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汤敏:防止收入分配改革陷入误区

    时间:2021-03-18 08:13: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收入不公”是表,“机会不公”是里。中国已经是收入分配最不均的国家。但中国真正需要的是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取向的公平。

    当下,“限高”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方向应明确为“机会均等”而不是“收入均等”。

    不要过于追求结果

    “十二五”规划跟以前的规划有很多相像之处,如经济发展、农村发展等,但最大的亮点和不同点在于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用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已经从全世界收入分配最均等的国家,步入了相当不均等的国家之列。调整收入分配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在解决“收入分配”的时候,是强调“收入均等”还是“机会均等”是两个不同的思路,也可能最终造成不同的结果。

    强调“收入均等”,强调的是结果,是收入的平等,就会把政策的关注点放在收入上,而容易忽略劳动者之间努力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在政策上,“收入均等”的关注点在第二次分配上,即通过税收的手段,把收入高的人群用税收的方式收回来,再由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补贴、低保、社会保障的方式给低收入者分发出去,来弥补收入分化差距。这种方式,结果是均了贫,而不是均了富。

    事实上,中国的问题主要出在政府、企业、劳动者之间的一次分配上,因此首先要在工资收入方面解决好,而不能过度依赖收税的办法。政府不能向居民和企业收税费太多,而企业自身利润也不能过高,收益应该更多地由劳动者分享。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收入不公”是表,“机会不公”是里。

    目前,围绕收入分配改革,“提低、扩中、限高”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基调。但这些基调很容易陷入是结果取向的公平,而容易忽略机会均等,只要保证机会与程序公平,那么其所造成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接受。

    事实上只要做到了程序的公平、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产生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分化。

    破除各种垄断

    强调“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尽可能地使社会全体成员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够面对相同的游戏规则。只有机会均等的社会才是公平的社会。事实上,目前中国出现的诸多经济社会失衡问题,如贫富差距、仇富心态、劳资冲突等,更多地能从机会不均等中找到答案。

    从个人发展来看,由于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人们从生下来就存在着“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即使是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后,城乡差别的烙印也无法彻底消除。在教育这个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关键因素上,由于城乡教育的机会不公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使得农民的孩子在人生之初就输在起跑线上。即使是千辛万苦考上了大学,在找工作上,由于没有有权有钱的家长,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当学历不再保证一个体面的工作机会,当工资增长被上升的物价侵蚀,当自有住宅成为奢望,中产阶层开始觉得有向下流动的威胁时,就会造成弥漫全社会的痛苦感。

    在企业发展方面,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在金融支持力度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之间,均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待遇。一些垄断企业还利用高额垄断利润,大搞内部职工福利。而垄断企业高工资高福利也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全体居民的机会均等上,创造一种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坚决消除各种妨碍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如何才能解决?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了“包容性增长”概念,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在增长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机会均等。所谓的“包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包罗广泛的、众人皆公平可得的”发展氛围和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要公平。

    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采取措施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防止各种形式的垄断上;就要争取最大限度地创造个人就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机会,创造公民公平发言的机会。同时要重视社会稳定,确保民众有基本福利保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编辑 罗科 美编 虎妹

    相关热词搜索: 收入分配 误区 陷入 改革 汤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