶,飘向我们的课桌,飘向教室的地上,最后飘向教室墙角的垃圾桶里。当我看到中考成绩单上的分数时,我知道,我的学业秋天发了霉。

    现在我升入高中了,学习不是很差,虽然有点厌学,但不学又对不起掏钱的爸妈。我真的希望,我有一个学业的春天。希望老师口吐莲花,是一阵阵拂面的春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是犁铧在耕耘田野,而我们就是一垄垄的幼苗。学业的季节是可以轮回的。我期待我生活的世界,在度过了无聊的春天、痛苦的夏天、荒凉的秋天之后,再出现一个醉人的春天!

    升格点评

    从文章总的构思上来看,小学是春天,初一初二是夏天,初三是秋天,高中是冬天,这既是比喻,当然也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在用自然景物做比喻的同时,将“我生活的世界”这个主题也表达了出来,而且表达得生动,具体,形象。

    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春天必然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动听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软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春天来到我身边,山上的雪融化了,雪水从山顶流到了山脚,形成小溪,流入了村庄,流到了村落的篱笆里。一只小鸭子在溪水里游动,小溪融化了春天的泥土。

    【参考答案】第一组句子形象生动,典雅富有诗意,将春天雪化冰消给人带来的欢欣和愉悦的感受以及人对春天的期盼之情表达了出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无生命的事物写活了,而且画面感强。第二组句子平铺直叙,只是将“春天到来,雪化成溪流,溪流流动”这个事实表现了出来,语言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2.请细心品读下面的美文,然后写出每段文字所描写的人物的姓名。

    (1)深宫里挑灯问卜,目光中满是烽火晃动。那些嶙峋白骨,怎么就站起来翩翩起舞?琵琶弦上卧着的可是笑声?哭声?抑或喊声?杀声?六十万将士,三千里连营以及呼啸而过的大漠的风——挥手抹去,抹去周围厚厚的俗朽,你呀——一个小女子,要缔造千古和平。那是怎样的辉煌呵,光芒万丈的太阳只能躲进黄昏,反思自己的光明。那是怎样的温情呵,哪怕最野蛮最强悍的男人,最狡诈最阴毒的鬼魂,也会化作一泓平静的湖水。你纤弱的双肩扛起两个民族的和睦重担,你柔软的双手托起整个时代。( )

    (2)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挥洒笔墨,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的眷念。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他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

    (3)一块烽烟染透的方巾,就是一阕呐喊的词。你在马背上作词,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意象纷飞如箭镞。缠绵的宋朝拒绝你的锋利,你只好做一个田园词人。( )

    【参考答案】(1)王昭君(2)苏武(3)辛弃疾

    3.仿照下面的句子,借助对某一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一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参考答案】(示例)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西方某个国家有一位牧师被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都是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很久也不会凋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打算怎么做呢?”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它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们的花留在花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牧师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现在被称为“新材料作文”的作文题。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寓言特征,全面理解材料含意是立意的关键,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可以从新任牧师的智慧之举联想到现在公德教育的说教弊端:牧师面对学童的摘花请求,没有简单地大声训斥,没有把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大讲道理,而是从学童的心理出发,完全是商量的口吻,讲清利害让孩子做决定。就这一点,中国的父母、老师和其他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做到?2.摘花与留花。由原来的见花便摘到现在把花留在花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每朵花也都有了自己的“护花使者”,因而“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这样,每个来这里的人实际上就拥有了“整个花园的花”。这肯定会给随手乱折花木的人有所启示:只有超越小我、超越简单占有欲的爱,才是长久的、永恒的。3.爱“花”就要为“花”着想。4.一朵花与一座花园等。

    相关热词搜索: 第四节 灵动 如画 如诗 美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