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文学观的影响

    时间:2020-08-22 07:54: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王国维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某些个别观点上,而且也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尤其是王国维的文学观。他的悲观主义、意志论以及天才说对王国维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三者和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形成了王国维的艺术美学的思辨基点。

    关键词:叔本华 王国维 悲观主义 意志论 境界说

    叔本华哲学是一个内容庞大的思想体系,融合了印度的哲学和佛学、柏拉图的学说以及康德哲学的理念。他的哲学理论具有矛盾性,但是王国维对他的思想还是相当推崇的,而且认为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在继承康德哲学的基本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康德哲学。王国维认为叔本华的哲学理论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哲学。显然,王国维对叔本华的哲学是极其推崇的。

    一、悲观主义思想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影响

    (一)以生活之欲来分析宝玉之玉

    在对《红楼梦》进行阐释的时候,王国维运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的意蕴,认为《红楼梦》中的“玉”不过是生活之中欲望的象征物,把宝玉之“玉”和叔本华之“欲”联系起来,这种欲念是男女之欲,比饮食之欲更甚,因为男女之欲是没有穷尽的,而饮食之欲是有一定限度的,也就是说前者是形而上的,后者是形而下的,而且前者之痛苦比后者强烈得多,而生活之欲常常是合二为一的。《红楼梦》一书中,在不同阶层所表现出来的欲求不同,其痛苦也各不相同,王国维引用叔本华的“意志自由”和“生活之欲”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做了新的阐述,他避开了传统的繁琐的考据,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所追求的主旨是解脱,为了摆脱生活之欲而寻求解脱的过程。比如金钏跳井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无法在森严的封建统治阶级那里得到理解,即自己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希望以此方法达到自己的欲求。

    (二)阐发《红楼梦》的悲剧特征

    在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时,王国维运用了叔本华的悲剧说,认为其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把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之人,用非正常的手段和力量进行迫害和陷害的行为,即由人恶意而为之的。第二种,非人为的力量而又无法抗拒无法避免的,由不可逆转的命运造成的,也就是说由意外引发的变故。第三种悲剧,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无法更改的位置关系,由无法逃避的现实所引发的。没有命运的摆布,没有发生意外,存在于普通人之中;这种境遇可能发生在任何平常的小事件中,人们可以预见,却没有办法避免,只能面对并接受悲剧。这种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与前两种悲剧相比,更加常见,命运的捉弄以及阴险之人的暗算,让人感到恐惧害怕,但是,这些事情并不是经常遇见,也不是人人都能碰到,且并不是在普通境遇之中经常出现的,多数普通人有着侥幸的心理,认为那样不常见的厄运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第三种悲剧则不同,它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可能存在于任何平常的事情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生活在这种悲剧之中。简而言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悲剧,正如鲁迅所说的“近于无事的悲剧”,而《红楼梦》之中的人物都是出于这样的境遇之中,所以说《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三)寻求解脱之法

    1.从艺术之中得到暂时的安慰

    在寻求解脱之道的时候,王国维和叔本华一样把艺术视为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生活的港湾,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美术的作用是描绘一个美好的世界,帮助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寻找解脱方法,使人们能够平衡并远离生活中的各种欲望,在充满欲望的现实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从而看到人生中祥和纯洁的一面。这个观点和叔本华“艺术是人生之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认为当人们沉浸在用艺术建构的美好世界之中时,就能够忘记令人桎梏的世界,甚至忘记自我,内心不再充满欲求和苦痛,感受到的是喜悦平和,可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然而,摆脱生活中的痛苦的根本方法并不是艺术,艺术带来的美感和喜悦只是暂时的,人们仍然要面对现实,并不能长久地沉浸在艺术建立的虚幻世界之中,而且艺术无法使欲求消失,无法使人们摆脱生活中种种的欲求和欲望,无法从根本上解救身在欲念之中的人们,只能短暂地安抚身在痛苦之中的人们。然而,就漫长的人生来说,用艺术作为解脱苦痛的办法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2.禁欲是解脱痛苦的根本途径

    王国维认为想要得到解脱,自杀并不能达到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出世。也就是说,要远离并拒绝生活中的种种欲求,这和叔本华倡导的禁欲主义理念相通,叔本华认为,我们只有摆脱了欲求而委心于纯粹的无意识的认识,才能把我们从生活中的种种欲求中解救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彻底舍弃生命中的各种欲求,超脱这个对人们来说充满着痛苦的世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进而得到涅槃。在这种禁欲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王国维认为自杀并不是解决欲求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因为感到自己的苦痛无法排遣而无计可施的时候才选择的下下之策,即“觉自己之苦痛”。所以,想要得到解脱最好的办法就是摒弃欲求,忽略痛苦,以旁观的身份来看待这一切,即“觉他人之苦痛”。所以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真正得到解脱的只有宝玉、惜春和紫鹃三个人而已。

    二、世界意志论对“境界说”的影响

    (一)先验式的理念与境界的产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理想与写实派的区分就在于造境与写境上,造境合乎自然,写境邻于理想故也。[1]境界并非是某种单一的概念,而是浓缩了人类的感情,像叔本华的意志论那样,给自然涂抹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它们已不仅仅是客观自然现象,而是诗人的情感领域。境界之产生不纯为客观环境,而是叔本华那种“先验式”的理念。境界又有造境和写境之分,写境是抒发人类感情,是从客观的对象出发,而造境则是追求某种彼岸的理想国,是为了摆脱人之长恨而塑造出来的世界。

    (二)意志客观化与真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才能称之为有境界。所谓真景物,是那些可以展现自然本质力量的景物,真感情就是以人类的感情为一己之情的感情,也就是说真感情就是人类感情的个体表现,这和叔本华的“意志客体化”密不可分。写真景物真感情才能达到境界,在这个观点下王国维又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区别,所谓隔是指作品中用典、代字太多,读者不能通过作品本身的描写立刻把握其中的意向。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不隔是指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意象自然地表达出来,用词妥当、不生涩,使读者在阅读和欣赏作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和宗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文辞自然易懂,就是不隔的表达。王国维不隔原则受到叔本华直观考察艺术的理论影响,叔本华提出的直观考察艺术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应当超脱欲念,直观纯粹地将人的精神和欣赏的客体对象相互交融。

    (三)主客体浸融和有无我之境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差别。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显现出了无我之境。[2]同时又说:“无我之境只能从静中显现,有我之中则不然,无我之境给人优美之感,有我之境给人宏壮之美。”王国维的文学观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审美理念的影响,根据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人们必须得挣脱意志的束缚并舍弃个人的欲望才能够达到审美的境界。但是人们挣脱束缚的方式和过程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审美的感悟之中就有了优美和壮美的分别。有我之境的特点是当审美主体在审美时,审美对象有了审美主体的色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情现象。但是,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并不是依据移情现象来划分的。有我之境中的 “我”并不是审美主体特有的感情,而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某种欲望和意志力。审美主体需要挣脱意志力的束缚,在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下进行审美活动,这样一种摆脱束缚的对立过程呈现出来的正是优美的意境。无我之境的特点是在审美活动之中没有审美主体的出现,审美主体达到了无我两忘的境界,摆脱了意志力的束缚以及周围其他事物的羁绊。审美主体是一个客观化的主体,在欣赏审美对象时,超脱了欲求。审美主体存在于客体之外,达到了超然于外物的境界,这样的一种审美活动体现出来壮美之感。

    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王国维的深刻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某些观点上,而是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的整体上,王国维在继承了叔本华的思想的同时和中国传统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辨方式。王国维作为我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大师,其艺术美学观点的思辨基点源自叔本华,他创造性地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相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孟宪明.王国维词论对叔本华美学观的突破及其局限[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1985.

    [5]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6] 余治平.叔本华“意志”的本体论阐释[J].银川: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哲学 王国维 影响 叔本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