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浅析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1-03-18 08:03: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2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文章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阐述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6年实习期间的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高一的学生,主要是16-18岁的中学生。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调查访问法对研究对象收集材料,再根据资料进行分析。

    三、对健康的理解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

    (一)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健康,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困难问题,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只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标准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各种观念,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1.健全的认知,即:有敏锐的观察力、正常的知觉、良好的记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流畅的表达能力。

    2.饱满的适度的情绪:主导情绪应该是愉快、高兴、欢欣、满足和舒畅,而不是消极、愤怒、忧郁、烦恼和绝望。如果遭遇挫折和困难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绕,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个体产生心理疾病。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但情绪的反应应该是适度的,而不是喜怒无常,情绪应该丰富多彩,表现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应该能被社会接受。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天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往来,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远离群体,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烦恼和痛苦。

    5.没有异常心理:如果没有性格异常,性变态和成瘾癖习,行为不超越社会规范,不强人所难。

    四、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二)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比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一直品质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五、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发展智力。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体育锻炼本身需要个体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如主观上的胆却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客观上的气候条件变化,动作的难度和外部障碍等,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有助于使个体行为适度。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是指既无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六、把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中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二)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就是竞争。体育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学要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和健康,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地认识成功与失败。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强度极大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所以,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既能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又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使人际关系和谐。

    2.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3.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中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包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压力和冲突以及各种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二)建议

    1.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2.应以有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的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

    3.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通过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 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06-108.

    [3] 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51-152.

    [4] 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89-90.

    [5] 周德秀.试论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5.35:75-76.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心理健康 对中 体育教学 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