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国华文教育政策的沿革

    时间:2021-02-10 07:57: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提要 中国政府从清末开始关注海外华文教育,并开创了国内侨生教育的先河。此后,政府方面一直关注华文教育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梳理了晚清至今出台的华文教育政策和措施,根据不同阶段华文教育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期,分析了政策发布的历史背景、国内外形势以及政策特点。

    关键词 华文教育;华侨教育;华文教育政策

    一、引言

    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无法割断的情感纽带。华语的海外传承历经百年,生生不息,其中华文教育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华文教育政策是指导海内外华文教育走向的风向标。本文尝试梳理中国政府出台的华文教育政策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回顾历史,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我们认识华文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为科学地规划未来的华文教育。目前,学界对华文教育的定义不一致。本文采用郭熙(2015)的观点,认为华文教育既包含针对海外华侨的国民教育,也包含针对海外华裔的民族语教育。

    二、清末海外华文教育政策

    中国人移民海外有相当长的历史。15-16世纪开始,中国东南亚沿海地区不断出现海外移民,这一时期华侨出国的规模、数量,都是以前所难以比拟的,逐渐形成了近代历史上海外移民的高潮(庄国土1989:107)。

    海外的华文教育萌芽于清中晚期。一些富裕起来的华人聘请家庭教师或效仿国内私塾形式,尊孔读经,学习八股,但其教学范围有限,中下层劳苦大众的孩子大多上不起。逐渐地,在一些华人社团中,有识之士呼吁捐资助学,供华人子弟免费学习,形式为旧式学堂,授课语言是地方方言。这种教学形式被称作“义学”或叫“书院”。1690年,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的“明诚书院”被公认为海外华侨教育的肇始,教育方式习字、珠算、背诵《百家姓》和《三字经》为主(董鹏程2010)。不过,书院规模有限,多是宗族、同乡社团内部的事情,并未惠及整个华埠。旧式教育虽然有局限性,仍然对提高华人子弟文化水平,增强华人社会的认同感做出过历史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关注海外华侨教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海外华埠振兴教育,开办新式学校。新式学校普及程度高,学科设置齐全,授课语言是国语,使更多华人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时期中国政府采取的诸多举措,促成了现代海外华文教育的兴起,将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教育、学制进行现代化改革。该章程成为国民教育的总纲领,海外侨校也以此为纲。晚清皇帝还下旨海外华社兴办新式学堂,并采取各种办法扶植海外侨校发展。

    第一是支持海外侨校发展。清政府派出国外的官员大都兼有劝勉兴学的使命,以调集各方力量兴办新式侨校,还派遣专门的视学专使视察海外侨校。第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奖励民间捐资办学。晚清学部成立后,制定了《报效学费章程》,对于海外侨民捐资助学奖励有了明确规定。属于显性政策。奖励涉及的范围包括侨民在海外捐资助学,也包括回国捐资助学,奖励优厚。为了海外侨校良性、持续发展,清政府还出台了表彰制度,对优秀的海外侨校给予表彰(庄国土1989:316)。随着这一时期海外华侨学校的增加,师资不足成了主要问题。为缓解海外师资匮乏,清政府鼓励国内教员和师范毕业生到海外侨校执教。为了便于直接管理海外侨校,清政府还支持在印尼地区建立了专门的华文教育管理机构——“爪哇华侨学务总会”(黄昆章2007:37),将海外华侨教育纳入清政府的教育体系中进行全面管理。

    为顺应海外华侨想要回国深造的迫切需求,清政府还开创了国内侨生教育的先河,在南京创办“暨南学堂”作为海外侨生回国就学的基地。1906年4月,两江总督端方出于“宏教泽而系侨情”“维侨情而弥隐患”(端方1918)的考虑上奏筹设暨南学堂,后准奏设立暨南学堂于南京(当时叫江宁),招收东南亚各国及美国等地的侨民子弟(夏泉1995)。暨南学堂成为晚清唯一一所专门招收侨生的教育机构,也是国内创办的第一所侨生学校。暨南学堂的建立开国内侨生教育之先河,开启了华文教育的新模式,为广大华侨华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在住在国接受母语教育,也可以回到母国接受母语教育,使得海外华侨教育在国内有了根基,使海内外华侨教育形成了互为补充、互相供给的良性循环。

    从客观上看,晚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掀起了海外华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高潮,并为后来海外华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属于华侨教育性质,其发展关系到华侨对晚清政府的认同,对于凝聚海外侨心,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民国时期华文教育政策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受到海外华侨的援助和支持。民国政府成立以后,海外华侨继续给予极大的支持。因此政府非常重视侨务工作,华文教育也成为侨务工作重点。

    (一)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在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僑务工作方面大多沿袭了晚清政府对海外侨校的办法,督导侨校、奖励兴学。

    1914年2月,袁世凯颁布了《奖励华侨条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专门奖励华侨的成文法规。它总结和肯定了晚清以来奖励华侨的办法与举措,对华侨仍旧采用捐款兴学等奖励办法,还扩大了奖励范围。同年11月,又颁布了鼓励华侨捐资兴学的具体条例——《教育部修正捐资褒奖兴学条例》(蒋顺兴、杜裕根1993)。

    1917年11月,教育部批准恢复辛亥革命后停办的暨南学堂,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暨南学堂于1918年3月1日正式复课,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同年12月颁布了《暨南学校章程》,指出暨南学校复办的意义,并根据海外华侨华人的需求设有师范科、商科、补习科和小学(纪宗安、何万宁2006)。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相关热词搜索: 沿革 中国 政策 教育 华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