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年例·公期·素食节

    时间:2020-04-18 08:10: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每年二三月海南热热闹闹的“做公期”“吃军坡”是岛民一个很特别的节日,也颇吸引外地人的眼球。

    穿杖,是海南军坡节上的必备节目,没有了穿杖的军坡节,总让人觉得平淡,高潮没有上去。穿杖时,人山人海,外地人对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看得甚至有人认为是心惊肉跳。

    只见现场有一些人突然神情迷乎,有的大喊大叫,人们往往会把他按住,然后给他用了钢钎或银钎贯口,此时他安定了下来,当地人说是神附体,他忘记了自己,完全成为了神的化身。在屯昌、定安的军坡场,笔者见过好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平时跟平常人没有任何的区别,是个普通人,而每当军坡节来临,锣鼓喧天时,他们突然会觉得有一种力量在体内或脑子里叫唤,不由自主地往军坡场冲去。当人们用一米以上钢钎或银钎穿刺他们面颊贯口时,只是有一小点血许,而等活动结束,拔出钢钎或银钎后,他们往往又恢复了平常人的状态,伤口也并不明显,他们对于当时的行为却也不知所以然,颇为神秘。

    2011年2月,我在定安龙塘的军坡场采访了一位曾经穿杖过的老人,当年六十岁的王忠文告诉我,他从十八岁那年“神上身”开始穿杖,到前年突然没有反应了,整整穿杖了近四十年,身体上并没有任何的不适。他的大儿子十四岁神上身也开始穿杖,原来儿子在当地的工厂工作,每次军坡时也要来穿杖,政府认为是陋习,怕儿子因此受到影响,就让儿子远离这里到了广东去打工。

    其实在当地人眼中,神上身的人是个神奇的人,并不认为不好,也没有人因此会歧视他们,反而会有着一种尊重。

    今年3月16日,我们一行到三公堆美敏军坡进行田野调查,一位近七旬的老人还没有神上身,神情很清醒,他在做准备,把行头都穿上了,他等待着。在这当时他边跟我们介绍穿杖边比划着。他说,每当要到军坡节时,就要斋戒,不能吃荤,不吃牛肉,不吃鸡蛋,不吃葱蒜辣,否则就不灵了。当神附体时,他就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我们问他,穿杖时是否有痛苦?他说没感觉,只是面颊两边有点痒痒的,想赶紧穿上。

    他还告诉我们,神上身由不得自己,是由神来选择的,会选择男的也会选择女的,而且不分老少,看你与神的缘份如何。我没有亲眼看过女的穿杖,但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发表过的照片。

    无独有偶,穿杖并不只是海南军坡节有,只是隔了琼州海峡的对岸雷州半岛,都有穿杖的习俗,在湛江市、玉林市也都有这样的习俗,习俗基本是一样,只是时间和名称叫法不同而已。

    湛江市一带称之为“穿令”,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称之为“年例”。这时候,各地人们都会回来看年例,2009年,湛江市将“穿令”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并通过了省级申报,成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2009年雷州市申报穿令非物质文化时,羊城晚报的记者就对此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2012年2月20日的湛江晚报以《雷州半岛的媚神“忍术”:穿令与翻刺床》的文章,也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记者在雷州市雷高镇雷高村采访穿令和翻棘床这两项非遗项目2位传承人的情景。

    雷州市把穿令作为非遗申报的解释是这样的:“穿令,也称穿令箭,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年例敬拜祭祀神灵的一种傩技活动,具有惊险、神秘色彩。以雷州市北和镇洋家村与麻章旧县村的穿令箭习俗最具代表性。表演时,“神童”先用一支银令穿舌,再用一支大铁令穿腮,然后在全村进行巡游表演。表演结束后才拔除银令和铁令,拔出时,穿透部位竟无血无痕。

    穿令习俗是傩俗、巫俗、崇龙俗、崇雷俗相结合的产物。穿令时所用的“令箸”还可作为“龙须”的象征物,从而包含了祭龙内容。

    认为与祭龙有关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其实,玉林市也称之为“穿令”,时间却是在二月二,二月二是民间认为龙抬头的日子。2013年3月20日玉林日报刊登的记者采写的亲历记:

    “3月13日正值今年农历二月初二,记者有幸到龙潭镇体验了一次这一份浓重的客家乡俗。

    到了现场,让记者感到与其他地方民俗活动有所不同的是龙潭的“二月二”多了一个令人惊讶、称奇的场景。一些扮演“神灵”唱着客家方言贺神歌谣的人员,头上都系着一枝铜制布满花纹的物件,当地人称为“令箸”。再看“令箸”像针一样的前端恐怖地从每个演者的嘴巴右侧穿入,从嘴的左侧穿肉而出,露出了尖尖的“令箸”尖刺头,演者就这样一直这样穿着“令箭”进行着各种唱、跳、舞活动。这种民俗当地人称之为“穿令”,又名“穿腮”、“穿面颊”,是龙潭镇这一方民众“元宵节”、“二月二”等节庆期间当地民间常有的习俗。

    据说这“穿令”习俗是从傩戏、原始神巫渐渐演变而来;也有人说,“穿令”时所用的“令箸”是“龙须”的象征,是我们华夏民族龙崇拜的一种原始形式。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这种“穿令”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相同的崇拜形式,而放眼地界范围,在东南亚、印度、非洲的土著人里,相类似的形式都有迹可寻,是人类婴儿期一些普遍的原始宗教形式残留。”

    前不久笔者前往北加里曼丹岛游历时,在与当地达雅人接触时,他们曾经告诉笔者,据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而当地的元宵节还有一个活动,就是“乩童”巡游,也有着穿腮的习俗。后来我从网上看到了新华社记者姜帆采写的一篇文章,在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北部著名华人城市山口洋(Singkawang)元宵巡游的情景,与海南、湛江等地是何等的相似。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2月17日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在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北部著名华人城市山口洋(Singkawang),人们一早就涌上街头,进行传统的“乩童”巡游。当地华人笃信“乩童”,据介绍,200多年前,当他们的先祖初到山口洋就遭遇瘟疫,无法医治,只能通过“扶乩”来度过灾难,元宵节“乩童”游行也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俗。

    “乩童”是华人的古老民俗,类似西方的灵媒,是道教仪式中“神明”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神明上身”称为“起乩”,而整个过程则被称为“扶乩”。乩童可以分为文乩与武乩,“文乩”起乩大致以吟唱、口述的方式,帮信众医病、解惑;“武乩”主要是帮信徒镇鬼安宅,在山口洋巡游的是在街上执五宝(七星剑、鲨鱼剑、月斧、铜棍、刺球)巡街绕境的“乩童”,就是“武乩”。他们往往足踏利刃、钢钎贯口却不流血、不受伤,令人啧啧称奇。虽然这本是华人的风俗,但山口洋当地的原住民达雅人也接受了这种仪式,并且把本民族的巫术元素糅合进来,形成独特的风格。”

    而至于更为夸张的泰国素食节,又称九皇斋节,那种让人看了真是眼瞪口呆,但这个节日已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普吉岛一个传统的节日。

    “普吉素食节每年都在中国阴历九月举行。人们相信,素食节以及与之相伴的宗教仪式必将给那些参加仪式的虔诚教徒带来好运。在这期间,当地的华裔居民都会严格地遵守十天的斋戒,只吃素食,以净化灵魂,积功德。各个中式寺院和庙宇都会举行宗教仪式,还有赤脚踩热炭和爬刀梯等精彩的表演。

    普吉当地举行素食节的传统始于1825年,当时Thalang的地方官将普吉岛上的主要城镇从Ta Reua区迁移至Kathu区的Get-Hoe,那里是普吉的锡矿所在地还有中国移民在那里落户。

    传说那个时候有一家很受欢迎的中国戏剧团来到普吉,并在这里停顿下来为矿工们演出。但是,不久戏团的人就莫名其妙的发起烧来,人们坚信只有严格吃素,祭先帝神明才能康复起来。连续九个日日夜夜,人们祭拜先祖,只吃素食,远离肉、酒和性。戏团里的人真的很快恢复了健康。这件事在那里的华人中引起轰动,大家都渴望能更多的了解这个自然康复现象。

    戏团的演员们将他们奇迹般的快速康复都归结于严格食素以及虔诚的祭拜仪式,当地人也对此深信不疑。”

    从广西玉林二月二、广东湛江元宵节年例到海南的军坡节、到印尼山口洋元宵节、泰国普吉岛的九皇斋节等,可以看出无论是“穿令旗”还是“贯口杖”、“穿杖”、“乩童”等,形式上是如此的相似,这些远隔千里甚至远隔重洋,看似风马不相及,但实则从文化上看,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节日的内容中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会飨,三是娱乐,表演很多原始、恐怖,不可思议的一些节目,如表演“上刀梯”、“过火山”、“贯铁杖”的节目。

    对于这些习俗,雷州半岛申报了非遗,泰国、印尼当作是华族的传统文化予以了一种包容,而此时的海南岛,关于军坡的讨论在网络上也是铺天盖地,特别是对于军坡节中的“穿杖”节目,大家更是褒贬不一,“封建迷信”、“愚昧无知”、“野蛮”等评价也不例外,甚至有些地方的官方将此举当作陋习禁止,要求要文明过“军坡”等等。面对着我们尚未能以合理解释的原始宗教遗存,我们需要一些文化人类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正确对待,不要以一种所谓的“现代文明”眼光去一刀切,否则,到时我们国际旅游岛上的文化也许只能像街边的建筑一样,千篇一律没有了个性。

    相关热词搜索: 素食 年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