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研究

    时间:2020-03-11 14:14: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水平及类型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改善人际关系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优于贫困大学生;(2)在人际交往类型各维度上,贫困大学生在主动性和开放性得分上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而在规范性得分上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差异;(3)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是提高其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6-0159-04

    一、引言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周围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人际交往更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正是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熟的,其成熟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直接或间接的交往的一切人和相互关系。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非常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一般指家庭经济困难、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难以得到保障的学生。据资料显示,四川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17%,广东省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3%~15%左右,特困生高达5%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广东大学生中,至少有13个贫困生,5个特困生,严酷现状让人忧虑。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社会适应问题目前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因贫困而带来的大学生辍学、犯罪和心理异常的比例有增无减,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减少或杜绝以上问题,而且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公平。贫困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加上个体认知、社会支持和生物免疫三大中介系统薄弱无力,使贫困大学生成为一个在人际交往方面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更高,他们改变自己的身份、处境和地位的愿望更迫切,因此贫困大学生比他人更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但这往往也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卑与自尊交织,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信心不足,造成与外界的隔离和对立,他们可能排斥所属群体,同时也被所属群体所排斥,经常生活在群体外围,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所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关系到中国的人才战略和社会和谐问题。

    本研究采用人际关系交往水平量表和人际交往类型量表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量,旨在探讨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现状和人际交往类型倾向,并分析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为各级政府和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适应制定合理政策提供帮助,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以及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我关系提供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抽取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在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300名,发放量表600份,收回582份,有效问卷5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0%。其中贫困生为263人,非贫困生为294人。

    (二)研究工具

    (1)采用刘郁1999年编制的《人际关系交往水平量表》(简称RLS)测量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状况。该表共36题,作为标准化常摸可以将人际交往水平分为5个等级,即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如表1所示。

    (2)采用刘郁(1999)编制的《人际交往类型量表》(简称RVS),该表共20题,测量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类型特征。在此表中将交往类型分为4个维度来测量。它们是:主动性水平、支配性水平、规范性水平和开放性水平。而交往类型的判断,则按照每个维度得分的高低倾向性来确定。每个维度5个题目,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的时候,则表明交往类型的倾向性不明显,属于综合型的交往者。如表2所示。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水平不如非贫困大学生良好,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分析

    从表4可看出,贫困大学生在主动性和开放性得分上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和P<0.05),而在规范性得分上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支配性得分上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在人际交往中更被动、更谨慎和更闭锁。

    四、讨论

    从表3、表4各维度的得分看,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符合常态标准。但从表3、表4也可看出,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总体上不如非贫困大学生,他们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有更多的人际交往问题,贫困大学生在交往的主动性、规范性和开放性上都不如非贫困大学生。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

    其一,在社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不管是贫困大学生还是非贫困大学生仍然具有较强的大学生角色意识,在面对社会和非大学生时,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和成功感,这种优越感和成功感能使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学校生活和人生,肯定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正常的交往行为和学习行为。

    其二,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无力承担学习费用和平时的生活和交友等开支费用,他们在学校和社会里都被看成是弱势群体。虽然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与支持,但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客观上还是难于融入一般学生的生活和交友之中,他们往往在大学生群体外围徘徊,拒绝社交活动和其它的活动,更有少数贫困大学生把社会支持当成他们无法解脱的包袱,对他人的关心产生心理阻抗。这种排斥与疏离行为往往导致学生群体对他们的排斥,从而加深贫困学生愧不如人的感觉和自卑感,带来人际交往紧张、多疑、谨慎,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害怕与人交往,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和动力,表现出悲观失望,以消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和自己,爱争论、冲动、爆发,严重的产生死亡和自杀的念头。所以,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比非贫困大学生有更多的问题产生。

    其三,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贫困在学校或在社会上都需要兼职以补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除了课堂教学与同学有限的交往和交流外,课余时间很少有机会与同学有更多的交往和了解,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与同伴群体的离间感和陌生感。

    其四,受当前社会享乐主义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这使得少数贫困大学生心理发生偏差,对物质过度追求,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和影响,结果导致少数贫困大学生社会评价偏低,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是改善其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包括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鼓励勤工俭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

    五、结论

    之一,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优于贫困大学生。

    之二,在人际交往类型各维度上,贫困大学生在主动性和开放性得分上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而在规范性得分上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呈显著差异。

    之三,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是提高其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蒲清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8-162.

    [2]郝其宏.贫困大学生心理解困体系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7(3):272-273.

    [3]曾蓉.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模式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184-185.

    [4]关淑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浅析[J].教学与管理,2002(16):24-25.

    [5]李福宝,丁桂兰.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浅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5-137.

    [6]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35-438.

    [7]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热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27-30.

    相关热词搜索: 贫困 人际关系 与非 差异 大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