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解读·施行·感悟

    时间:2020-06-11 08:03: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美术教材是对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承、习得、渗透的一种文本化呈现。由于学科特点,美术教材往往图片较多,对知识点的表述较少。美术教学的前提是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读懂教材中的图和文,对教材中的范作例画有的放矢。运用教材不等于“唯教材是用”。小学美术教材应关注知识的纵向连贯、知识的单元设置、知识的难易程度,注重知识的递进式推进、体系化编排、多层次设置。课程的实施者应利用好教材,与教材编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学会独立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美术教材;实施;心得;建议

    【作者简介】苏晓萍,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无锡市美术学科带头人。教科书是传承知识与文化的载体,它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教师的益友。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具:教科书的封面装帧、范画的筛选、知识点的概括凝练,等等。但是,以图像为主的美术教材对于教学知识点的陈述很簡洁,隐性知识居多。如何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呢?笔者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对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的使用心得与建议。

    一、明晰目标,运用教材,施行教学

    打开美术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它由图片与文字两大元素组成。每一课十几幅有限的图片及篇幅不多的文字,往往凝结了编者指导性的思想。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在承载知识的课本中阅文读图,合理地利用教材来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1]。

    1品读文字,解析教材编写的目标与意图

    纵观苏少版美术课本,文字部分大致由“引言”“学习建议”“小窍门”“老师的话”“同学的话”“奇思妙想”等组成。可别小看这短短几行文字:“引言”部分或童趣或诗意,导入课题激情引趣,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学习建议”最为重要,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往往包含其中,通读并深读之,可以让我们正确地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小窍门”会告诉学生一些小小的美术技巧,有时还会配上一些小插图,让孩子们对美术技巧的学习一目了然;“老师的话”也很重要,它凝聚了作业练习的点滴要求;“同学的话”是其他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它能提醒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如何避免走弯路;“奇思妙想”是对教学进行拓展性的建议……

    教师备课时,对以上文字都应该细细品读。因为本课的精髓就蕴含其中。有一些刚踏入教学之道的教师很容易忽略对课本文字部分的研读。他们往往会被精彩纷呈的图片所吸引,停留在较感性的理解层面,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理性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比较热衷于教师用书的使用。因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典型案例”等内容在书中皆有,教师上课只需拿来用即可,所以对课本上的文字无需再做深入研究。殊不知,教师用书中偶尔也可能会有一些偏失,如果教师只依教师用书而不据课本,教学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2品鉴图例,甄选教材编排的图像与技巧

    新课改后的美术教材,每一课的图例虽说只有区区十几或二十几张,但它的包容性很广,有相关课题的照片、实例、学生作品、大师范作,还有操作分解图,有的还配置了学生操作的实践照片。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给了教师很大的可选性。例如第九册《表情丰富的脸》,既有猩猩、河马、鹦鹉、螳螂、猫头鹰等动物的照片,又有水彩画《骆驼》、彩色粉笔画《狼狗》、陶艺作品《猫脸》、黏土做的《鸟》、纸盒等废旧材料做的《狮子》等。大量的动物图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细致地观察动物的表情,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学习者的视野。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教师需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都来学一学这些多样的表现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或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图例,辅助并实施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擅长泥塑的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用手工泥来做动物们有表情的脸,课本上凡是陶艺制作的图例都可以充分地被利用起来;如果学生喜欢画画,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妨定位于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描绘动物们表情丰富的脸。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全盘“拿来主义”现象。一些教师认为,课本上的图例在课堂上都应该进行解读。假设是一节绘画课,既要分析油画棒的表现方法,又要说明彩色水笔的技巧,还要谈谈水粉描绘的要领,可能还会示范“油水分离法”等几种材料相结合的小窍门,等等。一节课犹如一本流水账,没有主次,面面俱到。图例一幅又一幅,看似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但学生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学习重点[2]。与之相反,另一种现象为全盘“抛弃主义”。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常见。授课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显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往往喜欢全盘舍弃课本上的图例,而大费周折去寻找一些自认为很特别的范作。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如果课本上的图例不多,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补充;如果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有目的地筛选内容丰富的图例。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每一课,好比是一个主题式的“知识小超市”。每一位教师对同一主题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可根据自己确立的教学目标,自主地在这一主题式的“知识小超市”中挑选能为自己教学服务的图例。同课异构与此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二、反思总结,创新设想,提升效率

    1关注知识的纵向连贯,推进美术知识的递进式发展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宝塔是一层一层砌造起来的,知识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苏少版美术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知识的渐进性。例如“水墨画”这一学习版块就设计得比较合理:水墨游戏→水墨情趣→水墨画花、树→水墨动物→水墨画鸟→水墨变体画→水墨山水画→水墨诗配画→水墨人物→水墨园林。低中高年级各个阶段的要求清晰,层次分明,逐年递进。但有些板块的学习内容却忽略了这种渐进性。比如“卡通”这一版块,低年级“卡通卡通”只要求临摹或者改画卡通形象;中年级“快乐卡通”要求先设计卡通形象,然后编个小故事并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画出来;高年级“我设计的卡通形象”学习用夸张变形、拟人化等手法设计卡通形象。笔者认为,这样的内容编排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高年级学生才学习如何设计卡通形象,中年级学生却要设计原创的卡通形象,还得把编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其难易程度的顺序应该进行调整,因为知识的习得是递进式的。另外,“点线面”是美术设计和抽象画创作的基本元素。在美术教材第一册和第三册早已编排了“画声音”“画触觉”,这两课抽象画的学习都需要点、线、面元素来创作,而“点线面”却被安排在第四册。

    笔者认为,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全面考虑知识的纵向连贯,递进式地编排学习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美术课。否则,某一脱节的学习内容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瓶颈,并可能使之产生厌弃学习的心理。

    2关注知识的单元设置,完善美术知识的体系化编排

    翻阅苏少版各册美术教材,笔者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共性,即教材多以专题内容或个别题材来编排教学内容,单元形式与单课形式相结合。单元式的编排便于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某一主题,加深用多种美術语言表现同一主题的深刻印象,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十册“海洋生物”“鱼的纹样”“我画的海洋怪兽”“我做的海洋生物”这些主题单元,让学生在“绘画→设计→想象→制作”的系列化学习中,掌握用多种美术语言来表现“海洋生物”的专题内容,加深对海洋生物的了解与关注。

    这些专题化的学习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段不是过于强化美术技巧的学习时段,因此,这种专题内容化的单元编排具有可行性。而对于中国画、版画等技巧性较强的门类,教师应该给学生相对系统的学习时段。以版画为例,从一年级初步接触版画的表现原理和形式的“手印、指印变变变”至二年级“印出来了”,乃至六年级的“综合版画”“木版画”,12本教材中有8课教学内容,有的一学期有2课内容,有的一学年才有1课内容。如此“战线拉长”型的编排形式,让学生对于版画的学习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这种零碎化的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知识的遗忘,也不便于美术工具材料的准备。版画或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准备是很专业化的,试想学生一年只学一次,如何去说服家长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学前准备呢?

    笔者建议,在保留专题内容单元编排的同时,可以适当考虑美术知识体系的单元编排,比如版画学习可以集中在低中年级学习,中国画可以放在中高年级学习。

    3关注知识的难易程度,梳理美术知识,满足多层次需求

    美术课本中的范画和图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审美影响力,尤其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学生创作的范例,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的共鸣,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使用同一本美术教材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经验不同,其认知发展会产生差异;同一年龄层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发展也会产生差异。因此,他们对美术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对美术教材中的学生范例的态度也是不同的[3]。另外,由于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分布,有些学校或班级缺乏专职美术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美术学习,真正有帮助的就只有课本上的范作和图例了。

    因此,美术教材中选编的学生范例需深思熟虑,并考量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不仅要有个性外显、风格较为张扬的学生作品,也需要内敛的、表现较为细腻的学生作品;不仅需要心智发展较快的、思虑成熟的学生作品,也需要认知发展较缓的、稚嫩敦厚的学生作品。

    三、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步入深化推进的阶段。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的实施者应好好利用教材,与教材的编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应学会独立思考,在不断的探究与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J].中国美术教育,2011(3):8-11.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施行 解读 感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