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苏德战场上的中国女记者

    时间:2020-05-14 07:53: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二战,苏德战场。苏联红军与训练有素的德军对峙,武器装备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战争,惨烈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个个村庄被毁灭,饿殍满地,尸横遍野。炮火中,一位身材娇小的中国女子身穿皮衣、头戴皮帽,驾驶着军用吉普车穿梭在茫茫雪原上,采访伤员的间隙,面对扑上来的德国士兵,她利落地举起了枪……

    这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的生活缩影。那时,她的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新闻专员、《中苏文化》驻苏记者。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一名红色特工。

    早在学生时期,胡济邦因参加抗日爱国运动被就读的中央大学开除,并遭宪兵追捕。逃离南京后,她借读于北京大学,其间,她掌握了多门外语,展现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逐渐成长为一名红色情报员。

    1931年,由于中共特科负责人叛变,党中央在上海的机关危在旦夕。情急之下,拿到情报的李克农找到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启用的胡济邦,再由她找到陈赓向党中央汇报。由于情报及时,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党的高层领导人惊险地躲过了这一劫,“胡济邦作为一个小小螺丝钉,她的作用使成百上千的中共党员迅速转移,避免了中共中央一场大灾难”。

    憑着出色的英语,胡济邦成为国民党高官俞大维家的家庭教师,她的谈吐仪容深得俞大维喜爱和信任。她听到“蒋委员长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进剿共军的详细计划”,机智而又不动声色地偷拍下了那些绝密文件。最终,国民党精心策划的“碉堡政策”泡汤。

    在俞大维推荐下,胡济邦入职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1936年,她穿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按照党的指示,胡济邦通过外交身份致力于中苏文化交流。她拜著名油画家康恰罗夫斯基为师,并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筹办了中国艺术展,深受苏联人民好评。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互不侵犯条约,闪电般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面对呼啸而至的燃烧弹,胡济邦和苏联人民一起参加灭火战斗。她主动请缨,以记者身份走上前线,还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考察日本关东军的部署,并作出正确判断及时汇报斯大林。最终,斯大林采纳了她“日军无暇入侵苏联”的意见,将防御日军的几十个师调回莫斯科,局面扭转。“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在莫斯科破灭了!”

    风雪严寒中,胡济邦亲临战场,大量的战地报道和照片源源不断地发回国内,“她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胡济邦成为莫斯科新闻界和外交圈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战后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她与世界五巨头笑谈国际风云,熟练应用英、法、日、俄等多种语言,被埃德加·斯诺评价为“最威风的语言大师”。

    1949年3月,国民政府驻苏使馆起义,以赴欧学习为名,胡济邦全身而退,取道香港回到大陆。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了外交部的筹建。1956年,她调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常驻波兰、匈牙利。古稀之年,她仍然和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丈夫毕季龙一起,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是外交界公认的“最美好的一对”。

    周恩来称赞她是外交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毛泽东说她是人民的好记者,斯大林感谢她为苏联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胡济邦在峥嵘岁月里的飒爽英姿、外交舞台上的绰约风采,已成传奇。

    胡济邦(1911年-1995年),浙江永康人,记者、外交家。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女记者 战场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